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三年里,中国设计发生了哪些变化?我们先从一个刚刚发生的故事讲起:
第三届设计与公共艺术专题展展出作品:“听园问茶” 设计师:沈宝宏 2018年
在第三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展览现场,著名设计理论家王受之和潘鲁生一起,看到了一组沙发,名为“听园问茶”,从东方古典生活美学设计而来,为了解决的是东方人的喝茶方式,将茶桌与沙发分解为三组拍客组合,并配以屏风与柜。王受之看到这组沙发之后说:“我想买回去,有一种想把家里的沙发扔了的冲动,我想拥有它。”
再分享一个故事:位于北京西郊的法海寺,建于明朝时期,因为不对外开放,所以其知名度并不高,但是第三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召集人杭间却告诉我们这座寺庙的重要性:“法海寺的大殿里,保存着非常精彩的壁画艺术,它们的精彩程度可以与永乐宫壁画相媲美。”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吴海燕对法海寺壁画装饰设计的衍生品
当整座寺庙和壁画都成为博物馆级的文物单位,那么对于这样珍贵的传统壁画、与宗教有关的艺术,如何将传统壁画中的璎珞等纹样转换为当下色彩系统?并与社会、生活相关?法海寺的管理机构做了一次尝试,邀请了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吴海燕教授操刀完整了一套关于法海寺的文创设计,涵盖了丝绸服饰、杯具设计、丝巾、家饰用品等不同。对于这一套设计,杭间向围观观众提了一个问题:“你是不是想买?”不少观众连连点头。
“你想不想买?”这个问题,正是作为召集人的杭间在第三届中国设计大展上不断提出的问题。同样,想把设计带回家,让自己拥有这款设计,这是王受之先生认为的是不是好设计的标准之一。
三年前,王受之同样参加了第二届中国设计大展。但是彼时以中国民族传统元素衍生而来的设计产品在他看来并不是特别成熟,简单的模仿传统元素的方式在他看来,甚至有点幼稚。而如今,这样的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而第三届展览上,王受之则看到了过去三年里以“活化传统”为背景下的中国设计的改变。
第三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现场
从2012年首届中国设计大展,到2019年第三届中国设计大展,王受之最大的感慨是每三年一次的设计大展,呈现出来中国设计改变的力度和深度都是难以想象的。“我曾经在美国生活过20年,看到了美国设计发生巨大变化的80年代,但是相对于中国设计的变化,是美国设计改变的速度与深度难以比拟的。”
这样的变化在每一届展览上越来越明显的呈现出来,大到一列中国高铁与飞机的设计,小到一双鞋袜的发明、巧克力3D打印机的创造,再到黑科技、创新设计的频繁更迭,中国设计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里,发生了怎样的改变?这样的变化又如何向大众呈现?这是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要回答的问题。
8年,探讨一场设计大展怎么做?
2019年1月11日,第三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在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开幕,展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和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
第三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开幕式现场
展览从“设计艺术”与“公共艺术”两个方向入手,以提名推荐和公开征集的方式广泛挖掘 2015 年以来中国设计和公共艺术领域的新进展新成果。最终,超过340件设计作品的巨大规模,组成了82个案例,并分类行成“传统活化、形象传播、中国智造、科艺融合、智慧城市(设计艺术)和城乡营造、品质空间、友好社区(公共艺术)”共8个版块,呈现新时代中国设计、公共艺术的总体面貌。
对于如此规模的设计大展,王受之总结其核心意义在于:“对设计未来发展有指导意义。”
的确,这样一场设计大展有别于以设计产业为主的设计大展,也不同于促进设计产权交易的设计博览会。“检阅、回顾、总结三年以来中国设计界的成就,并通过三年来的设计案例的总结来提出问题,给中国的设计提供一种解决思路,为中国生活方式提供一种倡导。”这是杭间谈及的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举办的目的,直至今天,已经是第三届。
作为大展的总设计师,卢涛也谈及,对于过往三年的设计进行呈现,还有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展览中的很多作品,无论是大众还是专业人士都已经在网络或是实体商店中了解过,所以这个展览的更重要的意义是对于行业的引领和示范,“能够启迪更多的青年设计师沿着今天我们所倡导的这样的一种设计思维和设计的观念继续走下去。在公共教育层面向公众介绍什么样的设计才是好的设计。”卢涛说。
