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6日,第58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正式据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会正式公布:本届威双中国馆展览主题为“Re-睿”。展览由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组织实施,策展人为吴洪亮,艺术家为陈琦、费俊、耿雪、何翔宇。展览将从2019年5月11日持续到11月24日。
新闻发布会现场直播回放请点击:2019第58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新闻发布会
本届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是“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时代”,也有翻译为“恰逢其时”。
在策展人吴洪亮看来,“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时代”放在21世纪上半叶的今天,的确是有所指的,“从媒体的信息到我们的日常生活,每一个‘我’的确都或多或少感受到人类仿佛开始面临‘所谓’的新问题。”基于对本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主题的再思考,吴洪亮提出“Re-睿”这个主题来回应。
“Re”是西方多种语言词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前缀,有“回、向后”之意,给后缀的词汇构成一个往前回溯的动势。中文里有一个相似读音的字:睿,它的意思是智慧。面对今天的新问题,回眺或许才能获得由“Re”及“睿”的洞察。
因此,策展人吴洪亮希望通过展览虚拟与现实世界的两条线索,营造一段让观者回归本心的路径。
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晨主持发布会
在威尼斯找到中国国家馆
中国国家馆的展场位于军械库展区最深处,在威尼斯曲折的巷子和错综的水道桥梁之间穿行很容易迷路,艺术家费俊利用手机App创作了作品《睿寻》,将威尼斯的桥与导航功能相结合,不仅可以游戏般体会人类过往创造中“桥”的相似,更能指引观者去往中国国家馆方向。
策展人吴洪亮介绍四位参展艺术家
走进中国国家馆后,观者首先必须穿过一条狭长的通道,这条通道的右侧是军械库历史建筑古老的斑驳砖墙,而左侧是一个与观者、玩家互动的,正在成长中的虚拟世界。这个《有趣的世界》简单而又错综复杂,有纠葛也有共创,它们会以桥相连,沟通彼此。
走过历史沧桑与未来感对望的游戏世界,豁然是一片开阔的小广场,走上广场一侧圆拱形的小桥,可以站在整个展厅的制高点俯视艺术家耿雪的《金色之名》,这是一件影像装置作品。长10米高4米的视频作品,整个影片主体在绝对的黑白世界中呈现出这位女性艺术家对生命初始与轮回的关照。
陈琦 《2012生成与弥散》 水印木刻
而在结尾时一艘金色的船,从黑白影像的虚空中漂来,呼应着地面上几朵金色如“水花”、如“脐带”的装置,其中的影像是一个金色的人漂浮、分解、羽化……水是这一区域的主题,无论观者在桥上还是桥下,都会透过漏窗,看到艺术家陈琦巨大的、超写实的、源自中国传统的黑白水印木刻作品《2012生成与弥散》。如果观者走近它,甚至会融入其中,身与心同时荡漾起来。
平面图(加作品)
观者可以穿过桥,沿着窄窄的夹道进入一个完全意料之外的粉红色空间。这是艺术家何翔宇的装置作品《我们所创造的一切都不是我们自己》。此作将身体内部的触觉感知外化,他用舌头碰触上颚,再将触觉感受到的形状转译出来做成铸铜雕塑,数年间像日课一样持续完成这种身体知觉的可视转化。观者可以坐下来,触摸那些雕塑,达成与艺术家触觉的共知。
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搭建方案
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搭建方案
此时,正是观者体会这个园林空间妙处的时候。观者或者穿过粉红色空间,经过拱门回到耿雪作品的小广场,也可以折返到桥下的出口,右拐,斑驳的光影从头顶蚀刻的曲折洞隙里洒下,这是艺术家陈琦的空间装置《别处》。这些光影的形态来自古书被书虫咬噬的虫洞,隐喻着人类文明与自然力量的冲突与和谐。走出这条光线幽暗的巷子,天光大盛,随即进入了中国国家馆的室外展场,花园的草坪上一只淡粉色的巨大盒子,盒子内部却是阳光穿过“虫洞”投影出的虚静空间,它是送给观者的一份来自中国的礼物,可游可居。
当然,如果观者恰好是从花园的入口进入中国国家馆,也一样能感受到这空间手卷的另一番景致,这是中国国家馆为观者建构的又一有趣之处。
对话吴洪亮
艺术网:能否首先介绍一下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策展主题与策展思路?
