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当代艺术@博物馆系列展_②_|_展览是否一定要“看得懂”?_宋振熙-当代艺术@博物馆系列展-永远有多远-许潇笑--当代艺术-观众-不懂

编辑:邹萍 来源:雅昌发布
 
按:2018年9月,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推出了“女神的装备——当代艺术@博物馆”系列艺术项目。展览以“

按:2018年9月,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推出了“女神的装备——当代艺术@博物馆”系列艺术项目。展览以“女神”与“装备”并置的形式呈现,别出新意地将历史文物与当代艺术置于同一空间展出。2020年9月,此系列第二个展览项目“永远有多远”将亮相。此展正式露面前,艺术头条特邀两位策展人: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陈列部主任许潇笑、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城市研发中心策展部主任/苏州霓美术馆馆长宋振熙,分别就跨界展、展览本身及策展如何成为生产力等话题进行深度探讨,试图呈现展览外更广阔的世界。

展览是否一定要“看得懂”?

VtYHAkim9HwCo8jrZ2mQOZiYaZXmliMd209S0Sep.jpg

vCG3JdNp6aq2WGbi4ar0xhoUdZWRGUMohIyVxOdn.jpg

“女神的装备——当代艺术@博物馆”展览现场

文/许潇笑

“展览要看得懂”成为新博物馆学理论在中国博物馆语境下实践的一个重要“标志”,主要是在知识科普的这个层面上,一方面是针对传统博物馆在展览中对公众以及展览传播性的忽视与不专业,学术词汇的堆砌、简单却毫无叙事关联与意义的藏品摆放,制造出一种“高高在上”的心理距离而受到普通大众的排斥与抗拒,另一方面作为公共文化体制中的重要机构,文化普及被认为是博物馆一项最为基础和重要的社会职能,被比喻为学校之外的“第二课堂”,观众能不能懂自然也成为这个特殊课堂自我设定的一个核心目标。

然而,展览作为一种文化媒介,在博物馆的语境中,就只能等同甚至隶属于“教育”之下吗?“不懂”就真的毫无价值或者说比“懂”要更少一些价值吗?在这个各种机构(不仅仅是艺术场馆还有商业机构)都纷纷争相做展的“展览时代”,在各种社会资源和资本关系介入的“展览文化”中,为什么一定要做一道“懂还是不懂”的选择题——只有先看到这个问题本身面临的局限,再来讨论各自的选择才是有效也更有意义的,因为这其实是一个关于策展的价值观的问题,为什么在这里、这个展览中,选择这样的方式,做这样的展览,如此这般地处理展示/观看、物品/观众之间的关系,而“懂不懂”只是各种关系中的一种模式而已,只是在不同的展览中思考怎样去选择更加契合那个具体情境的关系。

h0KB27dW0TyAlKP1kVpyHh7Wur5kO7dmfP4xKYOU.jpg

许潇笑

这个问题对于“博物馆@当代艺术”跨界这个展览项目来讲,就一直会被反复提及与讨论,无论是来自外部的影响还是策展过程中内部认知分歧引起的。除了一直在被与其他博物馆展览的比较中需要做出回应外,再有就是博物馆根本上以物质(性)为核心的研究范式,其根本目的就是给出关于过去的答案,展览作为这一行为的“外化”,首先要自己有答案,然后在展览中能够清楚地解释和清晰地传达。然而,当代艺术本就是极其自发的、观念重于物质,特别是问题意识的绝对主导性,只有提问,没有答案——“艺术归结于体验”,需要观众叠加个体自身的经验去主观构建与展示对象的关系。如果说博物馆里观众的“不懂”是因为专业化造成的,那么,当代艺术里观众的“不懂”更多是因为这种极度的自我性与观念性造成的。那么,在博物馆与当代艺术的跨界里,相较于“懂不懂”,我个人更加倾向于做出其他两个“是否”来判断我们的展览:一个是“是否”有因为专业身份而额外生成的表述层面上的“理解隔阂”,也就是展览文字不能充斥各种专业术语、概念造词而显得艰涩又矫饰;另一个是“是否”给观众提供了充分且足够的进入特定展览语境的“切入点”,尤其是作为一种新的展览方式,需要给到一些可以让人觉得熟悉的、轻松地进入话题的“接入口”。就像现在经常会提到的“沉浸式”“情境感”,至少大部分都尝试着从视觉冲击上、交互体验上为观众提供可以刺激感受、激发主体性的途径。

