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李铁夫:中国油画第一人__革命与艺术的孑然一生_广州美术学院-李铁夫-中国油画第一人-20世纪美术大家系-美术-水彩-布面

编辑:刘倩 来源:雅昌网
 
李铁夫,是一个让人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很多人知道他是一位20世纪的传奇人物,但关于他的更多事迹,却并不

李铁夫,是一个让人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很多人知道他是一位20世纪的传奇人物,但关于他的更多事迹,却并不了解。

lJXpe63f7R3mvAxoMxhUut4zVos8N0tPF3SgPNoj.jpg

年轻时的李铁夫

我们首先可以从一张风流倜傥的照片开始,了解这位孙中山的亲密战友、同盟会的元老和中国油画先行者的艺术人生。年轻的李铁夫,斜靠在草地上,潇洒英俊、淡定优雅,手里拿着一只画筒,西装笔挺,鸭舌帽下的笑意透露出年轻人的意气风发与自信,百年前的照片即使放到现在,依然不过时。

VHy5T9lEN6Xxf35yJ4h6DxlsqXD4EWMluaXliG0W.jpg

李铁夫像 罗苏立摄

再来看一张罗苏立拍摄的李铁夫,虽已年迈,却依然是一表人材,衣着不失礼仪,目光如炬,还是从容优雅的神情,又多了一份从容。

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李铁夫一直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在他的身上笼罩着无数他人难以企及的光环。他是迄今所知最早到海外学习西方艺术的中国人,他被尊为“中国油画第一人”。只是这位风流倜傥的公子哥,终身未娶,孑然一身,没有资产家当,仅有书画相伴。李铁夫曾经说:“我平生有两大嗜好:一是艺术;二是革命。”这句话完美的阐释了李铁夫的人生。

pZUMqc2p2zr0sR3dTpl7TspPMjrJMaZyf94hlRDR.jpg

李铁夫用过的油画笔

李铁夫其人

清朝同治八年,即1869年,李铁夫出生于广东鹤山县陈山村的一小户农家,这位聪慧过人的少年,在乡间的六年私塾奠定下扎实的国学根基。青年时期赴北美谋生、求学,1887年赴英考入阿灵顿美术学校(Arlington School of Art) ,以优异的成绩屡获奖项。李铁夫在海外生活四十年之久。曾追随美国艺术大师萨金特、威廉·切斯等人学习。

追随孙中山参与民主革命,是李铁夫政治生涯的重要亮色。李铁夫是同盟会的元老、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他对孙中山的支持可谓请尽全力,一生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也给后人留下无数的谜团。

pgrR2KY5IHjCAczDMPtGobIlxeDHYqPdeYoYvvTW.jpg

1909年12月,中国同盟会纽约分会成立合影,8为孙中山、13为李铁夫

自十九世纪末期,孙中山即经常到英国,加拿大、美国的华侨中间进行革命的宣传和组织工作。从这个时期开始,李铁夫即追随孙中山,他比孙中山小三岁,常称孙中山先生为“孙大哥”。李铁夫后来还在英国组织兴中会,从英国到美国,追随孙中山,筹建同盟会纽约分会,李铁夫组织演剧和导演电影,还把自已卖画所得和艺术奖金捐助革命。回国后的李铁夫经历多次辗转流离,宏图难展,唯有寄情于艺术创作。而在新中国成立后,已经81岁高龄的李铁夫在人民政府邀请下,欣然从香港回到广州,为广东美术事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最后的力量。

DKcrKix49Xtn2gLjkRU3PjbAE9iQdaE2cDauffNp.jpg

1949 年香港美术界劳军大会上即席挥毫

1952年,83岁的李铁夫在广州去世,早在生前他便表示要将自己身边的美术作品与遗物全部无偿的捐赠给国家,这部分作品由其生前供职的华南文学艺术学院保存,后来该学院并入广州美术学院,由此广州美术学院也成为当今集藏李铁夫作品最完善的艺术机构。这批完整的捐赠也成为我们后人认识李铁夫、还原李铁夫最宝贵的文化遗产。mDbuJ3HzuuBqnRZHUjkmt1s6cY6aeg8BEp5w9V9z.jpg