吴洪亮: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策展主题定为“Re-睿”。
“Re”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前缀,出现在多种语言里,至少在欧洲大部分地区,这个词不需要其它语言去翻译。在许多展览主题、研究方法的表述中,Re也经常出现,比如Research、Remenber……无论是研究方法还是展览主题,它们都有一个相同的动作,即往回走。
在中国,也有一个字叫“睿”,它的读音与Re非常相似。字形上看,“睿”字从上到下是从邱壑山颠、山谷,到目、看,即用一种观察的态度面对世界、面对问题,或许就是聪明、智慧。“睿”与Re在概念上有连接感。
艺术网:“Re-睿”这个主题又是如何回应本届威尼斯双年展的总主题——策展人拉夫•鲁戈夫提出的“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时代”?
吴洪亮:今年威尼斯双年展的总主题为“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时代”(May you live in interesting times),用中国话来讲就是“生逢其时”,无论怎样翻译,其中interesting这个词都是很重要的。
总策展人提出这个主题指向的是今天的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进入21世纪,人类需要把对此前一百年的认知进行重新思考,我们正处于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结点,很多艺术家和学者倾向于从人类过往的发展中寻找一些支撑,如历史学家所提出的关于“复兴”或者“复古”的概念,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对于我来说,面对“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时代”这一主题,我首先要考虑的是:在这个有趣的时代,我们可以做点儿什么?什么才是正确的处理未来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或许是因为学美术史出身,其实每一次遇到问题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不是简单的去解决它,而是要找到这个问题的生存系统在那里,所以就要回望,应该先去“Re”一下。然后再确定未来怎么做。基于这样的思考逻辑,“Re”这个词就跳出来了。然后我又在中国字里找了一个发声相似且概念相连的字“睿”。毕竟对于这个有趣的世界,的确应该用一种聪明、智慧的方式去面对。
艺术网:作为一个善于营造空间的策展人,对于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有怎样的思考?
吴洪亮:我希望展览现场就如展览主题一样,逻辑看似是简单的,但是在深体会和思考其隐含的寓意的时候,又是复杂的。
其实,最终的展览方案我是在威尼斯完成的,那四五天我天天在威尼斯走,水城给了我重要的启发点:那些街道都是曲曲弯弯的,到处是桥,而我的思维方式是非常中国的,我想到了中国园林的空间模式。
所以在设置展览空间和展览体系建构过程中,我将把威尼斯的弯弯绕和中国园子的弯弯绕搁在一起,观众走进展厅的时候,不会觉得这是一个中国的空间,白色的墙、拱门,很威尼斯、很国际。但是当他们在展厅里来回走的时候,似乎又进入了一个中国园林式的空间,行走路线上又多种选择可以反复在其中调整心态,中国叫一步一景、移步异景、借景,西方建筑学里则是“透明性”的概念。
我从小在颐和园旁边长大,这些年来苏州园林也教会了我很多,所以人与空间的关系是我所熟悉的。我也发现,威尼斯这座西方的水城,与中国的苏州园林极为相似,比如我们找到了威尼斯和苏州特别像的桥,这个过程就像在做一个有趣的游戏,大家可以在这个空间里玩“找茬”游戏,此次展览的核心是找相同,我希望人类是可以交流的,大家说的话彼此是可以懂得的,我觉得世界太相似了。
艺术网:在这样的策展思路之下,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将会营造一个怎样的现场?
吴洪亮:中国园林有一个妙处就是没有重点,但每一件东西都是主角。这次展览中的艺术家的作品就像是园子里的亭台楼阁、树木、池塘一样,整个空间里没有特别的重点,但是个个都是主角。
因为中国馆在军械库的位置和路线,中国馆有两条参观路线:一条从船坞水域白色石子路面进入中国馆,也可从意大利馆出来,从花园进入。包括在展厅,在前行的过程中,总会有不同的参观路线供你选择,比如你是选择进入小的开阔空间,去看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影像作品,也可以进入何翔宇的粉红空间,你也可选择在桥的一端观看也可跨过一道门去感受陈琦老师的虫洞光影。
我希望用最简的方式,在全世界最标准的当代白盒子逻辑里,营造一个具有东方精神的空间,但作品选择上,却没有一件具有简单的东方符号。我希望所有了解或不了解中国的人,在看到这些作品时都可以看进入并相互交流。
这也是我对主策展人的回应,他说“展览最重要的不是它展示的内容,而是观众在参观展览之后会以新的视角和能量面对他的现实生活。展览将使人们以从未思考过的方式重新审视自己,从而改变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我认为这些作品的选择都是启发性的,而不是结论性的。
艺术网:可否分别介绍下陈琦、费俊、何翔宇、耿雪四位艺术家的参展作品,以及对于展览主题的呼应?
