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90后,自出生以来一直处于被标签的舆论风口。事实上,已全部成年的“90后一代”青年艺术家正悄然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新力量。为此,艺术网面向出生于1985年至1995年的艺术家,发起【艺术“90后”】系列,试图用专访的形式,走近他们的艺术世界。与前辈大不相同的时代背景成长起来的他们,正在发现、思考什么?正在尝试哪些艺术实践?如何打开自己的艺术市场,甚至创造自己的艺术影响力?
年轻艺术家 刘亚洲
出生于1990年,现工作生活于北京的刘亚洲, 2014、2017年先后从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本科与研究生同样都坚持选择雕塑系的他,2014入围2014年度罗中立奖学金”、在“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获提名奖、“新星星艺术节(第五届)”获艺术场大奖进入艺术视野,随之以鲜活的创造力参与国内知名的 “青年展”、“雕塑展”群展。(如“至上之形:兑山美术馆开馆展/中央美院雕塑研究展”、“新伊甸园:中日韩青年艺术展”、“中国雕塑40年:第一回展2008-2017”,“今日墙势力:第三届墙报艺术家展”、“深圳(坪山)国际雕塑展”等)。
2018艺术项目“僧侣与艺术家:当代精神洞窟驻地项目”(木木美术馆,北京)
作为雕塑科班出生的刘亚洲,作品以特有的方式去探讨空间与物体间关系,作品涉及不同媒介,包括装置、行为和录像。谈起最初对艺术的兴趣,真正去接触素描、色彩从刘亚洲小学三年级便已开始。“父亲有做文字上的工作,当他发现我喜欢画画时便开始培养我,是他给了我一个挺好的起点,美院的各位老师是他们把我真正带到路上。”
2017艺术项目“刘亚洲:轨迹”《高光》阳光,镜子,墙面 (圆形镜直径70cm,方形镜200 × 300 cm ) -杨画廊
观其展览作品,他的创作发觉于身体并关注与寻常事物的存在方式,透过创作建立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链接。其作品的指向始终在“存在”与“不在”之间徘徊,在过程中呈现时间的可感和物质的内在张力。2018年的刘亚洲先后忙完了在今日美术馆、蜂巢当代艺术中心、木木美术馆的展览和艺术项目。本期我们一起走近他的艺术世界,聊一聊刘亚洲与雕塑艺术之间的故事。
艺术很多时候是做减法,而不是去给它做加法
•《JOINT(接合)》钢筋盘条、GRG型石膏 Steel bar rod, GRG type gypsum 124*200*145cm 2017
艺术家自述:“遵循盘条钢筋自身占据空间的方式,用石膏将钢筋之间的面找到、打平,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得以相互敞开。”
艺术网:艺术的门类很广,考美院的时候为什么选择雕塑?雕塑真正进入你生活是在什么时候?
刘亚洲:一开始选雕塑系就是感兴趣,当时分数很高,也不想在画画了,雕塑是不错的选择。大三的时候才真正的开始认识雕塑,或者说对装置、空间的作品才开始真正产生兴趣。大一的时候也会有,但感觉不太对。
刘亚洲与央美雕塑系导师展望(左一)
艺术网:看你朋友圈,在木木美术馆办展的时候,展望老师现场去了是吗?他给你创作上有带来怎样的影响?
刘亚洲:我做展览的老师都会过来现场指导,也会在现场聊一些艺术的问题。我觉得每个老师都会给我很大的影响,每个老师他所带给你的东西都不一样,特别是作品“质”的把握。
刘亚洲与川美雕塑系院长焦兴涛(左一,刘亚洲本科期间老师
艺术网:你的参展经历相对丰富,你觉得过去对你影响较大的展览是?
刘亚洲:近两次的个人艺术项目(2018年“僧侣与画家”木木美术馆与2017年“轨迹”杨画廊)对我影响最大,使我更加整体的认识自己的工作和外部环境。
艺术网:两次的个人艺术项目关注了哪些话题?木木美术馆的“当代精神洞窟”在地创作计划中,其中的创作思路可以分享一下吗?
刘亚洲:第一次做项目的时候,倒没有很明确的指向,更多的是跟物理空间的。这一次是需要和整个展览,做一次对话或是精神性也好,或者说是信仰的一些问题也好。我到现场后,会根据空间去现场制作,而不是拿以前的方案。在驻扎期间,“当代精神洞窟”变成了我的临时工作室,我在这里将进行一系列雕塑或行为的创作实验,这些作品或作为对周围的物理环境的回应,或成为一种与“洞窟”相连的精神性体验。 在个人项目有遇到的一些问题,有作品和作品之间关系的梳理,会有一些新的问题。
2018艺术项目“僧侣与艺术家:当代精神洞窟驻地项目”(木木美术馆,北京)
艺术网:你希望观众看到你个人艺术项目有怎样的评价?
