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现场
近日,“憩情八遐——叶瑞琨个展”作为水墨这一学术线索上的个案研究,在美术馆拉开帷幕。展览由张义担任总策划,马勇担任策展人,田萌担任艺术总监。作品时间跨度36年,共展出艺术家自1982年以来的188件作品,并分为四个部分:即清风与归、取其意气、碧山人来、坐究四荒。与这四部分所对应的作品分别是水墨作品、彩墨作品、金碧山水与写生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我们能看到叶老三十多年的艺术线索,也能看出他集众家之长而成自家风格的艺术创造。
叶瑞琨(子琨),1954年9月生于四川成都,1972年拜岑学恭先生为师,学习绘画。成都画院艺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画学会理事、四川省中国画学会常务副会长。
叶瑞琨虽年逾花甲,但是对艺术的探索从未止步。先生自言,自己的艺术虽有风格却无定格。因此,他的绘画中有在长年累月中锤炼出的老练的笔墨之法,亦有不断生出的水墨新意。艺术之大成者,不在于固守某一风格、图式或符号而不变,而在于在承继前人的成就基础上进一步拓新求变,并在变化中通向精神的永恒,这正是起艺术的可贵之处。展览主题“憩情八遐”,取渊明诗意,意在表达叶瑞琨对诗意生活的渴望,亦是他对诗性绘画的探索。
叶瑞琨
从1972年师从岑学恭先生学艺起,叶瑞琨的艺术之路已走过了四十六个春秋。叶瑞琨这一代人经历和见证了新中国社会的浮浮沉沉。因此,艺术家将他对时代的经历、感悟与思考以一种诗意的方式融入到了他的笔墨之中。从传统化元素中自我汲取、更新,以开放而非传统保守封闭的姿态,将自己对文化的思考与当下的时代所结合,或摒弃、或吸收,这些最终都呈现在其四十余年的艺术探索中。他在长年累月中锤炼出了老练的笔墨,亦不断生出水墨新意,其追求的思想自由与诗意生活既是个体的诉求,也是对当下文化现状,乃至社会问题的回应。
叶瑞琨学艺之初,正是中国现代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故此,他早期的作品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自20世纪80年代,他一方面开始研习中国传统的绘画,另一方面则积极地拥抱西方的现代艺术,这看似矛盾的两个维度,在叶瑞琨那里却是统一的,即从个体的角度创造一种可以超越此时此地的形式。超越特定时间与空间者将获得形式与思想的自由,叶瑞琨亦是一位追求形式与思想的自由者。
纵观中国近数十年的艺术发展,叶瑞琨是一位非常值得研究的艺术家个案。他以个体的角度探索艺术之时,又在积极地参与时代思潮。在他许多作品上的题跋、信札或手札中,我们可以读到他对中国文化与艺术现状的理解与反思,也可以感受到一位今天的文人对文化的忧虑。就此而言,叶瑞琨所追求的思想自由与诗意生活既是个体的诉求,也是对当下文化现状,乃至社会问题的回应。
毗邻成都麓山国际社区的麓山美术馆坐落在麓山小镇山顶文化广场,自开馆以来,已经举办了一系列的关于水墨作品的展览,如 “南来北往”展览、“并非水墨的十种可能”展览(2018年3月份该展览在德国格平根美术馆巡回展出)。这些展览是对现代以来中国绘画的遭遇与艺术家的回应的梳理、讨论与展示。“憩情八遐——叶瑞琨个展”作为水墨这一学术线索上的个案研究,麓山美术馆馆长、本次展览总策划张义表示,本次展览的筹备表示有一年之久,艺术家数十年的艺术创作是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也是讨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绘画思想与风格演变的重要个案之一,在这个节点上来回顾叶瑞琨的艺术创作有着非常重要的社会与学术意义。
认识叶老已有八年的张义对水墨颇有情结,三年前又拜师叶瑞琨习练书法。“写字是能让人静下心来的。叶老要求我每天完成六十个字,隶书开始,一笔一划,马虎不得。目前我还在临帖阶段,叶老现在每周几乎都要到麓山来喝茶,聊天,顺便检查一下我的作业。我争取70岁时开我的个人书法展,这是我的一个‘小目标’。”张义说。
艺术网:麻烦叶老师先谈下这次展览的情况?