吴洪亮:邀请四位艺术家,他们的作品中都没有特别的中国符号,但是他们的作品都以简单的切入点来进入交流,又可以去深入思考的。
首先,我们都知道一个客观问题,位于军械库的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是比较难找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请费俊老师做了APP。通过APP,观众可以通过威尼斯城里的桥找到中国馆,这也相当于一个路线图。而费俊老师将这一过程升华成作品。
此外,当你扫这个桥以后,就有一个知识系统,详述世界各地与之相似的桥都有哪些。桥建构的是交流通道,展览也是建构人与人的交流,费俊的作品,从功能上是帮大家找到中国馆,从概念上,其实是希望大家能通过一种方式交流,他把自己的作品叫《有趣的世界》,你可以去建构自己的世界。
耿雪通过装置影像的方式,讲述了一个人生老病死的过程。作品整体是黑白的,但从脐带往里看,却是一个金色的世界,这应该是艺术家对于生命原初的回望,也就是“Re”。
陈琦的作品有一幅巨大的水印版画的“水”。在人出生之前,其实是在水里头生长的,所以人在水的面前,会觉得自己渺小,就像回到母体一样。陈琦的作品除了将中国传统木版画的记忆扩大到当代逻辑里面之外,也让我们有一种特别的沉浸感。对于我来说,我希望可以让观众进入,并得到很好的体验,只有这样,才能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了解,这也是我想表达的。
最后是何翔宇的作品,他因为出国,曾学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英文,所以对发音特别敏锐,对此他做了这件作品。他设置了一个粉红色空间,里面有地毯、雕塑等,观众可以在这里亲自抚摸,体味人身体中最细微的感受。这个作品看起来简单,仔细想又特别复杂,它与人的身体、文明、交流有关。
将会位于处女花园的陈琦的作品,他送给威尼斯的一份礼物《无去来处》
在中国馆的院子里,陈琦还有一件作品,10米乘10米的空间,就像一个巨大的蛋糕盒,当你走近这个空间,发现空间里面的光是动的,这是“送给威尼斯的一份礼物”。
总的来说,我选择的艺术家作品,它们的切入点都很简单,我希望这个展览的作品都是可被交流,又可以去思考的。
艺术网:担任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策展人,您如何看待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在国际当代艺术中的现状?
吴洪亮:这个过程中会看到我们还是在找到自己位置的过程中,包括我这次在策展过程里面,一个是表达自己,一个是交流,展览如果做的没法交流这个就不叫展览。既要告诉别人我们怎么想的,又要想明白怎么告诉别人或者是别人怎么理解你,在今天我自己的感受中还是有难度的。
我们不得不承认,当代艺术整体的从创作逻辑到思维方法到评价体系的整体这件事发源不在中国,这像我们学习去修一条铁路,造一列火车,我们还是在学习,但是一个时代总会有一个时代的新思路。但是很多人说中国当代艺术不太行,这和我研究20世纪美术史面临的问题一样,就如别人说中国20世纪的艺术一是抄中国古人,一是抄西方,没有创造力,可是我在我的研究过程中,我找到了那个时代和中国古代的不同,和西方的不同的创造。是否有意义还要历史的看,不要仅仅盯着眼前的那点事情。
作为一个研究者,作为一个处于生态之中的人,我更希望用一个更正面的态度去表述那些值得表述的东西,这是我的做事方法。我可能怀着一个悲观的态度,但是我的底色不悲观。面对今天的当代艺术,当然有诸多不满,但是你不得不说中国艺术的发展速度跟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一样,他才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今天中国当代艺术整体是很良性的在前行。
艺术网: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年,中国当代艺术也经历了近40年,在您的观察中,中国当代艺术本身在这40年的过程中积累了哪些问题?中国当代艺术在接下来的发展,有哪些可能性?
