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邝明惠
平日里,作为中国美协版画艺委会委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四川版画艺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的邝明惠总是一身中山装,给人以文质彬彬之感。军人出身的他,在部队时拿起版画刻刀,创作出的《金色阳光》、《金色年华》、《童年的阳光》、《守望》、《猎》等“金色系列”版画,接连在第十届全国美展、第十六届全国版画展获奖,被中国美术馆、中国美协等机构收藏。
被称之为“三栖艺术家”的他不仅在版画上有所建树,还将绘画的领域拓展到油画、国画。在他看来,造型艺术的基本原理是一样的,不同的只是材料和表现方式的侧重,不论哪个画种,都是扩展个人视野和艺术触觉的路径。
对于自己多种绘画形式创作方式的尝试,邝明惠用了“酿酒”一说来比喻。“始终坚持一种画是走不远的,兼容并包然后百川归海,致广大才能尽精微,如果把自己限制住那么想要再发展是很难的。就像酿酒一样,把五谷杂粮选齐了酝酿成一坛五粮液,味道才能甘甜醇厚。”
开幕式现场
本月初,“诗意中的感性复活——邝明惠作品沙龙展”在成都铁像寺瓦库艺术馆揭幕,展览展出了艺术家近年来创作的水印木刻、国画作品30余幅。作为自己首次成系统的对外展示国画创作,艺术家有哪些考虑?为何对“民国女子”情有独钟?每个阶段所获得的生活感悟又是如何在创作中进行表达的?
展览现场
带着一系列问题,我们找到了邝明惠老师:
艺术网:此前展览更多的是看到您的版画作品,这次拿出来国画创作,颇为好奇。邝老师什么时候开始画国画的呢?
邝明惠:我画国画的时间很长了,最早接触绘画就是从国画开始。只不过中间断断续续的,20几岁时更多的进行版画创作,之后是油画、工笔,转了个圈之后又返回到国画领域。
实际上造型艺术的基本原理是一样的,只是材料不同,各有偏重。本人涉猎比较广,国、油、版都想尝试一番。国画追求墨韵和意境,油画强调色彩和光影的效果,版画更锤炼造型能力和黑白灰之间的关系。其实不论哪个画种,都是扩展个人视野和艺术触觉的路径。从版画和油画中,我吸取到了有意义的理念、光影和艺术造型方面的素养。
彭先诚先生曾说过,始终坚持一种画是走不远的。兼容并包然后百川归海,致广大才能尽精微,如果把自己限制住那么想要再发展是很难的。就像酿酒一样,把五谷杂粮选齐了酝酿成一坛五粮液,味道才能甘甜醇厚。始终只有一种原材料,那么创新和发展都会受到限制。
艺术网:这次展览的大概情况是怎样的?
邝明惠:这次展出的30余幅作品是我2018年和今年春节之后的一些画作,除了五件水印版画“花旦”系列外,其他都是国画作品。算是我近两年来国画创作的一次小结,也是想拿出来与大家交流。
平日里工作比较忙,画画的时间也不是很多,全靠自己坚持。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说“行百里者半九十”,画画亦是如此,不怕慢就怕停,得养成好的习惯。每天做一点力所能及的,累计一段时间回头来看,会发现还是做了不少事,画了不少画。
我一直在思考将作品中所体验到的造型艺术的法门融入到艺术创作当中。因此在创作方向上,我既把握了水墨韵味,又将油画的光影和对人物的严谨造型融入画面。这中间难度肯定有,但也是有迹可循的,需要时间慢慢探索。一旦当你有方向,知道怎么走后,大概也不会太差。
《月斜裘冷人未归》 国画 110x68cm 2017年
《茶新春暮》 国画) 68x45cm 2017年
艺术网:画面当中可以看到您对“民国女子”的描绘,题材上是如何选择的?