“人中奇逸——李铁夫艺术精品展”展览现场

2018年12月12日,“人中奇逸——李铁夫艺术精品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幕。由广州美术学院、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东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北京画院联合主办,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画院美术馆共同承办。作为北京画院2018年的“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家系列展”收官之作,此次展览将全面涵盖李铁夫创作的油画、水彩、国画、书法等各个艺术门类,共汇聚广东省三家艺术机构所珍藏的李铁夫艺术精品73件套,为观众欣赏李铁夫艺术的提供了一次绝佳的机会。

LhMdV2oHaXBiqNlCkC5x8xQxAvZ44vwBgG58ciQt.jpg

刘素微肖像 李铁夫 布面油彩  102cm×77cm 1942年 广东美术馆藏

EXjZdca9pJNoDyVbAN225P768pSPpca5HMsmZy8j.jpg

菊花(红瓶之二) 李铁夫 布面油彩 52.5cm×41cm 1930—1940年代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切斯与萨金特的门人

在艺术上,李铁夫追随威廉•切斯(William Merritt Chase,1849-1916)和约翰•萨金特(John Singer Sargent,1856-1925)。李铁夫在自印的名片上写着:一九零五——一九二五,威廉•切斯和约翰•萨金特的门人(追随者)。

李铁夫学画的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艺坛,正值古典油画兴盛时期,欧洲新艺术尚未传导至美国大陆。1908至1911年,到纽约的李铁夫进入威廉·切斯画室。1912年,43岁时进入纽约艺术大学,任副教授兼学生同盟主席,与的约翰·萨金特有较多交往和切磋的机会。

蔡斯和萨金特都是美国艺术从继承欧洲古典写实传统转型到美国本土艺术风格过程中的相当重要的画家。在这个继承和开创的过程中,他们亦精研法国印象主义。

vE9chUrpP2zC0JQCMHhk76GNqZjk8uM5pJIJprPJ.jpeg

OgYImloUeIczH3DOf6VC330Q0J3jIKDupZjwQ6Db.jpeg

萨金特作品

萨金特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学画师事杜兰,推崇委拉斯贵支。萨金特则化裁了印象主义的光色艺术效果,形成一己之画风。那是以快速着色的写生技法,使作品完成后有速写般的画面效果。那放纵有力而破碎的笔触,随着物象的形体结构飞舞,潇洒自由。他终其一生锲而不舍地追求光的闪烁跳跃和光影交织的空气感来营造一种眩目的气氛。萨金特以肖像画闻名于欧美。

g8fcpVDK4YazaLflgMAzFV3cf6UB74lohdvlHPij.jpeg

bHWm3dH9MHIer75vVYOJMWIVt1UiOve7yuKGqpvG.jpeg

彻斯作品

切斯则是一位既优雅又豪放不羁的艺术家,是一位颇受欢迎的美术教师。他出生于印地安那州,求学于德国慕尼黑。1877年返回纽约协助建立美国艺术家协会和粉画协会,执教于纽约、费城和芝加哥,纽约艺术学生联盟是其主要授课之学校。切斯尝精研委拉斯贵支和马奈的艺术,常据其最新的兴趣不断改变画风。三十五岁前作品仍接近古典写实,其后逐渐走向印象主义。但美国的印象主义与法国的有着本质上的差异,美国印象主义不着重于玩弄光色的把戏,它更强调绘写物象之形貌和显示画中的具体地点,故画面效果趋向于现实的具体,而非朦胧的虚渺。

sXxIewRvOxrLpNuP7OXgZRmCrI4WvaVHfDtavHRA.jpg

未完成老人像 李铁夫 布面油彩 59.6cm×45.9cm 年代不详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kWLLInylvmjR7dVjJox2MiP07yIGS2wISNsLoDkz.jpg

男侧面像(男大学生侧面像)李铁夫 布面油彩 60cm×48cm 年代不详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69dZGFfjJIaczS9UuTl33eA4nSuiCWs9DpNy0aew.jpg

山坡下的小溪 李铁夫 布面油彩 63.2cm×78.5cm 1930—1940年代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7RnXY1R5slGzUJOpIGpSIVRp2pyAje7lP2Vzphkp.jpg

明虾 李铁夫 63.4cm×76cm 布面油彩 1930——1940年代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李铁夫深受两位艺术家的影响,他们都擅长于运用线条和笔触,并十分着重人物性格内涵的刻划。不同的是,李铁夫的色彩比约翰·萨金特较为朴实含蓄,更着重于写意传神,用笔也较威廉·切斯更为粗犷有力。

