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帆苏州博物馆个展现场,从左至右:皮力、马唯中、邵帆、华安雅、刘栗溧合影
“艺术对于我就是蚌中的珍珠,或树上的沉香。她们都是对‘无奈’产生了无休止修复和补偿的结果。”
——邵帆(昱寒)
2018年11月9日,“你”——邵帆(昱寒)苏州博物馆个展现场
2018年11月9日,“你”——邵帆(昱寒)个展于苏州博物馆如期开幕。展览较为全面地呈现邵昱寒自1989年至2018年以来的创作。此次展览也是他2018年3月于麦勒画廊呈现最新个展之后,6月在德国路德维希美术馆举办的同名大型个展的延续,更全面地向所有人展示了其丰富的艺术创作。
“你”——邵帆(昱寒)苏州博物馆个展现场
邵帆:一位安静的审视者
邵帆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沉稳内敛的,这也与其作品的气质类似。当游走于展厅观看其几十年来的创作,虽然媒介、题材上呈现多样的变化,但作品一以贯之的是:内敛而有张力,格调高远,简洁克己,以其安静审慎的视角表达着对当下世间万物的态度。
从开始创作之时,邵帆就表现出与时代不同的面貌。1989年,邵帆的作品《摇篮》 为其赢得了许多的关注。作品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相关联。画面中有一台他熟悉的缝纫机,姥姥每天都用它,有时候邵帆也把它扣平了在上面写作业,缝纫机上撒满了祥和,而一个正在啼哭的婴孩躺在上面。常态的缝纫机,啼哭的婴儿。两个常态放在一起,却让人的心纠结一起。画面右上方,走廊的光投射过来,从墙的转角处诡异的驶来的一辆玩具火车,这些所有的内容组合在画面中自然的产生了一种冲突,似乎隐藏着某种威胁。让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不安。这幅作品是邵帆创作中少数与时代背景相关的,但与同时代艺术家的创作比较,依然显得格格不入。
《摇篮》 1989年 145x116cm
以“兔子”以及“猴子”肖像为主题的创作是邵帆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他尽量不用人的视角,而是用动物的视角去看动物,从而赋予“小”动物以极大的自尊,他试图用独特的当代语言阐述其颇具道教意味的思维方式。绘画中动物的皮毛由几十万道笔触积墨而成,而从对于动物躯干出其不意的关注或者突破常规的构图和视角中,可以窥见艺术家试图为传统意象赋予更具当代性语境的努力。
《蛇盘兔》,2015,宣纸上水墨,244 × 126 cm
当进入展厅观看这些动物时,他笔下的大体量动物与观者面对面,相互注视,在观看中,观众也重新认知了自己。恰如刚刚举办过《你——昱寒个展》的德国路德维希美术馆馆长比亚提女士所描述的那样:“画中的他们注视着你,眼神平静、悠然,却看穿一切,距离如此之近,却又遥不可及”。
《石上老猿》,2016,宣纸上水墨,300 × 200 cm
邵帆笔下的动物肖像都是以正面的姿态呈现在观众面前,于艺术家而言,“正面是一种态度,在绘画中完全正面的表达可以说是一种限制,但我愿意在某种限制中去体会可能性。”如今的邵帆已不再为内容而费心,只在如何表达上费功夫,哪怕是同一个姿态。在绘画技法上的探索与突破也让邵帆不经意间跨入了另一种创作状态——更为自由而充满趣味,并呈现出让人出其不意的意象画面。
苏州博物馆邵帆个展学术论坛
苏州博物馆个展 呈现三十年艺术生涯的创作
此次在苏州博物馆举办的个展,是艺术家三十年艺术生涯的一次回顾,展览由苏州博物馆副馆长钱兆悦主持开幕,当代艺术独立批评家冯博一先生、艺术家刘丹先生、香港M+视觉文化博物馆水墨策展人马唯中博士、收藏家乌利·希克博士以及艺术家邵帆(昱寒)先生出席开幕并致辞。
开幕式之前,五位嘉宾在学术报告厅围绕邵帆(昱寒)的艺术实践进行了一场具有学术深度和广度的精彩对话,现场观众座无虚席。
对话现场,被问及为何选择兔子作为绘画的意象?邵帆(昱寒)说最初的灵感很难说清楚。“当我们有一种艺术冲动时,是用感性的方式在思考,当你真正在绘画的时候,理性才会参与进来,然后为自己的创作灵感意象找一个完美的借口。”
造诣颇深的艺术家刘丹先生则指出,“邵帆的绘画中体现出了很多古代伟大艺术家的精神所在。一百多年来缺少的艺术家,选择孤独、边缘,重新将探索待会艺术语言本身,这样的改变才是根本的改变。内在的变革是惊人的。”
《兔肖像-庚寅二》,2010,布面油画,80 × 60 cm
作为邵帆(昱寒)艺术的长期关注和支持者,收藏家希克先生表示,“作为西方的中国当代艺术观察者,如果缺乏背景和对历史的了解,看水墨画的时候往往只能停留于表象,而无法深入其内在。而邵帆和其他水墨画家很大的不同在于,他从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悟性出发,而这种悟性源于内在。猴子、兔子都是借口,邵帆更加注重的是水墨语言本身的张力和艺术感的探索。”
马唯中博士则从如何让水墨作品与创作,在不同的观众眼中,可以得到新的信息,把水墨的美学提炼出来与现场嘉宾进行了分享。
苏州博物馆馆长陈瑞进在展览序言中这样写道:“邵帆的作品内敛而有张力,格调高远,简洁克己,以其安静审慎的视角表达着对当下世间万物的态度。他的艺术状态是独立的、孤寂的、冷峻的,无论是他的油画作品,水墨作品,还是他的雕塑作品都展现出极端的平静与安宁,浸满内在的生命张力。与作品对视,仿佛参与修禅。一笔一缕,纤毫毕现,与其说是他个人的艺术,对古代经典的追忆?毋宁说是对当下世界的回应。”
《曲苑风荷-2004》,2004,榆木,亚克力,170 × 130 × 120 cm
无法”归类“的艺术家
在当代艺术创作领域,邵帆是极少数可以任意游走在雕塑、油画、水墨以及园林、建筑、设计之间,而又以鲜明独特的观点、贯串始终的中国当代艺术家。
观看邵帆作品时,很难得到一种直接反应,甚至很难做出“喜欢或不喜欢”的判断。比如我们在观看水墨作品时,存在一种定式:从晕染、皴法,到意境、以及美学追求,有一整套可阐述的理论。而邵帆的水墨创作则更接近于一种书写,如果你用老一套定式去审视邵帆的作品时,很难得到人们习惯的欣赏水墨画所想要的答案。
《明式粪》,2006,铁梨木,15 × 42 × 37 cm
在邵帆看来,进入现代主义,艺术家的创作更注重创新、形式感,当代艺术更注重文本、观念,而他要做的是造一个“意”的东西,反复地去落实它。当下、国际化的语言是所有人关注的重点,“但是我愿意把一些扔掉的东西再捡回来。”邵帆谈到。
邵帆的艺术状态是独立的、孤寂的、冷峻的,无论是他的油画作品,水墨作品,还是他的雕塑作品都展现出极端的平静与安宁,浸满内在的生命张力。与作品对视,仿佛参与修禅。一笔一缕,纤毫毕现,与其说是他个人的艺术,对古代经典的追忆?毋宁说是对当下世界的回应。
关键字: 内容标签:邵帆,水墨,苏州博物馆,,艺术家,创作,艺术邵帆 水墨 苏州博物馆 艺术家 创作 艺术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