新国学网:高校美术馆藏品活化的“国美”之路_大家风范-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展览-历历

编辑:邹萍 来源:雅昌网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毫无疑问,藏品是美术馆的根本。但藏品征集进来,除了保管好,如何“用”好并最终形成良

Lpl1UYNS6FM78Q0gQUJyEqKYJXREgXik8Sdqn4Us.jpg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毫无疑问,藏品是美术馆的根本。

但藏品征集进来,除了保管好,如何“用”好并最终形成良性循环链的核心还是活化问题。

目前,全国13家重点美术馆里,高校仅占两席: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在高等教育和社会美育双重特性加持下,高校的美术馆无疑承担着更多元的复合型责任,因此商业述求与民营美术馆有本质差异,大众诉求亦与省级或国家级美术馆有别。

近年来,借助政策春风的吹拂,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除细致深耕藏品的收集、整理、保护、数字化管理等基本工作,及时把握住入选国家重点美术馆的契机,因“时”因“馆”制宜,探索与创新并行,“国美”模式雏形初现。

先看两个展览:《大家风范—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近年入藏作品选展》(以下简称“大家风范”)和《艺路历历—中国美术学院藏绘画基础教学作品文献展(1928-1966)》(以下简称“艺路历历”)。

虽是两个展,但都以藏品活化为核心,且时间相近、地点相邻,故不妨合在一起看。

wFzli2N7jvp7VXrPGJY7KnuLxpvzJo3xssulXoV7.jpg

6oOOaHhoiqIGMJ9oQwWbWsOlCDGkASLTo9I4jMfU.jpg

Itb4gdakkPulEGQGjVJEM2hwlmRZyD9Ru9Cdwc9A.jpg

Hpx5XIM1xDZdeSOCN0wvOxoIkpIM3a4lxVOIKL7P.jpg

《艺路历历》与《大家风范》展览现场

二者都曾展出于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内。“艺路历历”位于一楼,一方一圆两个展厅各具趣味。展厅布置将展品无缝融合情景再现,营造出时空转移的魔力感,配合颇具时代感的实物陈列及代入感甚强的视频画面,整体气质十分迷人。

“大家风范”则在二楼,若干空间容纳不同主题,既有宏大的《湖山胜概》(学院为G20杭州峰会专门创作的巨幅国画);原作陈列于中南海怀仁堂的《万里江山》(学院教授童中焘、卓鹤君、陈向迅受中南海委托所作,这此展出了创作手稿);也有精致小巧的系列篆刻印章等,这些藏品,体现了一所学院的社会担当与学术积累。

两个展览的策划都很用心。沿着展线慢慢踱步,那些前辈们亲手画的画、记的笔记,甚至是手抄过的书,都会让观众于不经意间发现诸多小美好。自1928年建校起,中国美术学院已91岁,去年还举办了隆重的90大寿。可这91年具体是如何走过来的?其中的细节可能大部分人并不是很清晰。通过本次展览中各时期的校园旧影、先师们生动的“面容”(画像)、大师们难得一见的课徒稿等,观众可以真切感受到这所学府独有的气质,91岁的中国美术学院原来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啊!

故许江院长曾言:“国美的先师,有血有情;国美的人格,有范有型。他们的著述和艺术是中华文艺的瑰宝,他们的人格品节更是国美学脉的精神底色。”

正是通过如此般多次的梳理与呈现,91岁美院不再是虚无缥缈的片段式过往,而是厚重而有生命力的鲜活存在。这91年,浓缩了若干教师与学生们的故事、记忆、情节,有些碎片有幸被保留下来,借助美术馆的梳理与研究,构建起具有时空维度的逻辑存在。这些历史幕间的切片,不仅再次唤醒了过去的记忆,更促发当下及未来的更多可能。

策展人说

两展的策展人分别为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的窦亚杰与张素琪。

DbwmeGoKFk1P9TMqJcmDYRMNkjTEDFcD4opW35F2.jpg

pAKlvAyd3T45ykugprFiJRy8ifkAa7l2u9Hz6WuJ.jpg

kLCk6GQVa3HEM56J5mD5Ti3lNd2acN4dgdjTBjls.jpg

OJILf3oFvNmpgvBeQvq3unUVoE8DiQXglmZNAgNM.jpg

《艺路历历—中国美术学院藏绘画基础教学作品文献展(1928-1966)》展览现场

窦亚杰:这两个展览都比较安静:没有开幕式,也没有研讨会,我们把话语权交给作品。

这些展品如何呈现美院迄今91年历史?我们没做过多诠释,而是通过标签和分版块文字,朴实而简洁地说明了这部分展览要做什么,这个时间段学校的教学方法是什么,师资是什么,让观众清晰看到各时间段不同作品的特点,最大程度让作品自己说话。因此部分内容会通过一些复制作品、文献、老照片等完善整体的逻辑线索。

“艺路历历”是一个带有研究性和梳理性的展,基本以时间为轴线,分了三个部分:“拓荒(1928-1937)”、“迁徙(1937-1949)”和“前行(1949-1966)”。

