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孙振华:毕加索同志_毕加索--法国-斯大林-法西斯

编辑:英楠 来源:雅昌发布
 
​继《十年而已》之后,2018年初,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孙振华先生又出版了一本文集《处处尘埃》。这本文集

继《十年而已》之后,2018年初,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孙振华先生又出版了一本文集《处处尘埃》。这本文集内含三百余篇千字短文,分社会观察、艺文杂谈、生活百态三辑,这些文章是作者关于生活、文学、艺术、学术等诸多方面的体悟与认识。篇幅短小精悍,语言朴素直白,体现了孙振华先生对世事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文学艺术素养。艺术网经孙振华先生授权连载《处处尘埃》,《毕加索同志》选自第二辑“艺文杂谈”。

更多内容尽在[孙振华专栏]

                              

大画家毕加索1944年加入法国共产党,这对正处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中国共产党人是个鼓舞。1945年,延安《解放日报》发表文章,《庆祝画家皮卡索加入共产党》,还在延安举办了一个毕加索画展以示庆祝。

这个展览的具体情况后来很少有人提及,在当时的情况下,以延安的条件而论,这个展览恐怕只能是图片展。无论如何,这都是毕加索和中国的一次亲切相遇。

直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出现分裂之前,毕加索一直都是我们的同志,尽管他的私生活看起来离无产阶级的形象相距甚远,他舒适的日子也让中国同志无法想象,但是他追求正义,思想左倾。西班牙内战时期,法西斯军队悍然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一分钟轰炸,炸死了150个平民,毕加索的名画《格尔尼卡》就是对法西斯这次暴行的控诉,由于画家的影响力,这件作品成为反法西斯的重要武器。

毕加索不仅在二战时一直受到法西斯的监控,二战之后,当法国移民部门正要准备批准毕加索的入籍请求,意外收到国家安全部门的密令,指出毕加索是“危险人物”,所以,因为政治原因,他终生都没有成为法国人。 

毕加索一方面是个共产党员,另一方面又是个崇尚个性和自由的画家,这种双重身份使他有些时候也与党的要求不相符合。1953,斯大林去世,毕加索画了斯大林,但受到法共的批评,说没有画出共产主义运动的领袖应有风采,由此,毕加索和法共的关系开始疏远。即使如此,他对共产党的信念也是坚定的。1956年,赫鲁晓夫谴责斯大林,很多人退党,毕加索却说;“我是共产党员,法国只有一个共产党,所以我们永远属于他。” 

1956年,中国文艺代表团访问法国,拜见了毕加索。随团三十年代的左联作家李霁野还发表了一首诗歌,题目就叫《致毕加索同志》。

后来,由于政治形势的变化,毕加索同志离我们渐行渐远,再后来,毕加索的形象越来越负面,到了文革时期,毕加索和所有被统称为“现代派”的西方画家统统成了腐朽的,资产阶级的艺术家,遭到了口诛笔伐。

应该说,曾经被我们骂得狗血喷头的西方现代派画家,其政治立场一般都是左翼的,或者偏左翼的,他们在政治上都持批判立场,他们的锋芒所向,是资本主义社会以及高度的现代性所带来的人的异化和禁锢。

改革开放之后,毕加索的形象在中国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1983年,法国总统访问中国,带来了三十多张毕加索的原作,这次终于让中国人看到了毕加索的原貌。

尽管毕加索多姿多彩的私生活仍然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同时,他的艺术天才也开始被渲染,以至于毕加索成为一个不断突破自己的代名词。意味深长的是,与四十年代、五十年代相比,这个时候人们看重的是他的艺术,而基本忽略他的政治倾向,也就是说,此时的毕加索只是一个有创造力的,天才的画家,而回避了他共产党员的身份。

毕加索第二次与中国相遇,为当代艺术提供了动力,这就是艺术家自身的启蒙,强调艺术的个性,创造性;强调不断挑战视觉传统、不断突破思维惯性的现代主义精神,对于新时期中国的艺术革命,这是一种重要的思想资源。

只是这一次我们没有称他为同志。


关键字: 内容标签:法国,斯大林,法西斯,大家专栏 毕加索法国 斯大林 法西斯 大家专栏 毕加索
下一篇:孙振华:怀疑美术馆_美术馆--藏品-卡里-艺文||上一篇:孙振华:低调现实主义_张路江-油画--艺术-艺文-当代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