刘亚洲:我觉得我左右不了别人看到会有什么样的感觉,但是我觉得如果他们都看到了自己的一些有自己的一个想法,嗯啊而且他们看到的都是不一样的东西,我觉得会更好。
其实我作品很简单,不用讲太多,很一目了然。在作品面前,不需要那么多的背景知识或者什么文本啊之类的东西。我觉得做艺术很多时候是做减法,而不是去给它做加法,能做到纯粹、能做到简单就是很难的一件事情。在这种思考的过程中,判断力很重要,关系到作品要往哪个方向走。
2018艺术项目“僧侣与艺术家:当代精神洞窟驻地项目”(木木美术馆,北京)
艺术网:在木木美术馆的个人艺术项目中,你做哪些减法?
刘亚洲:我是为这次主题项目准备了几个方案,但是当我进入到展厅之后,这些准备的一些东西,你会觉得都不是特别合适,然后就会把它们一一剪掉,或者说把他们那些感觉不合适的方案都去掉,而是从这里面先长出一些作品出来,作品呢又是和以前的一些思路是可以串起来的!
这次我的作品第一次出现了文字,就把几个一串文字当成作品本身来展示,我在墙上凿了洞,然后把我见到一些小的碎片放进去。这个动作是说这个行为本身,有点像僧人他们自己去开一个窟,然后在窟里放一块石头,或者说放一个佛像,或者像是放一个状态。在这在这个空间中,你进来之后,就是你的状态到了的时候,它才会有的一些东西。
从雕塑到艺术项目:关注日常是我立足当下的方式
艺术网:看你的作品与一般传统的雕塑有一定的区别?
刘亚洲:可以说它们就只是一件作品,可以说两次项目里的每件作品全是雕塑,你也可以说他们其实好像都不是传统意义上雕塑作品。 我可能只是面貌上有点区别,但是其实骨子里面东西是一样的。还是讨论一些雕塑比较本体的一些问题。其实我前期的平衡系列或者像地面、墙面作品,其实就是很直接的在讨论材料空间、身体、行为、时间性或者空间的,都是很雕塑的一些内容。
2017艺术项目“刘亚洲:轨迹”
我现在也会有一些改变,就是会关注当下社会的一些事情,不光是雕塑的事儿,我觉得雕塑可能就没有那么重要了。它对于我来说可能就是一个眼光或者说一条通道,它是通向艺术的一个路径,不会为雕塑而去做雕塑。最近两次个人艺术项目是也可以说雕塑变得不那么雕塑,但是我觉得它可以不是雕塑。
艺术网:在你的作品中“雕塑”似乎的变得越来小,或者说是分量越来越少?
刘亚洲:嗯对,其实这个问题可以具体的来聊,就是它为什么不像传统雕塑了?那传统雕塑它是什么?现在与你认识到的传统雕塑不一样的地方又是在哪?
艺术网:这些都是你思考的话题?
刘亚洲:就是在这。不要因为说拍了个录像,这个东西就是录像了,他就不是雕塑。可能只是借用了表达方式或者媒介,其实是在说一个关于身体的事,或者关于时间的一个事儿,或者说关于空间材料的一个事。它在这方面来说,其实就有雕塑的意味在里面。
2017艺术项目“刘亚洲:轨迹”《高光》阳光,镜子,墙面 (圆形镜直径70cm,方形镜200 × 300 cm ) -杨画廊
艺术家自述:“高光”是一件非“常态”的作品,自然条件是作品成立的前提,当条件成熟时,阳光将顺利通过两道镜面的反射,到达内部空间的白色墙面上。夏末秋初,下午四点的阳光会在墙面上呈现1.0-1.5米的运动轨迹,随后又消失不见。因此,这件作品的最佳观看时间(条件)是晴天的下午四点至四点一刻。”
2017艺术项目“刘亚洲:轨迹”《高光》阳光,镜子,墙面 (圆形镜直径70cm,方形镜200 × 300 cm ) -杨画廊
艺术家自述:“当阳光出现时,是“高光”的一种状态,光线自带的色彩明暗变化造就了完美的视觉,它刺激,强烈,因其移动的痕迹与不可触摸的本质,能见到它多少还有些难得。当这段移动的阳光不出现时,墙面下方的文字提示会让我们不由自主的产生视觉的联想,那便是这件作品的另一种同质状态。只有一种状态存在时作品是不完整的,同时拥有这两种状态才是完整的它。这是所有世间事物的本质规律,正如我们看到的月亮同时拥有阴、晴、圆、缺一样。”
《SAMSARA NO.16》装置 / 120 × 45 × 210 cm,2015
艺术网:从2014年的“平衡系列”作品、多媒介的空间作品、到个人项目,为何有这种转变?