邝明惠:任何绘画都是有源头的。我是一个怀旧的人,但这不是我的生活,我更多的是对少年时期生活的怀想。所有的过去都是我人生的一部分,欢乐悲愁的人生际遇对我来说都是礼物。
我平时会阅读一些民国的文学作品,看得多自然有感想。最初这批作品我取名为“光阴的故事”,在光阴中,我们都是过客,想借这个载体表现对过去生活,对人生的思索。
在“民国女子”题材上,四川有两位国画家对我产生过影响,一位是彭先诚,一位是曹辉。彭先诚先生深厚的素养,对笔墨的精道,曹辉笔下的民国女性,无论是他们的作品还是人品,我都很受启发。
因此看过他们的画作后,我也想自己创作一组女性题材的作品,便开始以水墨的方式来画民国女子。基于我对这一题材比较有兴趣,对民国的服装,家居摆设也有所研究,画起来还是得心应手的。这批作品带有实验性质,既是对先生们的学习,又得保留自己的面貌。他们更多的像坐标让我仰视,同时又不能失掉自己的风格,得找到自己的道路。
《窗外横斜影》 国画)68x68cm 2018年
《锦江旧影》 国画 97x180cm 2018年
之所以选择女性题材来表现“美”和“光阴”,也是希望助涨“人生如梦,花谢花开”的效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画面中的女性都是与现代有隔阂和距离感的,她们或沉思,或打瞌睡,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与观众产生任何交流。这种距离感和画面的时代感也是相吻合的。
画画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推开一扇门,走着走着走到另个关头,又会推开另一扇。这是很有意思的事,一切都是从内心生发出来,顺其自然的走着。在画画的过程中找到了好的契合点之后,也许会走向另个题材。我属于涉猎比较广的那类,可以推开很多扇门,可选择性也比较多,更多的看自己的兴趣。
这批创作现在画的也不是特别多,之后会考虑再画一些,也会尝试其他题材的创作。今后有机会的话,我想每隔两年举办一次小型的展览,算是做汇报,对自己也是一个交代。
艺术网:对于展览主题“诗意中的感性复活”,要如何理解?
邝明惠:这次展览主题是策展人和机构确定的,标题也契合了展览的作品。
艺术创作实际上是一个在画面中寻找平衡的过程,个人的修为加喜好取舍占了很大的程度。不论哪个人,都不可能重现当时,因此始终会有不足,留有遗憾,这恰恰也是艺术的魅力所在,也为自己的下一次创作提供更多方式的尝试。
《花旦之一》水印木刻 51x55cm 2018年
《花旦之二》水印木刻 51x55cm 2018年
《花旦之三》水印木刻 51x55cm 2018年
《花旦之四》水印木刻 51x55cm 2018年
《花旦之五》水印木刻 51x55cm 2018年
艺术网:水印木刻《花旦》系列中,您将具体的人物五官抽离掉了。
邝明惠:这套作品是去年在南艺参加国家艺术基金培训班后所创作的水印作品。画面中我有意将人物去具象化,没有具体的关照对象。更多的是通过婀娜多姿的身段,华丽的服饰,桥段和唱腔来表现中国传统戏曲本身的生命力,也可以看做是我拓展思路和想法的一次尝试。
《春风花正浓》 139cmx34cm 2016年
艺术网:一进展厅左手边的彩色作品其实和“民国女子”系列还有所不同,有颜色,表达的内容也不太相同。
邝明惠:《春风花正浓》这件作品是比较早的了,大概是2016年创作的,和“民国女子”系列不是同一批,表现了一位站在树下的现代女性,春风吹过花落下也撩起了她的裙摆。当时画了一部分这样的创作,感觉还只是停留在了唯美的程度上,思想深度不够,因此没有再继续。其实可以从当时的画面看出我所借鉴的光影造型一直延续到了之后的创作,包括“民国女子”系列。相对于前者的唯美,后者更具时代情绪和氛围。
艺术网:光影在你的油画和版画创作中,同样表现的很突出。
邝明惠:这其中个人的喜好和取舍占了很大的比重。我对光影一直比较敏感,也作为绘画重要的元素大量运用在创作中。在书中我读到了人们对时光的感悟,人生苦短,白马过隙,更加产生了对时光的珍惜和怀念。“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作为光阴中的过客,我也从刚刚学画的小青年走到了快五十岁的年纪,每个时期所感受到的心境都不相同。
艺术,始终是自己人生体验的反射。
《金色阳光》 绝版版画 51×82cm 2002年
《金色年华》 绝版版画 60×80cm 2004年
艺术网:原来您在部队时,创作了很多主题性的版画作品,现在呢?