第一部分主要展示学院创建到抗战爆发,学院西迁之前的作品和文献。展品中有一批1928年到1931年学院初建时学生的素描作品,与学院同龄,也是91岁。我们还借到了周天初老师30年代教色彩学时的手稿,即手抄讲义,全部手写,可以从中具体看到当时的老师真正在做的事情,非常珍贵。

第二部分主要展示的是学院西迁至复员回杭州的作品和文献。这段时间连年战争,教学资源贫乏,能保留下来的作品很少。非常有幸,今年98岁的校友唐献瑞精心保存了一批抗战时期师生的作品(首次回母校展示)。当时它们被放在阁楼上的一个箱子里,多年没动,某次搬家时突然被发现。这次我们借来了15件作品,有国画也有水彩、水粉画,还有他手抄的《历代名画记》。那时他的老师是李可染,上课讲《历代名画记》觉得好,就借给学生们手抄,当时一批学生都有这个抄写本。这些都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教学的真实状况。

第三部分主要展出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前的作品和文献。建国后学校提倡深入社会、深入生活,因此作品的风格也发生变化,其中潘天寿、陆俨少、陆抑非、潘思同(潘耀昌父亲)等老师的课徒稿非常精彩。我们还专门为潘思同老师的课徒稿(如何画水彩画)做了本小画册,放在旁边供观众翻阅。这个阶段学校里风格较多元,如民族画、博巴训练班、浙派人物画等,这些展品概括地体现了不同时段教学作品的特点。

G3pTJBA7iIkpCGKObka01eNLWWQWaTWqQcmZ6Gj6.jpg

LfLIia27kGXLatxkkvyXDf0C3TvZmidbdINsqgi3.jpg

bxTbLVw9laQTIZgsOuumj83BOsybsaZwIhul21Wr.jpg

GQGSilQcOQG4XpXkgLFRlukvMDIgczFADs96RGsv.jpg

《艺路历历—中国美术学院藏绘画基础教学作品文献展(1928-1966)》展览现场

同时,一楼圆厅内还有份珍贵的视频,是专门为这次展览剪辑的,9位老校友:罗工柳、吴冠中、乌密风、李浴、唐献瑞、苏天赐、肖峰、刘国辉、张立辰生动回忆了当时学习、生活的状态,有些视频是首次公开亮相,体现了一个学院积累的力量。

2016年,文化部组织实施了“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连续三年入选,2018年全国申报了近300个,入选9个,“艺路历历”就是其中之一。青年策展人项目不是简单追求大而全,而是深挖学术主题,锁定自身资源,形成既具有学术高度又深入具体的展览项目。所以“艺路历历”把截止时间定位至1966年,也是出于这样的考量,因为有一定距离才能较客观地呈现,而且时间越往前,作品越少,也就越显得此展的历史意义和学术研究价值高。同时,如此多图像的集中呈现,也反映了中国20世纪美术教育的整体面貌,因为中国美术学院是20世纪国内最早以高等教育为起点的学府,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来说意义较大。

qSMG4lCFmU0JYDbP1GPuh2EmcyeOv5ylEcMCf9bN.jpg

cgi6QLx4GpJg9lG7mwPHpzxeolRSdxxwzADmOJ6J.jpg

fE0gYwg220tO9lEewgTTl0V9x0XYJGOJW5pQNEim.jpg

KrjcLxLETLGK8RwwATHdkjz9xcfUn0VtFeN75tsk.jpg

《大家风范—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近年入藏作品选展》展览现场

张素琪:“大家风范”展览的严格起始时间是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为什么选这个时间?因为2015年夏秋之交,美术馆获评全国重点美术馆。入选后,对藏品等各方面工作的要求都上了一个台阶,国家同时也给予一定支持,其中最突出的利好,就是可以加入国家美术收藏与捐赠奖励项目的申报。美术馆2016年“黎冰鸿美术作品捐赠项目”、2018年“刘江篆刻作品捐赠项目”都入选并获得文化部专项资助。但之前可能只是展出一部分作品,这次我们就有意安置单独区域,如相对完整地呈现黎冰鸿和刘江两位先生的捐赠品,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黎冰鸿先生捐给我们67件作品,这次展了22件,有些是他在美术史中的代表作,如《保加利亚姑娘》、《水电站发电了》,这两幅画早在50年代就已经全国发行了数十万张,我们小时候只是在画册上看过,没想到这次能看到原作。

此外,本次展览也可视为对我们这三年典藏工作的检阅,对一些想捐赠作品的老先生而言,则是较合适的展示案例。

其实我们自己策划的展览一直有这个特点:相对淡化策展人的主观想法,重点呈现作品本身的内在关系,希望让观众自己理解作品与作品之间的逻辑,展示方式也较朴实。因为中国美术学院是在蔡元培美育代宗教的思想指导下创建起来的,美术馆一直承担着这个责任,希望通过非常亲切、接地气的方式把美育向外传播。