吴洪亮:其实我更关心当代艺术前身。比如我们看到当代艺术从85思潮一路高歌猛进走到今天,有点儿如火如荼,但是我们是否有去思考,这些人从哪里来?如果说当代艺术的40年发展是所以,那我关心的是“因为”,
比如我们在看当下中国水墨重要的艺术家田黎明、武艺、史国良,可能他们的“因为”是周思聪、卢沉;当我们去研究武汉成为85新潮时期的一个重镇的时候,是因为周韶华那一辈人在那个时期做过巨大的贡献;我们今天的人都知道陈丹青、刘小东是谁,但是他们是因为厐壔、葛鹏仁、林岗等先生在80年代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的努力,我们知道星星美展很重要,其实当时的刘迅先生做了很多,以及闫振铎等老一辈老先生们为艺术所做的贡献。
我个人认为20世纪研究或是85新潮前的研究也是对于当代艺术的研究,其实历史是延续的,从来没断裂过,是因为我们想把历史简单化和符号化的时候,我们才把历史那么一个一个标签地贴上。所谓一种学术的态度,我认为是要找到这些事的“因为”。
我们用当代学术成果再反观回去,其实可以做一点小小的预测或猜测,就像中国艺术的循环体系,未来中国当代艺术我认为更会关注自己曾经有过的力量,而在这一百年,我们没那么重视或者掌握不好的技能和方法会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然后告诉世界我们对人类和艺术是会有贡献的。
艺术网:您个人一直在做20世纪和传统研究的同时也是在关注当代艺术家和青年艺术家,您比较看重他们的哪些品质?
吴洪亮:其实就是艺术中最重要的,是不是特别真诚,爱不爱干这件事,艺术最核心的就是“真”。
艺术网:谢谢!祝展览一切顺利!
吴洪亮
吴洪亮简介
策展人,1973年出生于北京,199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任北京画院副院长、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北京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吴洪亮是中国艺术界十分活跃的策展人,擅长在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中思考和践行他的策展理念,同时也致力于近现代美术史、艺术管理研究等工作,曾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近十年来,他在国内外策划多个关于20世纪中国美术、当代艺术的展览,多次得到中国文化部相关奖项。
吴洪亮从研究者的视角观察艺术发展,进行策展工作。他主持策划“齐白石系列展”、“20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展”及“中国古代书画研究展”50余次,策划“自·牡丹亭——当代艺术展”、“自·沧浪亭——当代艺术展”、“第八届AAC艺术中国‘艺术•生态•观察’全国巡展”等当代艺术学术展览。自2015年以来,吴洪亮担任中国美协策展艺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组织策划策展委员会年会,并于2018年12月参与发起首届“策展在中国”论坛。
吴洪亮同时致力于青年艺术家的发掘与推广,他参与发起的“中国雕塑学会青年推介计划”已持续10余年,是对新一代雕塑群体的呈现;他参与发起的“找朋友——发现当代青年艺术家项目”,是构建青年当代艺术格局的艺术公益项目;此外,他还策划“江汉繁星计划:渐——2013青年艺术家研究展”、“旋构塔·2015中国青年艺术家推介展”、第二届“联合·6个展”等多个青年艺术家展览项目。
在艺术史研究、艺术评论方面,吴洪亮立足21世纪的全球视野,思考中国艺术发展呈现出特殊的艺术生态,不断推出学术成果,撰文主要包括《美术馆的数字化生存》、《公共·艺术·关系——PA&PR的功能互动》、《重回历史的现场——大雅宝胡同甲2号的艺术生态研究》、《独立策展人:傅雷——以“黄宾虹八秩诞辰书画展览会”为中心的研究》、《通变涵远——20世纪中国美术中的10个样本》、《悲天悯人——对<矿工图>组画的思考》、《20世纪艺术空间的变化与潘天寿的解决方案》等;参与组织编辑《北京画院藏齐白石全集》并主编“人物卷”、国内策展专业书籍《策展学丛 第一辑》等。
在国际交流方面,吴洪亮以展览策划、学术研究的方式积极推动中国艺术“走出去”,在引进西方大师展览的同时将中国艺术推向国际。2012年,吴洪亮受邀赴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考察并发表演讲;2013年受邀参加雅加达亚洲美术馆馆长论坛并发表演讲;2014年受邀参加斯坦福大学“于内于外——演变中的中国山水艺术”(Within and Without --Transformations in Chinese Landscapes)研讨会并发表演讲。同时,吴洪亮也不断参与策划大型国际艺术交流项目,包括匈牙利国家美术馆“天然之趣---齐白石特展”;北京画院美术馆“蒙卡奇和他的时代:世纪之交的匈牙利艺术”展览;赴德国、英国、法国参与“欧罗巴之光”研究项目,主持策划在列支敦士登国家博物馆展出的“风雅艺趣——中国人的生活·智慧·艺术”展览;主持策划2018年、2019年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京都国立博物馆举办的“中国近代绘画巨匠齐白石”展 。
