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馆藏杨柳青版画《十美图》中的美人们也正在放风筝
清明时节除了扫墓祭祖,也是踏春游玩的好时节。春和景明,春风和煦,最适宜放风筝。天气好的时候,公园的上空总是挤满了各式各样、五颜六色的风筝。
风筝历史由来已久,最早起源于军事应用,唐代时逐渐变成宫廷和民间的游戏,至晚唐时已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踏青放风筝在宋代一直盛行。明清时代是风筝发展的鼎盛时期,文人们亲手扎绘并赠送亲友。宋李石《续博物志》说:“春放鸢,引线而上,令小儿张口而视,可以泄内热。”故民间风俗以放风筝为放病气,放晦气,是不无道理的。
不管是因其娱乐性,还是因其功能性,放风筝一直以来颇受欢迎。受到世人的追捧是不争的事实。风筝的发展历史在书画中可见一斑。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有宋代清明时节京都人民踏青远足和放风筝的情景,而在南宋宫廷画家苏汉臣的《百子图》中,则生动地描绘了当时放风筝的场景,在景色分明的户外庭院中,孩童们尽兴玩耍,一派天真浪漫。不少艺术大家也沉迷其中,并创作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艺术作品。
【郭忠恕用丈二风筝推掉“私生饭”】
宋代是我国风筝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从宫廷到民间,放风筝都是一项喜闻乐见的活动。相传宋徽宗即位之初就在后宫放风筝,还曾组织编撰了首个风筝画谱,可惜已失传。民间放风筝还被画家用作进行创作的一 种题材。北宋初期画家郭忠恕就是其中的一位。
郭忠恕很有性格,有人求画,他必大怒,只有自己想画了,才会作画。有一富二代很喜欢他的画,便有意识的结交他,每日提供醇酒美食,招待得很周到,很长一段日子后才敢把自己的打算说出来。郭忠恕吃人嘴短,推辞不过,只得答应。没想到这个富二代送上了一匹白绢。郭忠恕无奈,只好挥毫在白绢上作画。画面上一稚童手持线车放风筝,孩童在一头,风筝在一头,四丈一匹的白绢中引线连绵不断。f富二代大怒,就此与郭忠恕断绝关系,郭忠恕则哈哈大笑。
【徐渭写下《风鸢图诗》忆当年】
明代时期,在南方民间放风筝为儿童喜闻乐见,也是画家、诗人常见的创作题材。徐渭便是一位有名的风筝迷,尤其晚年喜画风筝。他总共写下了25首《风鸢图诗》,“每一图必随景悲歌一首”。第一首就是“柳条搓线絮搓绵,搓够千寻放纸鸢。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看见漫天飞舞的风筝,已是垂暮之年的徐渭想到的是他的少年时光,那个当时欢喜着放纸鸢的儿童经过现实洗礼,如今已是历经沧桑的老人。
这一系列题画诗均不求工笔的纤细精工,而是重神韵和情趣。与画面相配,他的诗歌很有表现力,充满了智慧和主观色彩,开启了晚明“独抒性灵”的诗风。
【放鸢图见证南张北溥情谊】
这幅《童子放鸢图》创作于1935年春,张大千在恭王府花园萃锦园与溥心畬共同创作。由图中款识“乙亥春日与萃锦园主人合作为戏,大千居士张爰画后志之。”“乙亥春暮,大千居士过翠锦园,大千作人物,心畬补景,题袁子才春意诗十一首,西山逸士心畬并题。”可知,作品中放飞纸鸢的童子是由张大千所绘,溥心畬补景并题写了袁枚春光诗十一首。画作采用斜对角式的布局,画的坡石草地上,一童子手持长线放飞纸鸢,系载纸鸢的一根长线从左下角至右上角斜贯整个画面,细劲飞舞,气韵十足,充分体现出大千先生深厚的笔墨功力。画面大块留白寓天空高远之意,颇得“计白当黑”之绘画技巧。溥先生面对大千先生的神来之笔,补景之余,竟题袁枚《春光》诗十一首,清新的画面配以溥先生清劲儒雅的行书长题,既互为补充,又相得益彰,笔墨之间也流露出两位画家在艺术上的共鸣。
此幅画作不仅证实了二人的深厚友谊,而且展示了二人的书法和绘画技巧。画中钤朱文“大千”“心畬”“咸阳布衣”“爱画入骨髓”和白文“张爰私印”“溥儒”“一日思君十二时”诸枚印鉴。
【齐白石晚年画纸鸢解乡愁】
《牧童纸鸢》是齐白石晚年所作。晚年住在北京四合院里的齐白石,总是沉缅于回忆的内心生活,回忆中乡村的一切变得遥远亲切,美好动人。这幅《牧童纸鸢》就极具童心:苍茫暮色,水牛向近岸游来,倒骑在牛背上的牧童正回收风筝。牵系纸鸢的那条绳线,用渴笔悬腕勾出,柔细坚韧,轻盈飘忽,似断非断,似连非连,显示出白石老人驾驭笔线的高超能力。在这幅图上,有一句题诗:“牧童归去纸鸢低”,还写了一句话:“寄萍堂老人思回乡句也。”情深意长,与充满童心的画面相得益彰。
这不是齐白石第一次创作风筝。早在1910年(48岁)创作《石门二十四景》时,齐白石就画过一幅《春坞纸鸢》。1915年为该幅题一诗:“仰观万丈落儒冠,一线欲无云际寒。不见木鸢天上去,诸君尘世未曾看。”诗中用了鲁班削木鸢飞上天的典故,意态平淡而闲适。
【丰子恺:庆祝“和平”和“胜利”】
风筝是丰子恺非常喜欢的题材,他一生画有多幅有名的风筝漫画。他的漫画构图简洁,线条流畅,往往是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个意境。
《忙趁东风放纸鸢》这幅作品的出现率很高。“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出自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画面里,有带着红领巾的哥哥姐姐,也有蹒跚学步的小娃娃。绿草清新,瓦屋素洁,整幅画风非常纯净,透露出一种远离尘世烟火的宁静和简单。
《汉皋春望》创作于在抗日战争时期。汉皋是当时汉口的俗称。1938年4月初至5月中旬,丰子恺寓居武汉,期间正好目睹了著名的“4·29”武汉空战,中国空军打下日军飞机二十余架。作为见证者的丰子恺欣然题写了一阕《望江南》:“闻警报,逃到酒楼中。击落敌机30架,花雕美酒饮千盅,谈话有威风。”,创作了这幅漫画。画面上没有战机和硝烟,只有一家三口,在河桥的绿柳下放风筝,先生放飞的是“和平”,太太放飞的是“胜利”,一旁的孩子高举双臂,和父母一起,仰望空中的风筝。笔墨简洁,却深刻地表达了饱受日寇侵略的中国人民盼望胜利与和平的美好心愿。
关键字: 内容标签:书画,,齐白石,创作,大千书画 齐白石 创作 大千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