刘亚洲:其实我来到北京之后就开始有在一点点的转变,这两次项目展览是转变的一个结果,是一个临时性的一个总结。平衡作品使我第一次建立了自己和雕塑的关系,也让我看到了当代艺术的某个侧面。后面的地面-墙面时期,我开始有意识的探讨空间的重要性或者把“位置”作为一种语言要素。从标枪到一个动作算是一些指向身体的尝试,并且给不可见的过程赋予一个形态和重量。
梯状物/Ladde水泥砖 树枝/ Cement brick branch ,240 × 180 × 50 cm, 2016-2017
艺术家自述:“砖块被树枝撑住,一级一级向上建构。水泥砖体的重量通过树枝直抵地面形成建筑物般的既视感;树枝在砖块重压之下展现出韧性与力量,一虚一实两种形象在对抗之中形成的的张力唤起观者对当下社会的生命体认。”
我们要做泥塑、石雕或者木雕,好像说材料是第一位的。后来我发现很多时候空间才是第一位的,正是因为在这个空间,这个位置上才发现这个材料,它的语言才会凸显出来,其实都与它的位置有关系。一句挺俗的话说,屁股决定大脑。位置其实是很重要的。这其实是挺本体的一个概念,一些很基本的常识,并不是说好像亚洲解决了什么问题,其实并没有。
《SAMSARA(NO.1-NO.14)》高清录像 装置 数码微喷, 尺寸可变 / 2014-2015
艺术家自述: “ 取材于身边的现成品,以’平衡’为规则对日常做一次虚构,设想它们新的存在方式并反思物我之间的关系。物品之间没有黏贴、镶嵌等加固措施,只是小心翼翼的摆放使其形成临时结构。影像记录了装置由静止到倒塌的过程,视频前部分犹如一张照片,实则是物品的晃动不被察觉。”
《SAMSARA(NO.1-NO.14)》高清录像 装置 数码微喷, 尺寸可变 / 2014-2015
《SAMSARA(NO.1-NO.14)》高清录像 装置 数码微喷, 尺寸可变 / 2014-2015
艺术家自述:“开掘身体的资源,切身去体会每一件物品的重量、材质、形状,并寻找其最合适的摆放方式和位置。它存在于时间中,费劲周折也许只能静止几个小时或是几十秒,无法预知。一旦倒塌就重新回归到一堆垃圾里,犹如一场轮回。然而不破不立,倒塌反而才是成立。
艺术网:你所认为的“雕塑艺术”是? 刘亚洲:雕塑艺术不是雕塑和艺术,也不是雕塑类艺术。我把雕塑看成一个开口或者通道。如果艺术是一颗裂缝的蛋,雕塑就是那条缝。
《跑道》单频高清录像,彩色有声/ 02:33,2017
艺术家自述: “我过马路的时间刚好和这里绿灯时间相当,不间断的通过绿灯下的斑马线(框中为作者本人),记录并快速播放,将十字路口变成一个被时间连接的跑道。”
艺术网:你的作品大多关注日常的细微,这种感知力是天生的吗?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如何培养它的敏感度的? 刘亚洲:关注日常是我立足当下的方式,艺术的样子和生活的样子需要自己去发现和建立。也许天份只是刀刃上的一抹寒光,刀好不好使还要看刀背的厚度。艺术家日常的工作就是在做刀背。
《FLOOR-WAII POSITION NO.2》三脚架 电扇 塑料薄膜 高清录像11分钟 彩色有声 150*350*200cm
《FLOOR-WAII POSITION NO.2》三脚架 电扇 塑料薄膜 高清录像11分钟 彩色有声 150*350*200cm
艺术家自述:作品借助电扇的风力对墙面形成垂直压力,使塑料薄膜贴于墙面不至坠落。电扇有规律的摇摆和塑料薄膜的下降幅度形成对应关系,风力的持续是作品成立的保障,在这种摇摇欲坠的关系中形成力的平衡,运动中保持静止
艺术家说:当务之急是出好作品
艺术网:2017年从央美毕业,现在的工作生活状态?
刘亚洲:平时一般就是在画室,或者去看展览。有工作室在通州东关附近,周围有在专心的创作的朋友。有计划,但是做的过程中计划就赶不上变化。该工作的时候工作,该看展览就看展览,多与家人一起吃饭。
《惯性 》单频高清录像,彩色有声 / 03:14,2017
艺术网:最近正在忙什么?
刘亚洲:为一件石雕作品做前期准备工作,闲暇在练习射箭。平时就是会玩一些以前没玩过的,或者说以前想玩没玩的这些东西。
艺术网:未来会在个人艺术项目上做延伸吗?有没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计划?
刘亚洲:我会把更多精力投入在自己的个人项目上,平衡系列一直都在延续,虽然它不像作品一开始的样子了。
2017艺术项目“刘亚洲:轨迹”《坠子》管道,钢丝绳,倒链,挂钩,2017
艺术家自述:“在重力和拉力的作用下,各个独立的管道被相互卡住。它悬置在观众的头顶上方,并保持一定距离,当观众靠近时便会产生对安全的威胁,造成心理上的压力。”
艺术网:你第一件被收藏的作品?以及与藏家的故事分享? 刘亚洲:我觉得现在还不是很成熟,多材料的作品要把它收藏的话确实有难度,它保存起来是有难度的,那就要看你如何嗯如何保存它?我上一次就毕业展作品都有一件被收了。喜欢我作品的人应该都是知音。
艺术网:有考虑签画廊这方面打算吗?
刘亚洲:有考虑,但更重要的还是自己的作品。我觉得出好作品,是当务之急,而不是卖作品。 艺术网:好的,谢谢你!
关键字: 内容标签:展望,焦兴涛,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刘亚洲,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项目,艺术家,艺术网展望 焦兴涛 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 刘亚洲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 项目 艺术家 艺术网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