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由香港智睿国际集团、广州三域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主办的联展“物演”在香港北角工业大厦22楼隆重举办。此次展览由知名策展人顾振清策展,呈现三位艺术家:范勃、刘可、唐寅九的精品力作。
展览现场
广州三域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创办人张委谈到,之所以取名“物演”,并非灵光一闪:“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反思,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的本能和灵性是不是已经被物化掉了?三位老师的作品此次同台呈现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他们都是在不同背景下围绕这一主题进行相关思考。”
广州三域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创办人张委在开幕式上致辞
策展人顾振清对艺术网说,如果内地85一代存在着一种对欧美当代艺术的表象学习,那么到现在应该是对思维方式、符号学系统的消化和转换。同时,现在很多艺术家也在自身的文化、历史土壤中深耕,“我对他们进行中西融合是赞赏的,但我更关注的是他们有没有在这个基础上‘节外生枝’,找到更多走向生路的可能性。”
顾振清觉得此次参展的三位艺术家都对欧洲的艺术有深度的研究,所以他们对欧美的当代艺术已经不停留在一个表象层的理解和认知,已经进入到其文本和语境的层面。“这次把三位艺术家放到一起,因为他们在视觉能否真正体现对象的本真、体现人类的知识上是存在争议的,甚至某种程度对人类一直以来的某些经验提出了怀疑。他们都想通过表象去探索本质性的存在。”
参加开幕式的嘉宾合影
此次艺术家范勃参展作品共有三件(组),按创作时间分别是《切片》系列、《B2》系列、《再制造》系列,均为架上作品。如其所写;“盲文一直是我近几年创作转化中的重要构成,它作为⽂本符号、陌生的语意系统、物理材料等元素存在于作品当中,此次所展出的三组系列作品亦是这个系统中的关键作品。”
现场展出的艺术家范勃作品
《切片》通过在一张张用盲文所写下的梦境纸张上,反复涂抹与覆盖来绘制出大脑、人体的不同器官,以及各类医学符号、英文文字、未知名的符号,强调具有重叠的时空关系、多重叙事的结构空间。“《切片》系列是我近⼏年创作转化的最早体现。在这个系列中,我除了采⽤我在《言外像》系列所使用的重复涂抹、叠加图像外,盲文第⼀次出现在我的‘绘画’作品中。”
《B2》系列中,维生素B2药片组成了放大后的盲文凸点,所以盲人即使触摸作品表面也无法解读其内容,作品本身产生了无法观看与解读的双重困境,每一个具体的检讨在这⾥皆成为了无意义的、无解的盲书。
现场展出的范勃作品
《再制造》系列是范勃的最新作,原图来自于范勃另⼀件作品《世界³》(2016),这件作品布满了无数的现成印制品,而它们同时也是盲⼈的日常纪录本。“我进⼀步对这些材料进行抽取,并转制为绘画,通过对信息的再制来表达对所谓真实的图像世界的怀疑。在这样⼀种双向、陌⽣化的创作实践中,让观者从不同的维度来进入⼀次日常经验和艺术史经验被陌生化的体验。”
范勃,再制造-贺卡,布面综合材料2018
刘可这次呈现的大部分都是新作。他告诉艺术网,现在试图让自己处于一种“清空”的状态,“过去我的作品都在追求一种极致的力量,但现在觉得追求这种力量是偏于主观的,而我更倾向于找到某种‘通道’。比如这件窗口,它既可以看出去,又可以看进来,我希望作品能够产生一种相互的看法,形成内和外的平衡,而不让其太过主观。如果说我在一年前深圳举办的个展所呈现的作品是追求一种精致化,那么现在我反而在‘反对’我自己,反对这种精致化。”
现场展出的艺术家刘可作品
唐寅九一直以来创作作品的主题只有一个:围绕人、人性、人的精神和心理。“现在中国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大时代,在这个时代中人的欲望充分地展现出来,人的心理图像无比丰富,所以我会持续关注这一主题。对于这样的群展我认为非常好,让我有机会可以看到完全不一样的形式、不一样的艺术气质;而且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艺术表达是有局限的,艺术的呈现需要多元、丰富、交流,通俗点说就像一个人吃饭不如一桌人吃饭那么香。”
艺术家唐寅九在开幕式上致辞
对话范勃——
1、在你以往的创作历程中,作品面貌有过较大变化。促成这种变化的驱动⼒是内在的
创新需求所致?还是知识增益导致的逻辑思维模型的演变所致?
范勃:“创新”或“知识”都不是我的驱动力,我考虑更多的是关于“视知觉”的相关内容。从探究一种时代精神开始,到重审视知觉能力的创作实验,我皆在力图表现不可见和不可触及的人类内心世界,这使得我每个阶段的创作都有比较明显的变化。
视知觉一直以来是我作品的主线,在不同时期我的作品中切换着不同的题材、媒介和⽂本,以探求人的内心世界和不同社会角色的置换。比如研究生阶段我注重人物形象的所传达的视觉质感;之后我创作中更多的是关注时代中个体,或群体的精神状态如何通过视觉被感知;到2010年前后更可见到中国传统审美在我创作中的视觉线索;到近些年进⼀步反思视知觉能力而创作的大量与盲文相关的作品,这些都与我每个阶段对“视知觉”的思考相关。
范勃,世界立方,装置2017
《观察者的技术》(Techniques of the Observer)中有段话我认为是非常好的小结:从19世纪初开始,研究视觉的科学,其意义会逐渐倾向于探讨人类主体的生理构成,而不是光与视觉传导的机械性作用。对于⼀些思辨学者来说,视觉始终是属于观察者身体的元素与来自外界之数据的复杂综合。那么视知觉作为⼀种感觉即是现实存在又非常抽象的特性,为作为观看者的我们创造了内在感知与外部性的独特连接,我们的视觉是如何逐渐变得现代化?并且,如何逐渐被视知觉的现代化阐释方法所约束的?
