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孙振华:黄陂农民泥塑_泥塑-雕塑--民间-雕塑家-湖北

编辑:英楠 来源:雅昌发布
 
​继《十年而已》之后,2018年初,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孙振华先生又出版了一本文集《处处尘埃》。这本文集

继《十年而已》之后,2018年初,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孙振华先生又出版了一本文集《处处尘埃》。这本文集内含三百余篇千字短文,分社会观察、艺文杂谈、生活百态三辑,这些文章是作者关于生活、文学、艺术、学术等诸多方面的体悟与认识。篇幅短小精悍,语言朴素直白,体现了孙振华先生对世事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文学艺术素养。艺术网经孙振华先生授权连载《处处尘埃》,《黄陂农民泥塑》选自第二辑“艺文杂谈”。

更多内容尽在[孙振华专栏]

                              

最近湖北美术馆大厅围出一块地方,请来几位农民雕塑家,在里面做起了雕塑。这是美术馆的一次公共教育活动,这几个农民雕塑家是1970年代中期曾经轰动一时的黄陂农民泥塑运动中的几位代表人物,他们将当众复制他们当年创作的一批作品,这些作品将会被美术馆收藏,成为“百年湖北美术”固定陈列展的作品。

复制过程吸引了许多观众,这些民间的泥塑大师还用他们自己的方法,为现场观众塑像,前来观摩、拍照的观众把这个区域围得严严实实。

黄陂农民泥塑运动是1970年代除了《收租院》之外,在中国最有影响的雕塑事件。它最辉煌的时候是1977年的时候曾经和重庆工人雕塑一起,进入到中国美术馆展出,还在全国各地进行过巡回展览。不过在此后不久,它就销声匿迹了。

据史料记载,早在明清时期,湖北黄陂、孝感一带就流行民间泥塑,匠人们制作一些小的玩具和观赏品售卖,或许这就是黄陂农民泥塑的得以产生的传统基础。从文革后期的1974年开始,黄陂农民自发地开始利用传统的泥塑方式配合形势教育,诸如“批林批孔”、塑村史家史,塑新人新事。他们用箩筐扁担,把这些小型泥塑像货郎担一样,送到家家户户,送到田间地头,进行现场展示。

黄陂农民创造的这些泥塑作为新生事物,马上引起了上级注意,湖北美院和中央美院的专业雕塑家也闻风而至,到黄陂举办泥塑培训班,辅导农民提高泥塑技术。当时,黄陂县几乎每个公社都办了农民泥塑培训班,这种广泛的民间雕塑活动,为黄陂培养了雕塑一大批爱好者。

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语境,随着联产承包制的推行,黄陂的农民们忙起了家家户户的小日子,黄陂泥塑的事情,似乎满满地被人遗忘了。

不过,它的余波却并未止息。原来,黄陂县的农民泥塑运动在当年的下乡知青中,培养了一批雕塑爱好者,当年的泥塑培训和创作为后来他们报考专业院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批人中的佼佼者,如傅中望、项金国、陈育村等人现在都成了当代中国著名的雕塑家。

文革时期的黄陂民间泥塑活动也为黄陂培养了一批拥有雕塑技能的农民,改革开放之后,这些会做雕塑的农民先是做石膏的“维纳斯”四处推销,后来,大规模的城市化兴起,他们又开始做建筑装饰的构件,就是在这些人里,最早出现了“万元户”……

黄陂农民泥塑运动是文革产物,但是它的根子却不在文革,而是当地的民间泥塑传统,所以站在雕塑史的角度看,黄陂农民泥塑最有意义的地方在于,它是一次让雕塑艺术重返民间的艺术实验。

在中国古代,雕塑从来都是以一种民间手艺的方式而代代相传的。辛亥革命以后,西式雕塑进入中国,中国民间的雕塑传统被中断了,社会流行的是艺术家的雕塑,它们占据了社会的主流。而黄陂农民泥塑运动无意中让中国古老的雕塑传统重新得以复活。

这些年,黄陂开始意识到当年的农民泥塑的价值,不断在收集史料,办起了黄陂农民泥塑博物馆,同时也重新扶持古老的民间传统泥塑,让它们成为一种文化产业而在当代继续传扬。


关键字: 内容标签:民间,雕塑家,湖北,大家专栏 泥塑 雕塑民间 雕塑家 湖北 大家专栏 泥塑 雕塑
下一篇:孙振华:教师张祖武_张祖武-雕塑--广东-艺文-他对||上一篇:孙振华:瘦马和幽兰_大家专栏--艺文-展览-大阪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