邝明惠:我在部队呆了很多年,作为一名军人,在主题创作中一般表现自己身边熟悉的生活。当时每天和战士摸爬滚打在一起,因此表现的主体也是他们。当时创作了一系列的创作,像《金色阳光》系列,前后花费了十年的时间,费了很大的功夫,也让我收获了很多,获了不少奖,影响也还不错。这套作品在题材上表现的是部队生活,技法上我选用了方刻刀,利用块面造型表现迷彩的效果。版画的创作大部分采用的是三角刀,以线造型,块面一般是西方油画的语言,表现版画难度比较大。
其实每一个阶段都是成长和学习的过程。2012年左右,我没有再做套色版画,原因有很多。一方面是我2014年离开部队,再者我也想拓展下自己的表现方式和语言,如果还停留在当时的版画创作中,很难跳出那一套创作的模式,于是重拾了国画,包括油画等,在其他艺术语言和艺术理论上协助自己,突破精神内核。
艺术不能重复自己,那样将变成套路,失去了它最可贵的创造性。作为一个爱折腾的人,自己要有眼界和胸襟,明白自己做艺术究竟是为了什么。艺术对我而言是实现自我的过程,因此一生都是在路上的状态。对于固定风格,我始终保持警惕。不光是画画,其他亦是如此。如果做学问有标准答案,那就不允许别人去思考了。艺术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我们要尽可能去拓展自己的思想,在艺术的大厦中摆正好心态,做好自己很重要。
其实艺术家一旦形成风格再让他去破掉,需要胆量、勇气和运气,这对每个人而言都是一种考验。要把探索了几十年所形成的风格抛弃,重新寻找线索,是很不容易的。还有一种就是在既有线索上不断求变,这个过程就像生长的树木一样,改变并不是去掉它的根基,而是生发更多的枝叶,遇到瓶颈时,突破自己。
《刚落愁时又忆君》 69x69cm 2019年
《春来瘦梅花》 69x47cm 2019年
艺术网:突破的方式有很多,譬如您刚才提到的去南艺之后在画面中的创新。
邝明惠:在我看来,“学习”应该是先于“绘画”的事。所以保持求知欲和不松懈的劲头是必要的,得不断吸收新的艺术元素并拓展经验。这也是我这些年来一直坚持读书的原因。不敢说每天坚持画画,但我每天坚持阅读。思想的改变带来眼界上的改变,使得自己站得更高。眼高手低是件好事,没有方向看不见路何来进步呢?如果画家只知道蒙着脑袋画,闭门造车的话是没有很高的修养的,充其量是个画师。
禅宗有句话叫“明心见性”,你得明白你自己。作为独一无二的个体,独创性很重要,明白自己的本性也很重要。一直以来我都反对画画的人当职业艺术家,原因在于“从小出家的和尚都成不了高僧”,没有经历人生的悲愁苦乐,要如何解脱众生呢?只有在社会上经历过酸甜苦辣、人情能暖,才看穿滚滚红尘的。艺术家同样是这个道理,关起门来画画是不行的,得体验人生,尤其是中国的绘画。
国画作为中国的文化,更多的是一门综合艺术,不光是诗书画印,它的文化底蕴是艺术和人生的基础。“文有余则诗,诗有余则书,书有余则画”,现在很多画家对文化素养这块并没有特别重视,更多的把绘画当做技术来做。绘画若只剩下绘画性,其实是在舍本求末,本末倒置。在我看来,中国的绘画首先是需要文化素养的,这也是我这么多年来所追求的。大家都在提“新文人画”,那么首先你得是个文人。不是要去做学究,而是应该有自己观察、理解世界的方法和目的。
艺术网:谢谢邝老师!
【艺术家简历】
邝明惠: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四川版画艺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东盟艺术学院院外研究生导师,巴蜀画派第一批影响力代表人物,成都画院特聘画家,二级美术师,七七画会成员,现任职于四川美术馆。
作品参加中国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主办的展览有:第十届全国美展并获优秀奖,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庆祝建军80周年全国美展、庆祝建军90周年全国美展等。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重要展览有:第十六届全国版画展获铜奖,第十届至十三届全军美展,第十七届至二十届全国版画展,第二届北京国际双年展等。担任第二十二届全国版画展评委。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美协、神州版画博物馆、江苏美术馆、浙江美术馆、四川美术馆、贵州美术馆、金陵美术馆、安徽省文联、西藏自治区文联、深圳画院等美术馆和机构收藏。出版有:《东方品格——邝明惠作品集》。主编有:《手作匠心——首届西南青年版画创作推动计划文献集》《四川美术馆藏张漾兮作品集》等大型美术作品文献集。
关键字: 内容标签:国画,邝明惠,诗意中的感性复活,民国女子系列,,木刻,水印,自己的国画 邝明惠 诗意中的感性复活 民国女子系列 木刻 水印 自己的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