而这样巨大规模的设计大展该如何呈现呢?经历了2012和2016两届展览之后,终于在第三届大展之际摸索出了一条新的设计呈现方式。
对于中国社会来说,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是一个很大转折点,它带动了中国从基础建设到公共服务领域的全面升级。而设计,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角色。2012年的首届中国设计大展就此应运而生。杭间就是从那时起作为策展人,持续至今已经过了近8年时间。首届展览以“时代·创造”为题,将板块以平面设计、产品设计、空间设计等不同门类。
2012年 首届设计大展平面设计单元现场
2012年 首届设计大展产品设计单元
2012年 首届设计大展 跨界综合设计单元 戴胤的《草书》
首届设计大展最终是以评选的方式,从申报的11000余件作品中选择600余件作品参加展览。但当时就遇到了一个现实问题——设计已经开始出现多元化、跨门类的设计,诸多设计作品无法归纳为某个具体的门类,所以无法划分到各个传统设计门类中的作品单独设置了一个板块,名为“跨界综合”。
四年之后,设计跨界与多元的特点更加明显。杭间介绍,2016年1月8日在关山月美术馆举办的第二届设计大展中明确提出了案例概念,并增设公共艺术专题展。大展以“设计·责任”为主题,展出2012至2016年间的重要作品,并在展览之外增设论坛环节,在设计理论和学术探讨的层面上强调了设计大展的研究属性。
第二届设计大展设计案例展“传统再生”、“生态和谐”板块
第二届设计大展“传统再生”板块作品:妙境茶生活场景
第二届设计大展设计案例展“品质生活”板块
杭间提出,提出案例概念之后,当时的展览呈现出了以门类分板块更加明显的问题:例如,对家庭实用电饭煲的设计中,为了煲出来的饭更适合中国人的烹饪方式,中国设计师在锅的材质上、锅型上都在一个一个解决问题,但是这样解决问题的设计却很难在原有各门类的展览中呈现出来,所以并不太懂设计的老百姓走进展厅之后,很难看出其设计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而这也正是每个行外人在看设计大展时的困惑,新的形式应接不暇,但是每件作品的设计核心是什么?突破了什么问题?这是观众很难通过门类式的呈现能够分辨清楚的。
第三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设计部分现场
经过策展团队通过对两次大展的调查反馈,在第三届展览的组织和呈现方式上做出了明确调整,第三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强化了第二届以“案例”为结构的展览形式,每个案例需要选取具有典型性的2位以上设计师的作品,通过对同一领域不同思路、不同形式作品之间的对比、研究,揭示设计的三年成果。就如文章开头谈及的王受之与潘鲁生共同看上的那套“听园问茶”家具设计,其实是展览中由茶文化的设计,引发对于中国古典生活美学的探讨。
这样一个案例中包括烧造茶具的设计、茶空间的设计、家具设计,甚至是屏风、插花等设计,每个人都是整个案例中参与的一部分,由策展人组织案例。所以整个展览对于设计问题的组织、展陈和解读上都产生了新的方式。整个展览就是82个案例组成的结构空间,也是提供了82组设计师解决设计问题的思路。
第三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公共艺术部分
在展览的8个板块中,包含5个设计板块,与3个公共艺术板块,分别是品质空间、友好社区、城乡营造。作为公共艺术板块的召集人,汪大伟告诉艺术网,在当下,公共艺术显然已经不仅仅是放置于城市里的景观雕塑的概念,已经扩展为所有公共空间里的艺术与设计的解决方案。“在城市空间里、乡村改造中、社区形态中,我们该如何面对遇到的问题,并去解决的问题?公共空间如何提高品质?从公共文化、公共空间、人文关怀、生活引领等方面出发,构建了展览中的公共艺术部分。
看82个案例如何解决设计问题?
本届展览由召集人+策展人的方式组成策展团队。由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设计理论家杭间和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执行院长汪大伟共同担任召集人,由方晓风、王绍强、卢涛、孙振华、毕学锋、许平、吴海燕、杨冬江、沈榆、金江波、俞挺、颜为昕共同组成策展团队,共有75个机构和个人参与提名。
我们先以“科艺融合”板块中,那些最为吸引观众的黑科技与创新科技举例观看。近几年来,许多新技术转化为深刻影响人民生活的日常用 品,极大改变了当下的生活方式。而连接科技与生活之间的桥梁,就是广义的 “设计师”。在日常生活领域, 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成为当代设计的重要命题。
“小黑侠” 大众消费级自拍相机 由北京零零无限科技有限公司设计 2017年
一款名为“小黑侠”的大众消费级自拍无人机在现场引来诸多关注。由北京零零无限科技有限公司于2017年设计完成,据策展人卢涛介绍,这是世界上第一款消费级自拍相机,它可以“上天”,也可以“下水”,可以近距离在人流密集的区域拍摄,适合家庭旅行、聚会、婚宴等场景使用。
而最关键的,是它的另一个名字——“口袋无人机”,折叠方便,随身携带,只有不到半斤,得就如一本小词典和迷你投影仪。毫无疑问,这是完全可以融入大众生活的一款设计。
看起来就如一枚日常的小电插座,却也出现在了设计大展中,这是为何?