担任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的十二年间,吴洪亮致力于北京画院美术馆的学术研究体系的建设与公共文化服务系统的打造。2011年,北京画院美术馆被评为首批“国家重点美术馆”。作为中国博物馆协会美术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吴洪亮深入思考美术馆行业的展览策划、收藏研究、公共教育、社会传播、国际交流等工作模式,提倡全国美术馆行业同仁联动,进行藏品展示交流、共享研究成果,提升美术馆行业学术研究力量,探讨当代美术馆的专业建设与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艺术家简介
陈琦
1963年生于南京。美术学博士。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馆展览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版画院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特聘教授。
其作品连续获得第七、八、九届全国美展铜奖及优秀奖,第十三届版画展金奖及第五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优秀作品奖。陈琦的作品分别被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浙江美术馆、湖北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国父纪念馆、关山月美术馆、深圳美术馆、哈尔滨艺术宫版画博物馆、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英国牛津阿什莫纳博物馆、英国苏富比艺术学院、纽约国立图书馆、日本福岗美术馆、奥地利维也纳青年美术馆、欧洲木版画基金会等机构收藏。陈琦曾出版《版画技法》、《陈琦画集》、《陈琦木版画集》、《时间简谱·陈琦1983-2013》、《刀刻圣手与绘画巨匠—20世纪前中西版画形态比较研究》等。
费俊
1970年生于中国湖北荆州。曾就读于美国阿尔弗雷德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电子综合艺术专业并获得硕士学位。现任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科技专业方向教授,某集体首席创意总监,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策展人。
他以艺术家、设计师和教育者的多重身份致力于艺术与科技研究、教育和实践,他的艺术实践主要关注由虚拟和实体空间的共同构建的混合空间;他的艺术和设计作品多次展出于国内外画廊、博物馆和艺术节,并荣获了德国IF设计奖、红点设计奖、德国设计奖和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大奖等荣誉。
耿雪
1983生于吉林,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作品主要包括陶瓷、雕塑和影像等。
耿雪作品被诸多重要国内外公共机构收藏,作品受邀参加世界各地艺术展,诸如2018年第21届悉尼双年展;2016年 “延伸的感官”B3 移动影像双年展,德国法兰克福应用艺术美术馆;2015年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China 8”大型中国当代艺术展,德国蓝布鲁克美术馆;2014年韩国釜山双年展;2009年《麻将》中国当代艺术展 , 美国加州伯克利美术馆与太平洋电影档案馆;2007年韩国仁川国际女性艺术家双年展等。
何翔宇
1986 年生于辽宁省。何翔宇的创作实践可以被视作各类个体、社会和政治主题的材料测试场和观念实验室。作为一名在中国迅速城市化时期成长起来的艺术家,何翔宇尝试由物体间的转化体现或引导感知。
他曾入围2014年平丘克“未来世代艺术奖”决赛,获得2016年CCAA年度“最佳年轻艺术家奖”以及2016年的“ARTNET新锐艺术家奖”。曾参与的主要展览及展映包括:“全球都市1.5: 延展智慧”国际艺术双年展(2018);“故事新编”电影展映项目(电影作品《The Swim》放映),古根海姆美术馆,纽约(2017);卡蒂斯特艺术基金会“土与石,灵与歌”亚洲艺术巡回群展(2016-2018);里昂双年展,里昂(2015);上海双年展(2014);横滨三年展(2014);釜山双年展(2014)等。
关键字: 内容标签:Re,睿,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吴洪亮,当代艺术,,艺术,艺术家,作品Re 睿 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 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 吴洪亮 当代艺术 艺术 艺术家 作品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