叶瑞琨:这次展出作品的时间跨度有36年,共展出了我自1982年以来的188件作品,包括水墨作品、彩墨作品、金碧山水与写生作品这几块。很多作品画完我都卷起来,自己都很少看到,这次也算是我一生中最大规模的展览了。
艺术网:从筹备到展出大概多久时间?
叶瑞琨:半年前就开始开始筹备了,因为作品的数量是够的。更多的是与美术馆和策展人商讨主题,确定大概的格局之后进行作品挑选。
《蜀山幽居》 纸本水墨 68 x 46cm 2011
艺术网:跨度近40年,分四个板块展示,当时是如何考虑的?
叶瑞琨:我和其他画家有一些不同的地方在于,我在绘画的领域每个方面都有所尝试。很多画家在某一领域深入,我很广泛,水墨、彩墨、金碧、现代艺术、抽象艺术都有所涉猎,鉴于我在各个方面的作品都有,拿出来展示。以前的展览更多的是分种类展示,画画40年,不停随着思想的变化进行尝试,为了更加全面的展示,其实还有纯粹的抽象水墨实验和油画,都没有展示。30、40年前画的油画,在明年会有一个展览。不停的转换,当代与传统之间。
《初雪》 纸本设色 93 x 170cm 2015
艺术网:最先画的是?
叶瑞琨:彩墨最先,过渡到单纯的水墨,画到一定程度发现色彩也重要,青绿山水做尝试和研究。
《尼泊尔写生(三)》 纸本设色 35 x 50cm 2018
艺术网:写生这块呢?
叶瑞琨:写生主要是随着自己的游历,心情,画了一批。看到什么,有自己的想法,什么样的心情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画。
82年的写生,忠于自然,自然是主体,我是客体,去描绘自然。去年在尼泊尔写生,我排除了一些自然的元素,很主观的进行组合,成了我是主体,物像是客体,借用客体表现我眼中的景象。
艺术网:其他方面也是这样的线索?
叶瑞琨:从最初对自然的描绘到重新主观的来安排,根据自己的认识来画。
艺术网:展览主题“憩情八遐”取自陶渊明的诗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怀?
叶瑞琨:陶渊明在《闲情赋》中写到“坦万虑以存诚,憩遥情于八遐”。这两句话,一句是去除忧虑,人应该在一种绝对自由的状态之下生活,我画画的想法也是如此,自我的表达,这个展览也是这样的主题思想在其中。
艺术网:此前您也提出过“绘画像打仗”,“战略”与“战术”这样的概念。
叶瑞琨:在我看来,绘画就像打仗,画什么是战术,怎么画是战略。我们学画时有很多题材让我们来画,首先是找题材,最后是不找题材,什么都能画,只是你用什么方法来画。先寻找,后专研的过程。
艺术网:最初寻找画什么的时候很长一段时间吗?
叶瑞琨:很长一段时间,实际上还是自己的思想没有解开,没有把主体和客体的事情弄清楚。一旦弄清楚,就不找题材了,画什么都是自己,很主观的有意识的去安排。
艺术网:前期的基本功需要长时间的积淀。
叶瑞琨:绘画有两种形式,看你跟着什么样的老师学画。
我跟着的是中央大学的老师,院校出来的,教你的就是造型的能力,学画的时候把基本技术都交给你了,画什么就是你自己的事情了。另一种是从书法进入,造型能力不同,对对象的神奇。两种形式我都学习过,造型和画什么,画成什么样子,很早就完成了。后期解决思想问题,其他都是简单的问题了。
艺术网:思想问题主要是指?