同时,杭州是一座旅游城市,美术馆又身处景区较核心位置。文化和旅游如何结合,展览如何兼顾游客需求和学术性,很多内容都有再生发的可能。

P71siNIZEu9CWsAKHfz3c1lshVZidhfLxEMXq22B.jpg

59T8O3XdlkiUOMna9heB88xdBsBfxyqlmyBUMSX2.jpg

iCAu4TSSYqV8VJCwfZMrbnyDMS1G2fSq1SumdOGP.jpg

《大家风范—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近年入藏作品选展》展览现场

藏品活化首要需明确定位,否则馆藏难有特色,后续工作难展开。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在此基础上,不畏热点,不弃高点,同时又务实前行,初心不忘。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以现当代艺术藏品为中心,重点依托学院历史展开师生校友作品收藏工作,形成系统的中国现代艺术视觉谱系。”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执行馆长余旭红于此深耕多年,长期的实践和用心的揣摩使得他敏锐且务实,力求大踏步稳行:“多年来,在学院领导的重视和历年校友的支持下,美术馆的收藏有了长足的进展,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颇为可观。这些藏品有的展示出校友个人高超的艺术水准,有的呈现学院当年的教学风貌,有的表达对母校的眷念之情,但无论内容如何有异,捐赠者都怀有同样的心愿,即希望将自己受母校教诲的感恩之情诉诸其中,以为存念。”

他很清楚,藏品的收藏并非最终目的,利用藏品为公众服务才是最大功能。其实,早在国立艺术院首任院长林风眠关于艺术运动的设想中,社会艺术事业与艺术教育就非隶属而是并举关系,故美术馆从建造之始就不是单纯为了辅助教学,二者实为两翼,缺一不可。发表于1932年第2期《美术从刊》的《美术馆之功用》中,林风眠希望“中国有更多的美术馆在各相当的处所建设起来,已有的美术馆得到各方面有力的帮助更充实起来。”他还在同年发表的《美术的杭州》一文中直接建议:“划西湖为文化艺术区,建筑大图书馆,美术博物馆,使中外游人一接触西湖即如已触及中国固有之文化与艺术。”

如今,身处西湖之畔的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践行许久,硕果已现。

71B2GR1JMW9TIreTSWhJSd48K9vbK99yTWNB6Dz5.jpg

活化之始,源自藏品。“不求量而要精。实质上,我们对每一件藏品付出的人力和财力都非常大,除了库房建设本身的成本,拍照、整理等各环节都特别占人,真心希望它们都能够得到很好利用,而不是收进来柜子里一锁就结束了。”在张素琪看来,这样的收藏没有太大意义,“我们不是仓库保管员,而且‘用好’藏品,不仅是捐赠者的初衷,更是国家重点美术馆需承担的重要社会责任。”因此,在考量一件作品是否可以入藏时,“首先考虑的是它与美术馆和学院的形象搭不搭,其次是收进来后跟现有藏品搭不搭。只要能让它很好地‘用’起来,就是值得收藏的。”

除源头方向的明晰,美术馆在活化模式与渠道的探索方面同样态度鲜明。目前,渠道主要有展览(原创与借展)、出版和文创。针对“热门”的文创,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敏感且理性,既不畏热点,亦不弃高点。“余馆长对相关政策和方针特别敏感,第一时间为我们争取到了文化部第一批文创开发试点单位,目前包括故宫博物院在内全国只有7家,而高校的美术馆只有中央美院美术馆和我们,这既是机遇也是压力。”长期负责馆内典藏工作的张素琪是艺术史博士,对待藏品,兼具专业理解与深厚感情。在她看来,一个馆最特殊的资源就是藏品:“我们现在推出的文创产品90%都与藏品密切结合,从藏品选择到与家属签授权书、解读产品、载体选择等多数环节,我都会亲自跟进,因为设计师对藏品的解读可能存在误判,如用不合适的表现方式等,而我们则是希望藏品既能在产品呈现方面让观众喜欢,有购买欲,同时也能得到家属或作者的认可。”故在文创的维度中,美术馆有鲜明的责任感。“作为学院的美术馆,是兼具社会责任感与学院属性的,所以我们做文创,核心一定是为了藏品的推广,传承美育和宣传学校特色,并形成良性互动。”对此,窦亚洁亦有同感。

snuZ0Zh1u6fcowUOrdS3PgjXM7tZbcAWjlHmosNp.jpg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美术馆事业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格局正进一步完善。在政策指引和群众需求的双重刺激下,高校的美术馆在履行专业职能及公共文化服务方面也面临挑战。为此,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多年藏品活化的实践和探索:持续且方向明确的藏品征集,定期举办高水准藏品展,拓展推广渠道并积极借展,作为首批文化部国家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单位,依托藏品资源积极开展公共教育和文创产品开发工作等,无疑在全国高校的美术馆中具备一定的示范意义。


关键字: 内容标签:艺路历历,大家风范,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展览,历历艺路历历 大家风范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展览 历历
下一篇:“野原”:一份何多苓献给成都的礼物_四川美术馆-野原——何多苓个人作品展--艺术家-展览-系列||上一篇: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去世享年102岁_曾设计卢浮宫金字塔_贝聿铭--建筑-伊斯兰-麻省理工学院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