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孙振华:“八五”的族谱_大家专栏--群体-左翼-美术

编辑:英楠 来源:雅昌发布
 
​继《十年而已》之后,2018年初,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孙振华先生又出版了一本文集《处处尘埃》。这本文集

继《十年而已》之后,2018年初,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孙振华先生又出版了一本文集《处处尘埃》。这本文集内含三百余篇千字短文,分社会观察、艺文杂谈、生活百态三辑,这些文章是作者关于生活、文学、艺术、学术等诸多方面的体悟与认识。篇幅短小精悍,语言朴素直白,体现了孙振华先生对世事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文学艺术素养。艺术网经孙振华先生授权连载《处处尘埃》,《“八五”的族谱》选自第二辑“艺文杂谈”。

更多内容尽在[孙振华专栏]

                              

1986年5月,几个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的青年画家在杭州组成了一个名叫“池社”的艺术群体。和“八五新潮美术”时期的所有艺术群体一样,池社也发表了一篇慷慨激扬的“宣言”,然后在6月份集体完成了他们的第一件作品。

这件作品名为《作品一号——杨氏太极系列》,池社成员在浙江美院所在的南山路的一堵墙面上贴上了一系列模拟太极拳动作,与真人大小相仿的白色纸人,,张贴的时间选择在凌晨两、三点之间的夜深人静之时,到天刚亮时,他们又悄悄潜回去,观察早起晨练市民对这些纸人的反映……

这里提及池社的往事只是以此作为例子,通过它可以窥探到“八五美术新潮”的种种“共相”。

过去,谈及“八五新潮美术”,多数人认为它“大胆”、“叛逆”、“模仿西方现代艺术”等等;忽略了它更重要的一个思想来源,即二十世纪中国左翼、激进主义的传统。“八五新潮美术”在表面上看,似乎真是把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演绎了一番,但是在骨子里,它更多沿袭了“五四”以来的激进主义、进化论、功利主义,意图伦理的左翼传统。如果说,这个传统在形成的过程中也曾经受到过“西方”的影响,那么,“八五新潮美术”的西方应该是这个“西方”,而不是一般自由主义意义上的西方。

例如,“八五”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并非以个人为本位,而更强调集体主义,强调团队的冲锋,当时涌现了大量的艺术群体:东北的“北方群体”、云贵川的“西南艺术群体”、福建的“厦门达达”、浙江的“池社”、湖北的“部落·部落”……

“八五”时期这些艺术群体的宣言和“五四”时期的文化宣言,以及二、三十年代左翼文化运动宣言和口号一脉相承,其语气、思想方式,都很相似。其基调都是强调反叛、革命、进步;张扬人的自由和生命意志。左翼革命时期的许多典型句式被“八五”艺术群体的宣言沿袭下来。

“八五”时期,全国性的会议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例如“珠海会议”、“黄山会议”等等,每次会议都代表一个新的阶段。“西南艺术群体”的参与者毛旭辉说,当时参加这些会议,见到了传说中的理论家、艺术家,有一种“总算找到了组织”的感觉,回去向同伴们介绍会议内容,就像“传达中央文件一样”。

“八五”的传播媒介则有“两刊一报”之说,它们当时是传播前卫美术前沿思想最权威的工具,其影响之大,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

由此观之,“八五新潮美术”尽管反叛传统,强调艺术形式探索和材料试验,但是在它的基本组织结构、行为方式上,却留下了深深的左翼革命运动的痕迹。

就拿“池社”的艺术家深更半夜在马路上贴纸人来说吧,它与其说是“西方化”的现代艺术,不如说是这批生于五十年代,深受红色电影和小说影响的人,在满足对于革命和造反的想象。夜深人静,不时有工纠队出来巡夜,把一批白色的纸人张贴到大街上,这和过去的地下革命者巧妙地张贴传单、秘密从事宣传活动何其相似!这种大胆、冒险的戏剧化行为,本身就浸润着红色革命的色彩。

这显然不是“八五新潮美术”就是模仿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之类的说法所能够解释的。


关键字: 内容标签:群体,左翼,美术,八五新潮美术 大家专栏群体 左翼 美术 八五新潮美术 大家专栏
下一篇:孙振华:观看的权力_大家专栏--玉树-社会-拍摄||上一篇:孙振华:草原石人_雕塑--中国-新疆-汉族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