叶瑞琨:首先要有文化背景。西方绘画中梵高、高更的画中,能体会到情绪,内心的痛苦、挣扎,用画面愤怒的表现出来,情绪的体现。中国人追求内心的庄严,把愤怒、挣扎、不公,用平和的心态来处理,画画中所追求的庄严的平和,带给世人一种无痛苦和挣扎的情绪之下,我画画也在追求这些。所以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创作上并不是要说眼睛看到了什么,而是要内心寻觅自己想要了什么。
艺术网:境界的问题。
叶瑞琨:对,把一切的痛苦挣扎都看成是一件小事情。那些都是表象,人活成什么样子,内心所追求的,才是真实的。
艺术网:所以可以理解成传统绘画中或许题材和内容有所不同,但能够传达出相似的气质。
叶瑞琨:对的。不论画什么,中国的画面无论是花鸟、山水还是人物,没有激烈的冲突,都是在平和的状态之下形成绘画。
艺术网:需要生活阅历的积淀。
叶瑞琨:养心,有一句话叫“把心养大了,其他什么事情都小了。”中国人对养心很重要。
《周敦颐诗意》 金笺设色 104 x 50cm 2018
艺术网:所以国画在很大层面上体现的是“文化”。
叶瑞琨:实际上中国的文化,在2000年以前就已经解决了,把表面的东西剔除掉。中国文化也是人格化的文化,人性中间的有些东西,觉得是,你觉得痛苦那就一定是痛苦,有句话叫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她哭它就对你哭,这就是中国文化很厉害的思想境界。
艺术网:很包容,像圆一样。
叶瑞琨:对,中国的太极图中就可以看出,任何事情都是轮回的。
艺术网:叶老师您在1972年跟着芩学恭老师学画。
叶瑞琨:他教我们就是用西方科学的方法来教,后来我自己认识到中国文化时,发现出了问题。当时不懂,觉得画得像,画出情感是高级的,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会发现中国人画的画,才是自己内心真正追求的。然后开始学习中国的文化和传统,回归过来,想办法丢掉和抛弃科学的那部分。现在还是不自觉的流露出来,毕竟经过一到两年的专业训练。
艺术网:还是一个从学习到悟到的过程。从简历中可以看到,您原来当过知青。
叶瑞琨:我的一生很奇特,读书的时候遇到文化大革命不能够读书,能够读书让我们去农村下乡当农民,之后通过朋友召回来在工厂当了十年的工人。知青阶段还参加过解放军,领到了军装,由于成分不好,只做了半天的解放军。最后调到专业画院,进行国画创作。正是因为这些经历,人生的很多东西可以放下。
艺术网:很多知青经历的,对自然的感受是非常有体会的,对他以后的创作自觉、不自觉的都会表现出来。
叶瑞琨:当知青离开父母,到了农村里没有人管你,在一种自由、散漫的状况下生活,过一天算一天。恰恰这个时候心才是真正的放下。当知青的那段时间对我而言是很重要的,凡是当过知青的出来做事,和其他人是不同的,要放得下得多。
艺术网:后来您就一直在成都画院。
叶瑞琨:纯粹的时间都交给你来创作,没有任务,自由自在的画画,那段时间我画了很多东西。
艺术网:当知青的时候画一些小稿?
叶瑞琨:要画,画了很多,当时对我鼓舞最到的是县上的一位文化馆的馆员把我的作品拿去挂在街上的橱窗里。自己很兴奋。
艺术网:更多的是描绘对象。
叶瑞琨:描绘对象,画生产队的景象。
艺术网:从描绘对象到表达自己内心的过程花了多长时间?
叶瑞琨:学画十年之后,开始主观的表达一些内容。
艺术网:写生的稿子,每次去感受都是不一样的。
叶瑞琨:都不同。米亚罗以前我经常去,有时候一年去三次,自己觉得自己画不动了的时候就必须去大自然当中。原来去到大自然中写生更多的是搜集素材,画一些稿子回来画,后来慢慢在自然中感受到一种气息,仿佛是在和它对话。呈现给你的不是自然的景观而是各种不同的符号,才悟到绘画的真正精神。实际上你去自然中间,是为了寻找表达自己情感的符号。最初完全不晓得,去多了,感受多了,大自然呈现给你的,我现在看的都是符号。
艺术网:所以您一直有写生的习惯。
叶瑞琨:你看到自然就不是普通的自然,有一种沟通的形式。我很喜欢去写生,到了大自然中间有一种忘我的东西。去三峡,本来去三天,后来去了一个月。
艺术网:很早以前记得在四川美术馆看到您的那幅《马尔康》,竖着构图往下描绘场景,让我记忆犹新。今天在现场也看到了这幅创作,此外还有一些您其他构图的作品,可以看出您在构图上的不同变化。
叶瑞琨:马尔康那幅除了建筑符号写实,其他都是我臆造的。你去了那边可以感受到色彩和山石。我更多的是将自然中不需要的剔除,需要的拿来,进行符号化的处理。
艺术网:所以是长期训练之下的经验?
