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五百经幢八千碑帖:叶昌炽志在青云_叶昌炽-刻印-金石学-苏州

编辑:王璐 来源:收藏快报 
 
《欧阳文忠公集》叶昌炽所著《语石》叶昌炽书札中国有句古话,叫“穷且弥坚,不坠青云之志。”一般人可能只

BtRmqZh6lN9UaFEJb7MYkIhd3ccdIrPRlJ2QEEA9.jpg

《欧阳文忠公集》

ZD4SBDgMnm5FY5YnBGNJOgUGE7zkE2UmzAtjrRlB.jpg

叶昌炽所著《语石》

GGkE9sUxZpDgVAGOJkgKjVAc7AhXDn1Wr8d6K1Bm.jpg

叶昌炽书札

中国有句古话,叫“穷且弥坚,不坠青云之志。”一般人可能只把它作为一句励志名言,但晚清学者叶昌炽,却用他坎坷的人生、辉煌的学术成就、丰硕的金石研究成果,为这句话作了恰如其分的注释。

命运多舛

叶昌炽的命运不能不让人感叹。道光二十九年(1849),他生于江苏长洲县(今苏州市)葛百户巷一户普通人家。贫寒的家境,使他终生都在为生计奔忙,先后从事编《苏州府志》、开馆授徒、为人校勘、编撰书目等工作,33岁中举后即遭父丧,为筹集丧葬费用,他不得不将藏书《玉海》《杜诗镜锉》等十余部出售。38岁时,叶昌炽为给亡母治丧,又高筑债台。为了去广州求得发展,他又是借钱,又是卖书,才凑齐了远行的盘缠。

他1901年在日记中写道:“仆四十后有三大恨:功名之偃蹇不与焉;一子殇,一弟骇;一亲串中除康吉外无识字之人。”然而,不幸的事故尚未结束。此后多年会试不中,生活极度艰难。叶氏为家计替人抄书过目,或者忙于课徒,以至于没有功夫教授自家子弟。62岁时日记中有:“三子一女先化去,此尤人生之至戚,荼毒之极哀。”子女在二十几年间先后离他而去,特别是能承父业的长子恭彝病逝,使叶氏所受打击尤大,日记中曾多次慨叹后继无人。

也就在这年四月,相依为命的老妻也先他而去,加之同胞弟妹先后亡故,过继的孙儿也不幸夭折,叶氏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因此以“硕果堂”“惸居士”为号。54岁,始被派到遥远的甘肃做学政,短短四年后,即因清廷裁撤学政而告病还乡。1911年,63岁的叶昌炽与人合股买下孙异茂纱缎庄,想借此在经济上翻身,但半年时间,纱缎庄就亏损了三千元,股本已耗过半。

成果丰硕

叶昌炽字号、室名达30多个,如藏书处曰“硕果堂”,藏碑处曰“奇觚庼”,藏梵夹处曰“五百经幢馆”,著书处曰“辛臼簃”,燕居处曰“缘督庐”,迎宾处曰“仁频馆”。但诸多馆庐,实仅一处。他自嘲道:“过屠门而大嚼,皋庑赁舂,实无一椽。”

然而,叶昌炽在学术上的成就却让人惊叹。他编撰的《藏书纪事诗》,起于五代末期,迄于清代末期,计收集有关人物 739人,是一部记载历史上藏书家事迹的专著。所引用资料大量采录自正史、笔记、方志以及官私目录、古今文集等文献,并将记述一人或相关数人的有关资料各用一首叶氏自作的七言绝句统缀起来,间附叶氏案语,被誉为“藏家之诗史,书林之掌故”。

时昌炽勤于笔耕,自22岁开始记日记,一直到去世前7天,一笔不苟,几无一日中辍,共150余万言。《缘督庐日记》所记内容约可隐括十类:书院试题、藏书掌故、版本鉴别、金石考订、典籍校雠、官场轶事、变乱见闻(戊戌变法、庚子之变、辛亥革命)、邸抄实录、读书札记、舆地纪行。内容翔实,考订严密,而且均为第一手资料。与李慈铭《越缦堂日记》、翁同龢《翁同龢日记》、王闿运《湘绮楼日记》并称“晚清四大日记”。叶昌炽还著有《奇瓤扇诗文集》《寒山寺志》《辛臼称诗说》等。

叶昌炽虽然家境贫寒,但穷有穷的玩法,与富商高官多藏宋元名椠不同,他注重乡邦文献的收集,在约一千部的藏书中,苏州先哲遗书就占了三百五十部。其中半数以上是明代文集,真正的古籍只有购自杨守敬的北宋本《广韵》,南宋本《竹友集》等少数几种。对于难得罕见之书,他便“奋笔疾抄”,有时一天抄过五千多字。六十五岁那年,他还以半年时间抄成四百多页的《洽园诗稿》三十卷。叶昌炽以他渊博的学识,赢得了当时著名藏书家的信任,如书钞阁蒋氏、滂喜斋潘长、铁琴铜剑楼瞿氏、嘉业堂刘氏等,均曾先后延请叶昌炽为他们校勘。