智能插座“空调伴侣” 设计者:陈佳 2018
在策展人卢涛的介绍之后,观众才恍然大悟。当智能生活来到我们的身边,家庭中面临的成本最高的问题或许就是要将原有的非智能电器换掉,而这款小插座的存在价值,就是帮你节省这一大批开支。
这就是名为“空调伴侣”的一款集手机远程控制与调节,内部集成了网关与万向红外遥控器学习功能。通过手机app操作,普通空调电器秒变智能,可以开关、调节模式、温度等。
“为用商店” 设计师:郭立军 2017年
几块木板,就可以拼成一屋子木质家具,这你相信吗?在这届展览中,就有几块木板,在几个小时之内,搭成了一间屋子和屋里简约的家具:桌椅、衣架、装饰墙面等。这是来自青年设计师郭立军设计的“为用商店”。
这样的设计显然是为当下年轻人设计,当你租赁了一个空空如也的房间,再适合不过来几块这个木板,木板被切割成不同形状,从木版中抠出不同形状的木块就是家具的零部件,根据拼装图,不需要钉子和胶,通过榫卯结构拼装成简易的家具,剩下的木板可以作为装饰墙面继续使用,而当你需要离开了,则只需要将家具拆开,将零件拼装回木板,则又变成几块木板,方便运输到新的目的地。
“城乡营造”板块
当然,设计为了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却不仅仅呈现于城市中。乡村,是现阶段更加需要设计介入的领域。尤其是在当下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之下,中国设计和公共艺术为此贡献智慧,被认为更加适合地域文化发展。
策展人孙振华参与了“城乡营造”板块的策划。孙振华邀请了两组不同的公共艺术案例,一组是乡村,近几年来,艺术家们不约而同的把目光投向乡村,乡村公共艺术已经成为公共艺术领域最值得注意的现象。反应乡村的社会现实,孙振华选择的几个乡村案例都具有这样的特点。
公共艺术 《天坑地漏》 材料:当地青石
雨补鲁寨是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清水河镇的一个自然村落,这里属于典型的喀什特地貌,这个寨子建在一个天坑里,相对落差达610米,天坑呈喇叭花形,大量的百年建筑在这个寨子里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这个村子曾经有一个“天坑”,据说,十几年前,每逢暴雨极端天气,四周高山上的雨水会汇集到天坑,天坑中的农田会被雨水淹没变成一片“湖”,大约经过四五天后,雨水会自行消散,“湖”又变回了田。雨水迅速消散的秘密在于天坑中有四处被当地人称为“落水洞”的洞口,“落水洞”相当于农田的“地漏”,直通地下暗河,因暴雨汇集的雨水经地下暗河流走。但是,由于近些年来持续干旱,降雨量和降雨强度明显减少和减弱,“田变湖,湖变田”的神奇景象已难再现。
2016年4月,中央美院雕塑系公共艺术工作室的师生来到这个小村,从身边的生活环境入手,和村民互动,进行公共艺术创作。《天坑地漏》就是一个巨大工程的漏斗形公共艺术作品,为村子还原了“落水洞”,“漏斗”上沿直径为9米,深度为2.4米,下沿开口直径为1米,下沿洞口深度为1米,在最底部侧壁预留了直径为30厘米的洞口排水,这个洞口直通地下暗河,如遇到暴雨极端天气,地漏会显现出更好的排水功能。“漏斗”壁采用当地页岩呈放射状铺砌,密集的放射线向洞底汇集,营造出强烈的吸入感。“漏斗”底部的黑洞似乎充满神秘的力量和危险性,好奇心会促使人想走到底部一探究竟。
在乡村改造过程中,精准扶贫,成为
关键字: 内容标签:第三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设计大展,杭间,公共艺术,深圳,设计,,艺术,第三届,展览第三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 设计大展 杭间 公共艺术 深圳 设计 艺术 第三届 展览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