从目前收藏李铁夫创作于20世纪初及部分有纪年的油画作品来看,李铁夫作品主题以人像、静物及风景为主,写生创作占据主导地位,其浓重的背景、坚实的造型和富于表现力的笔触,呈现了鲜明而博大精深的古典主义风格。无论是人物抑或静物,深厚的笔法和色彩,与表现对象的精神特质与生命状态紧密相连,极富生动感和表现力。

带你看展览:李铁夫为何被称作“中国油画第一人”

zXo8L21IoaMEqvg0gJoTVVIzDuzzg6lt7XQEArCK.jpg

音乐家 李铁夫 布面油彩 67.5cm×56cm

在北京画院的展览中,以李铁夫的代表油画作品《音乐家像》作为展览开端,这件肖像油画完美的呈现了李铁夫的绘画功力。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迟轲在《李铁夫其人及其艺术》一文中谈及,​众所周知,油画创作中的“三维空间”的表达,造型、明暗、色彩等表达能力,一直都是来自东方的中国学子们难以解决的问题,李铁夫的杰出就在于,他通过对萨金特和切斯的学习,掌握了这样的技巧。有评论家认为,李铁夫所掌握的西画的精神与内质,是稍晚的几位留学西方的名画家“所没有触及的”,大约主要也是指的这些方面。李铁夫的肖像艺术,与人物的性格和精神状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比如《音乐家》轻快的小笔触就增加了抒情气氛。

整个展览依据李铁夫的艺术创作和人生轨迹分为三大主题板块。第一板块:“油画创作与革命时刻”,集中展示李铁夫在海外的革命经历与归国前后的油画创作,展出了如《音乐家像》、《画家冯钢百像》等堪称中国油画史上的经典作品。

V6bREnZfrgga62vDIvnYDrYGL1QZV6VDHciImOT1.jpg

画家冯钢百像 李铁夫 布面油彩 90.5cm×71.2cm 1934年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李铁夫的另一幅代表作是《冯钢百画像》,迟轲在谈到这幅画时说,李铁夫改变了过去把人物身体与背景融在一起的传统手法,使浅亮的灰衣服和握笔的前臂突现在黑背景前,加强了人物的动势和力量感,同时,还借鉴了印象派的光色处理,以及使笔法更为奔放。

BTVlfRF9SfzwPLX6hXE0tpL64yt3YeOijUCZiy91.jpg

瓜蔬与坛盘 李铁夫 布面油彩 71.5cm×90.5cm 1938年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迟轲认为,这幅肖像与静物《瓜蔬与坛盘》都发挥了中国书法艺术的运笔传统。李铁夫致友人信中曾认为当代国内真正的画家叫“只有齐白石、吴昌硕二人而已”。可见他对中国传统笔法的向往。他暮年随意所画的一些油画静物中,也可看出他仍兢兢试探那种带有装饰风、近于传统国画的方法,《蟹与虾》、《蛙与白菜》、《双鸭》等都可为例。

LCrPa9rjxIL4Ey7VxRItb7pGeuz3fjV8MDwirgN0.jpg

南瓜双鸭 李铁夫 布面油彩 63.3cm×76cm 1930—1940年代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sEjjzMmzfKE7diN0McvVwt5J51jydAdJZum0jMty.jpg

革命烈士蔡锐霆就义 李铁夫 布面油彩 100.8cm×176cm 1946年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李铁夫的遗作中,《蔡锐霆就义》似乎是李铁夫唯一以政治事件为题材的创作。它描写的是武昌起义的新军将领蔡锐霆就义,在二次革命失败后遭袁世凯杀害,就义后倒在血泊中的情状。构图上,画面以一字横陈的遗体占满整个画面,死者双手仍被铐着,落在画面的正前方;头微上仰,双目圆睁,所谓死不瞑目,带着一丝愤怒的失望。礼帽掉落一旁,或是李铁夫刻意的安排,以示死者在尊严中就义,实际上,在行刑时是绝不可能让受刑者带着礼帽的。