叶昌炽收藏方面的成就,是他的金石碑帖收藏。叶氏早年即开始专注于碑拓,经数十年累积,至暮年已积攒至八千余通,其中仅经幢即达五百余种,故命其藏处为“五百经幢馆”。1885年,37岁的叶昌炽第三次进京赶考期间,先接到他第三子恭提亡故消息,后又接到其弟叶昌言因病而殒的噩耗。他虽悲伤至极,但仍不忘去琉璃厂搜购书籍和经幢拓本。凭借宏富碑帖收藏,他著成在金石学研究上占据重要地位的《语石》。该书从各种不同角度,对大量碑刻作详尽讲述,既可视为自宋迄清千余年来,代表了传统金石学的最高水平的殿军之作,也可看作为日后的中国石刻学奠定了学理基础的开山之作,至今仍是我国碑刻研究的基本读物。

晚年亮色

人是感情动物,生命旅程中,总离不开亲情、友情相伴,事业上再红火,要是孤家寡人一个,总免不了沉溺在凄凄清清的氛围中。天公开眼,总算让叶昌炽在生命的最后五年中,与大藏书家刘承干相识,两人志同道合,为他的晚景涂抹了一层亮色。

1913年5月的一天,叶昌炽参加了由缪荃孙组织的一次宴会。宴会是为纪念著名藏书家黄丕烈诞辰150周年而举办的,参加的有叶昌炽、刘承干、张元济、张石铭等人,都是当时全国最有名的藏书家、鉴赏家。叶昌炽与刘承干相见恨晚,在此后的五年中,刘承干为叶昌炽带来了亲人般的关怀和照顾,叶昌炽也为刘承干的藏书、刻书、鉴定竭尽全力,成就了一段收藏史上的佳话。

刘承干对叶昌炽的关怀,可谓无微不至。叶昌炽每到上海,刘承干必备马车高接远送,还要奉送火车票,逢年过节总要送上不菲礼物,叶昌炽病重老家期间,刘承干多次致函或派人慰问,并送去贵重补品,使老人感受到温馨的亲情。自己每刻一书,必送叶昌炽一部,有时连收得的古籍复本也送给叶昌炽,使他“喜不自胜,敬拜爱到藏之”。

叶昌炽参与并指导了刘承干的几次大规模收书活动。1916年,卢氏抱经楼藏书被书贾捆载至上海,他们开始开价18万元,但无人问津,最后不得不降价到六七万元,叶昌炽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审阅抱经楼书目九册,鉴别样本200余册,使嘉业堂收得了殿本《古今图书集成》、宋元刻本《春秋经传集解》《欧阳文忠公集》等一批珍贵图书。同年,刘承干收购缪荃孙艺风堂藏书精品,共有宋本十四种、钞本四种,也经叶昌炽过眼。1917年,影山草堂部分藏书散出,叶昌炽为刘承干“遍观影山草堂出售群籍,皆本朝初印精本,案头浏览之书,此等书出,莫氏之书真尽出矣”。

刘承干刻书活动也得到叶昌炽指导。他向刘承干推荐刻印《汉武梁祠画像考》,将自己珍藏多年的《邠州石室录》手稿交刘承干刻印。对刘承干拟印古籍,版本不佳的,他及时提出意见,使得刘刻印的书籍更完美。当有书商鱼目混珠欲出售赝品给刘承干时,他及时审定,如一位扬州书商持《新编排印增广事类氏族大全》到刘家求售,坚持说是宋代刻本,叶昌炽早就对此书作过鉴定,当场拆穿书商把戏。某书商欲售《皮子文薮》,故意抽去序跋,并将纸张染色作旧,把明刊本说成宋椠,这样的作假手法哪能瞒得过叶昌炽?可以说,没有叶昌炽,刘承干不知要多当多少回冤大头。

叶昌炽生前为生计所迫,已将所藏碑版八百通廉值售于刘世珩聚学轩,五百经幢馆藏书千余种、3万多卷,尽归刘承干。他曾在日记中写道:“物得所归,亦不必求善价”,“鄙人此举三十年精力所聚,弃如敝屣,不过忍痛一割,为疗贫计”。聚学轩书散出后,其碑拓辗转为潘景郑收得,1949年后全部捐赠上海图书馆。叶昌炽日记手稿四十三册,遗命旧幕汪寿金(星台)谨藏。汪氏去世后,其妻贫困难守,以三百金将此稿归于潘承厚(博山)、播承弼(景郑)昆仲。后王季烈删钞原稿约十分之四,题曰《缘督庐日记钞》,于1933年由上海恒隐庐印行。手稿本则于1947年由潘景郑捐给苏州图书馆珍藏。


关键字: 内容标签:刻印,金石学,苏州,藏书,叶昌炽,刻印 金石学 苏州 藏书 叶昌炽
下一篇:民国“陈鼎和”款紫砂方壶_陶艺-文人-紫砂壶||上一篇:单色釉瓷未来市场或可期_单色釉-乾隆-釉色-明清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