lbtjsrkSCNS0VzPrT6UUW8GTzpMXI22aNEvsm6lS.png

LSMS3PGfgbFgf1RNTWYCENrRKafUomDFE3apyZEy.png

“海市蜃楼:17至20世纪中国外销装饰艺术展”现场 

此展荣获第十七届(2019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优胜奖

dSzKDpe6ewCoBB516xhYsv1HecJUF8dvxoMXljNx.png

“挽袖作新词·明清闺阁文化展”现场

文/宋振熙

我曾经在很多文章里谈及到现在当代艺术展览展示中关于“沉浸”概念现象的问题。“沉浸”是一个多层面的形式概念。如今大多数当代艺术展示中我们看到的是感官上的“沉浸”,借助于各种技术手段所带到的体验式奇观让观众能够形成瞬间性感观“高潮”。这套表达系统所产生的基础是在于消费社会基调下的文化消费需求。从另外一个层面看,博物馆文化展示的传统也会有“沉浸式”的表达,那就是形成教科书式的课堂情境体验,让观者“沉浸”在被给予的环境之中。作为知识生产型的当代艺术展览则是大部分依托美术馆白盒子空间展开,在剔除“沉浸”概念,调动观众主动性的同时,建立起的是对公众知识背景的绝对高要求。所以,文物在与当代艺术作品对于关系中,如何建立起新的“沉浸”关系,关系到观众是否“看得懂”展览。博物馆较之于当代美术馆其面对的公众基础更加广泛,“门槛”更加普世,所以两者的结合会遇到的问题就在于是否需要动用“沉浸”的方式来化解两者对于观者的边界。

alA91OCCBndWZpvJOw1FwzQa1S11pq0rKgzYH30z.jpg

宋振熙

本次跨界展览其目的还是在于希望当代艺术作品借助与博物馆特殊的展示情境,利用当代艺术策展特别的虚构文本的手法建立起虚构的剧本式“沉浸”让观众摆脱传统的感观经验方式去理解一个“有所得”的展览。本次展览对“沉浸”的要求设置在对一场诗歌剧场的情境之中。文物带着已发送的历史事实,而当代艺术则是带着未来会发生的可能。实线与虚线的交错之中,观众的沉浸感受在于其本有对历史和未来的认知当中。在这样的策展设置中,“看得懂”已然不是最为重要的事情,因为它并不是及时发生的一个结果,更重要的是它带来的是一种想去“看得懂”的欲望及状态。这种状态是当下人们所缺失的感受力。我们并不是排斥所谓沉浸式展览的现象,而希望它应该被理解为更为宽广的层面,让沉浸真正积极的带来可以激发观众思考的意义。

G3KDNjCc87WiqQSpOBqxvpDB1D2KHdP4PZ0YkDdm.jpg

“女神的装备——当代艺术@博物馆”VR展厅

当代艺术@博物馆系列展 ① | 第二次,还重要吗?


关键字: 内容标签:当代艺术,观众,不懂,女神的装备 宋振熙 当代艺术@博物馆系列展 永远有多远 许潇笑当代艺术 观众 不懂 女神的装备 宋振熙 当代艺术@博物馆系列展 永远有多远 许潇笑
下一篇:陈履生:为什么收藏竹器,为什么创立竹器博物馆_-手艺-竹园-工艺||上一篇:胡人:2020“云展览”_真能重现钟表业的复苏奇迹吗?_-腕表-天文-显示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