艺术家、评论家钟耕略在《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近代油画先驱李铁夫的艺术》中谈及,这幅画整个画面统一在幽暗的调子里,光线集中在头部,沿袭了古典肖像画的处理方式。历史上描绘行刑的作品不少,但大多捕捉住刽子手举枪射击时的刹那间,而李铁夫所描绘的是中枪倒地后的情状,高潮已过,一片哀戚的死寂;他以肖像画的形式来处理则显得更加感人,冲击力更强,激发起观众的情绪。

oi0ePE3dCD1Wo6dQC08uw1VyRDkIFIyPsdWCmq9N.jpg

鱼尾 李铁夫 布面油彩 63.2cm×76cm 1930—1940年代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wD8MWSA6CS5edu7Qv9IBAFzyLjkMBjmP39tLS47R.jpg

盘中鱼 李铁夫 布面油彩 82cm×97cm 1941年 广东美术馆藏

75fW3MWgkOqv0qyJXS4EGVGuL1dSzK9ilwqQ2SQl.jpg

萝卜蚌鱼 李铁夫 布面油彩 54.5cm×76cm 1948年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李铁夫喜欢画鱼,也是直接受切斯的影响。他擅长表现鱼的质感。李铁夫对学生多次提到画鱼的“诀窍”,认为画鱼“不难于写形、写色,而难于写实,写出从水里捞出来般的新鲜感”。为了表现鱼的鲜活的感觉,他必须快速地把“印象”记录下来,而不是简单地画出描绘对象,他所要表现的是注入了强烈感觉的现实。与切斯注重鱼类的量感、强调质感的画法不同,李铁夫强调“感觉”的做法给予观者更多的审美空间。

展览第二板块“水彩写生与动乱萍踪”重点梳理李铁夫归国后辗转多地的人生经历,以及根据自然写生所绘制的水彩作品。

李铁夫归国后生活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正值中国现代史两场影响深远的战争,特立独行孑然一身的李铁夫如漂泊的浮萍,或躲避战乱或受友朋邀约,漫游于广州、台山、桂林、重庆、峨眉山、南京、上海诸地,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蛰居香港。

RF03ra6T7r6m3NdLEyChROKbnpautmkpkipSUBoL.jpg

想象画 李铁夫 纸本水彩 37.7cm×58.3cm 1937年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wNiGs0mStjFU22NKf9QwsLxrZnWlB6FDpL1imZAk.jpg

狮子山 李铁夫 纸本水彩 38.4cm×58.7cm 1933年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gLJCStGuM4cdqpah0Yh0ztfoPkwDdDlJqoqPtcna.jpg

山色 李铁夫 纸本水彩 38cm×58.5cm 1934年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vbY6s8SttuKxqALjs5eytwxz1mQ2DRkjsC7CuKSm.jpg

秋雨 李铁夫 纸本水彩 37.7cm×58.2cm 1933年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1nIwuiokJh7mzgvWXEDnZGqSCXDv7K6AwUA6EMBo.jpg

今日时局 李铁夫 纸本水彩、铅笔 58.5cm×76,4cm 1951年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与近现代美术史上习见的左翼美术家不同的是,李铁夫的作品几乎没有触及惨烈的战争图景,没有直接反映背负深重灾难流离失所的人民,而是将笔锋转移于目光所及的祖国河山风光。行迹所到之处创作了不少水彩画,留下了为数众多的描绘当地风光名胜的作品。在动乱漂泊中寄情于山水,可谓是此一时期李铁夫绘画,尤其是水彩画的重要特点。在宏大叙事之外,为我们理解李铁夫的艺术提供了别样的视角。

hPr5LBAsiUSlmjsipiSo81HyLQxNaKetz1K6ZlhS.jpg

瓶菊 李铁夫 纸本水彩 38.1cm×58.3cm 1933年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在现存的李铁夫水彩画中,标明年代最早的是一九二零年。迟轲认为,自二十世纪初,萨金特对于富豪所作油画肖像已感到厌倦,而更多地以水彩画表现自己的灵感。李铁夫在追随萨金特时期,对他的水彩艺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试比较李铁夫的《瓶菊》和萨金特的《石榴》,明显地可以看出,在奔放不羁、色彩明丽、抒写灵性等方面,两者都有许多相通之处。