我对这种思考十分感兴趣,这也是我为何近几年多借盲文进行创作的重要原因。当我们面对不可认知的盲文时,仅能将其作为有意义的图像进行解读与阐释,而过度的阐释正在使观看失去其敏锐的感受力。我试图借另一种符号的不可读,来限定“阐释”的能力,或说限定阐释的绝对权力,使观看不仅限于阐释——这是我创作转换中的重要思考。
范勃(Fan Bo)B2-4,B2-5,B2-6(局部1 part1)2017;《B2-4》《B2-5》《B2-6》(局部1)2017
2、反观艺术史,对您影响至深的艺术家是谁?
范勃:以前偶尔会想这个问题,如果以艺术家身份来说,在我求学阶段会有,但现在少了。以前刚求学的时候,会⾮常渴望更多地去了解西方文艺复兴到近现代的艺术创作。当然局限于我所处时代的特殊性,能获取信息的方式十分有限,仅有部分展览,或者少量的书籍来观看。但当我的创作逐渐展现出自己的关注点,特别是2000年后,我意识到,中国传统的视觉艺术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对我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我这种反思的深入,传统的图式也相对频繁地出现在我的作品中。
刘可,通道之二 , 综合材料 55x40cmx2,2019
这种反思很有意思,它让我意识到视觉的感知通过生活各处细节潜入你的意识,而我们是难以自我觉知潜意识的。这让我进⼀步反思视知觉的工作机制,与我的创作从具体的图像到借用盲文进⾏实验的工作密不可分。
唐寅九,出走,布面色粉、油画棒、丙烯 , 91x91cm, 2019
3、艺术家的感知能否通过作品图像得以呈现?这种呈现在传达自身对自然存在与精神存在的不断追问的同时,是否也预设了观者权利的平等存在?
范勃:这个问题除了讨论艺术家能否通过作品传达其思想外,其实也指涉了第一个问题。即视知觉在现代,是如何被感知?或者如何被阐释所限定的?对于前者,我认为始终是存在差异的。因为所有的作品都离不开具体的语境,但是观众是否能完全了解艺术家创作时的社会语境,从而完全地理解作品?
猫科动物之一 综合材料 40x40cm 2019
我认为存在差异,并且不是“平等”的问题,而是艺术家与观众之间如何共处、共享语境。这比较复杂的交流过程,它涉及到视知觉的能力之外,还有大量的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共同作用。
而关于另一方面,我在社会系统中寻找感知方式差异最大的两类人群——正常人和盲人(或称弱视者)——来做比较和呈现,来探讨视知觉的沟通能力。可以说我的设想是理想化的,我设置了两个感知世界的交集,这便是最大的理想化,我目前仍无法确定在各有优缺的感知能力下,两个世界能否互补或者平等。我觉得这对艺术创作来说,是一个长期的、有难度的问题。
唐寅九,何人斯,布面丙烯,2019,120x150cm
4、当下,每个人几乎都生存在现代性文明与全球化社会的文化景观之下,但是艺术家的知识渊源、思想源流却各有各的不同。那么,你是否关注自身中国传统的文化基因、文化根性的挖掘和重构?这种关注是否有助于自身创作的知识增益和知识生产?
范勃:我曾经对一个学者说过,我信任第一感觉,或者说“第六感”,我享受这种第⼀直觉的信息。但⼀般来说,我只是将它作为⼀种体验,而非艺术创作中直接的工具。
当然,我知道所谓的“第六感”大部分是我在现代的生活中,被潜移默化规训出来的。⽽我说信任这种直觉的意思是,我确定规训系统对人所造成的影响。这会使一个人直接体现出他所经历的不同文化/符号系统,如何构造了他。
范勃,再制造-丽江花园,布面综合材料2018
如我刚才所说,我确定中国传统的艺术审美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的艺术表现形式,我并不认为这是需要否认的事情。有些当代艺术家似乎对这个话题非常敏感,认为谈到传统就是保守、老旧、与时代格格不入。我并不如此认为。再回到形式上说,传统审美会通过某种特殊的符号习惯影响我们的日常——符号作为人类至关重要的通用语言,具有表达人类情感、思想和观念的能力和力量。关注,或者说研究中国传统的文化基因、审美惯性,使我可以更可观地看待我、其他观众在现代的生活中,如何对视知觉做出反应。我享受用创作来讨论这些认知的反应,它进⼀步使我怀疑、否定、反思固定的认知习惯,从这方面来说,它确实帮助了自身的创作及知识生产。
关键字: 内容标签:当代艺术,范勃,物演,,盲文,布面,知觉当代艺术 范勃 物演 盲文 布面 知觉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