叶瑞琨:更多的是天分。所谓的天分,有些人不但没有找到需要的符号,自己还走掉了,弄迷糊了。感悟不到。就像我现在收学生,可能100个人考试,99个人画的一模一样,有1个画得不像,很可能就招收这个画得不像的。他的认识不是普遍认识,是特殊认识。
艺术网:所谓的师承关系,不一定是完全的模仿。
叶瑞琨:老师有两种,一种是不允许学生画得像,一种是不允许学生脱离他。画得像出不来,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学生的性情、喜好不同,教育的方式也应该不同。根据学生的不同来教,个体的感受,天分。
艺术网:您比较喜欢的画家有哪些?
叶瑞琨:陈子庄,黄宾虹,吴昌硕,齐白石,八大山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表现形式。
艺术网:叶老师平时会临摹古人的绘画吗?
叶瑞琨:要临。其实很多人都不懂,临古人实际是在走捷径。古人画出来的内容含量,只要你吃得透,分解其中,积淀了几十年的经验,你如果参透了,取其中一点放大,就成了自己的东西。很多学生不懂这种方法,觉得过时了。艺术永远不会过时。石涛有一句话叫“笔墨当随时代”,很多人断章取义,把这句话作为了经典语录。实际上他是反对“笔墨当随时代”的,一看原作,他是反对的,他说任何笔墨要有自己独立的精神,随着时代,时代变迁了你也变迁了,这是错误的。叔本华说,艺术不一定代表时代,但一定代表人民。他们相差三百年,实际上和石涛的精神是一样的。
艺术网:就像你说的去自然中写生会迷失一样,可能没有自己的一套,看到什么都想抓住,什么都抓不住。
叶瑞琨:到了自然中,找到符号,符号是永恒的,不会变,就像物质的,构成物质永远那些,但是千变万化,认清了化学元素的原始形态,用它来组装自己的东西。
艺术网:展厅中的一幅《山鬼》,是您描绘人物的,您的人物画好像看到的不多。
叶瑞琨:《山鬼》是屈原的诗,写的很美,历代都有人用画作描绘它,唐代就有人画这个题材。我的创作中很少,原来画人物,画中的人是我的妻子。其实我的人物创作也是有的,在彝族地区画了很多彝族人,这次只展出了一张。
艺术网:四川这边的大山大水,包括凉山、彝族这些具有地域性特点的内容,对您的创作有哪些方面的影响?
叶瑞琨:很有影响,当知青就在大凉山,彝族、汉族杂居的地方,交朋友觉得他们很豪爽。当时知青是没有钱的,买不起花椒,彝族朋友就会把我们带到他们家去“偷”花椒。这就是他们的性格,接触下来,对绘画有很大的影响。不一样的体验,都是财富。
艺术网:整场展览看来下会发现您真的“不挑食”,什么内容都有,也都有所尝试。
叶瑞琨:这些探索最后都归到到单纯。像原来色彩黄的、绿的、红的都有,现在基本一个基调画画,最终追求单纯的效果。金碧,都在单纯的色调里,不会走得很远。每一个探索中,达到一种纯度,表现内心想要表现的。我也会进行文字的记录,比如突然有想法和感受,赶快记下来,画册中也有所体现。画画中间的一些记录,或者读书笔记。
艺术网:这次展览算是小结?
叶瑞琨:阶段性的展示,我还要往前走。
接下来根据展览状况,有些画我自己都是很久没有见过的,在此总结,在水墨上做一些研究,还有金碧山水,尽量画大尺幅,很多素材都没有用,通过这次展览,画一些大尺幅的创作。
明年在成都我还会举办一场自己油画的专题展览,那又是另外一面。
艺术网:谢谢叶老师!我们也期待看到您更多的作品。
关键字: 内容标签:“憩情八遐”叶瑞琨个展,成都麓山美术馆,叶瑞琨,,水墨,作品,写生“憩情八遐”叶瑞琨个展 成都麓山美术馆 叶瑞琨 水墨 作品 写生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