Z3Nd4hQVbei1GN2AliwU8j8oWG7hZqDL38IMYj2Z.jpeg

纽约公园 42.4×54.7cm, 纸本水彩 1920年 李铁夫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李铁夫的水彩画技巧就趋于成熟。1924年的水彩风景写生作品《纽约公园》,充分显示出他的水彩画表现才能,那种典型的英国水彩画色调使人能看到画家运用水彩画技巧达到的炉火纯青的表现高度。苍茫的野外景色在画家的笔下表现的淋尽致,从暖色过渡到冷色的层次感被画家处理得自然而不露痕迹,色彩的律动感在水渍中天然生成,把西方水彩画表现语言运用得熟练而自如,确有西方水彩的大师风范。

pNMK8dNB2NefUWwQXlm3BDIW1bZRZ7fjGLT1dSH9.jpeg

四川峨眉 38×57cm 纸本水彩 1947年 李铁夫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1947年创作的《四川峨嵋》也是一件水彩写生作品。作品中松树的表现,几乎就是采用最为典型的中国大写意的手段来完成的,西方水彩画的光彩变化已被画家推到了最末的位置,而以中国式的阴阳表现取而代之。

lHQiWs9we6LpurQpWkKGpQuNCv4eOUg29DPQqVkq.jpg

木帆船图 李铁夫 纸本水彩 38.3cm×56cm 年代不详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mHBD6xBmIDtFBvLAGg0OAH5ZBoGNLiMTW5TglATz.jpg

孟晋 李铁夫 纸本水彩 35.5cm×57.1cm 1943年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hXxa5mk9ekFElzBPgJ63TWhmmwXq5tvdf788fVLb.jpg

美国校园 李铁夫 纸本水彩  30.8cmX48cm  年代不详 广东美术馆藏

xOrEHCNpRgC8jpSSqb8TCa1UBx3toIOPsANYTQUb.jpg

林荫道 李铁夫 纸本水彩 38.9cm×54cm 1932年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4aqaAIs8i9SvteeOHYVYyCAPaU4F6E9n0ev2x5vj.jpg

帆船 李铁夫 纸本水彩 37.8cm×58.5cm 1936年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李铁夫曾较长时间留居香港,这段时间除了艺术创作、授徒、举办展览及参加当地相关的文化活动外,他流连于香港山海之间,写生无疑是其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从遗留数量可观的作品可以窥见,李铁夫在香港留下了大量的生活印记,足迹几乎遍及其地的山山水水。这批水彩画作品描绘了其时香港寻常可见的群山、海岸、渔船、丛林等景致,部分风光则反复描画,如不同季节的狮子山、不同角度的滨海风光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景观因此后数十年香港城市化进程而最终消失在大众的视野,李铁夫以写实的手法留下了1930年代香港独特的地景。除了高超的水彩画技艺以外,这是我们今天重新解读其风景画尤应重视的。

第三板块“书画言志与隐喻象征”则意在突出李铁夫于中国传统水墨领域所进行的探索,尤其是鹰、虎等题材的水墨作品,集中的反映了李铁夫的耿介性格与关心国家命运的责任感,在展览中尤为引人关注。

YVr3uH4fDGZthFOYhAAKSBfubFdBtHeLO68e5dsP.jpg

饿物 李铁夫 纸本水墨、水彩 27.3cm×94.2cm 1940年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Gme1GJJrew23eRVRqhBrNzbM9SnWh2nt4erxI2Eh.jpg

临水飞鹰 李铁夫 纸本水墨、铅笔 81.6cm×46.3cm 1945年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wcsfk2Slz2tv4dWejziFVgXTGCN7n9dgU7P8xt4I.jpg

临岸虎姿 李铁夫 纸本水墨、水彩 59.2cm×95.2cm 1930—1940年代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从传世作品可见,李铁夫对于某一主题有反复创作的习惯,除了表现大雁、家禽外,虎与鹰则是其最常见的表现母题,单以虎之作,即有十数幅之众。在20世纪上半叶民主革命的背景中,在岭南崛起的革新画家群体中,就曾出现过一股描绘狮、虎、鹰等猛兽猛禽的潮流,它们被赋予了民族觉醒的意义。参合李铁夫早年参与民主革命的历程以及李铁夫的性格可知,这些虎鹰主题的作品同样包含着独特的深意。

alCGVGxQsxI7NmXHmIeOGo2OMolB1kKIefdbJa8R.jpg

爪木飞鹰 李铁夫 纸本水墨、铅笔 70cm×66.5cm 1930—1940年代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Sx67xmeg5wtSBXL6FYxQ6QxyQFioN6ZuBG8aKlAu.jpg

崖上虎 李铁夫 纸本水墨 32.4cm×40.7cm  1930—1940年代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iUtCSuajIchpiEVj47uCOHw0AA4myt2HoLLz51xt.jpg

猛虎下山 李铁夫 纸本水墨 27.2cm×39.7cm 1930—1940年代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李铁夫绘画中的虎、鹰题材,集中以中国画传统媒介予以表现。这些作品,一方面既有西方严谨的造型与空间感,一方面又不失传统水墨的韵味。

在此次展览中,还专门设置了两个独立的单元为公众讲述李铁夫暮年归国后的主要人生经历和艺术主张:“李铁夫与广州美术学院”为大家详细讲述李铁夫与广州美术学院的渊源关系,李铁夫与广州美术学院有着独特的世纪关联。1950年,年届高龄的李铁夫由人民政府派员迎接归国,就任广州美术学院前身的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名誉教授和华南文联副主席。1952年,李铁夫逝世于广州,其随身作品及遗物由广州美术学院保存至今。由此,广州美术学院成为全球范围内典藏李铁夫作品最为丰富的公立艺术机构。在长达六十余年的学院历史中,李铁夫是广州美术学院引以为傲的学术文脉之一。

齐白石与李铁夫两位艺术大师虽然在生前并没有交集,但是李铁夫却对齐白石的艺术极为推崇,在艺术观念上两人也有颇多不谋而合之处。在早年的文献中,还曾出现过“北齐南李”的说法。齐白石是北京画院的首任名誉院长,北京画院也是世界上收藏齐白石作品最多的艺术机构。今天李铁夫的作品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展出,也算齐、李二人在艺术的一次南北对话,堪称一段艺坛佳话。

HtBvpOrnxKTfcU1qU7hFPygxVj3R9KVl50qEjqm9.jpg

还记得齐白石的画室中挂的那一副拓片“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吗?这出自洛阳龙门石窟的石刻。李铁夫于1949年曾书写过这幅对联,字体遒劲有力,颇有书法功力,可见他于书法上所下的功夫,正应了他对傅山书法的理解“宁拙毋巧,宁丑毋媚”。

4AwswY6bCLIKZvjq6pIBTo1AyNiwil3ScJaZoaNs.jpeg

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 李铁夫 纸本水墨 107.8cm×37.5cm×2 1949年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05QVe9ch3M5z3sTNCnsLZTQG9l5OzvsgXZqBd18b.jpeg

齐白石与好友齐蒂尔在画室合影照片

巧合的是在北京画院藏有一幅齐白石的收藏的拓片,也是“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从齐白石与好友齐蒂尔在画室合影照片所看,当年这幅拓片正挂在齐白石画室的后墙上,对于齐白石的意义应该非同一般。在拙中寻找艺术的真谛,也许是两位画家共同的追求。

展览策展人薛良谈及:一直以来,我们对于李铁夫艺术的认识过于片面化、碎片化。尤其是在北京地区,美术界的同仁和广大的艺术爱好者都知道李铁夫是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一段传奇,但是却没有多少机会欣赏到李铁夫的艺术原作,对于李铁夫的学术研究更是无从谈起。此次广州美术学院与北京画院通力合作举办“人中奇逸——李铁夫艺术精品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李铁夫作品首次集中走出广东省,在首都北京进行展览。这无疑会为业内学者和社会公众提供一次全面认识、重识李铁夫艺术价值的绝佳机会。

(鸣谢:本文图片资料来自北京画院官方提供,参考文献来自北京画院官方提供、迟轲《李铁夫其人及其艺术》;钟耕略《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近代油画先驱李铁夫的艺术》;汪晓曙《论李铁夫水彩画艺术的成就与影响》;《说说“中国西画第一人”李铁夫》)


关键字: 内容标签:北京画院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李铁夫,中国油画第一人,20世纪美术大家系列,,美术,水彩,布面北京画院美术馆 广州美术学院 李铁夫 中国油画第一人 20世纪美术大家系列 美术 水彩 布面
下一篇:莫晓松:当代花鸟画如何表达生生不息的生命与自然?_北京画院-工笔花鸟画-莫晓松-技与道--工笔-笔墨-我觉得||上一篇:搭建文化艺术交流平台_“我在·西双版纳”国际美术展揭幕_西双版纳民族博物馆-西双版纳国际美术展-2018(第二届-展览-中国-现场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