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李昌菊:民族化再讨论_黄山会议--美术-中国-口号

编辑:杨晓萌 来源:雅昌网
 
编者按:2017年11月,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李昌菊的最新著作《中国油画本土化百年(1900

编者按:2017年11月,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李昌菊的最新著作《中国油画本土化百年(1900—2000)》在人民出版社出版。20世纪初,油画作为改良中国画的重要画种引进中国,参与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经过几代油画家的努力,油画已成为本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油画本土化百年(1900—2000)》中,李昌菊大致依循20世纪前期(1900—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1949—1978年)和新时期以来到世纪末(1978—2000年)三大部分,探讨中国不同时段的油画本土化现象。本篇文章为第三篇《开放、多样的格局》(1978—2000)的第一章节《走向开放》的第四节内容,详细介绍了文革之后,再次讨论“油画民族化”的意义和目的。

第四节   民族化再讨论

在各种艺术创作观念争锋之时,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也颇引人注目,即多年来一直持续的民族化和民族风格探索。作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追求,20世纪早期如王悦之、潘玉良、张弦、陈澄波、关紫兰、常书鸿等人,对“油画民族化”已做过不同程度的尝试。新中国建立后,民族化更是曾作为一种创作方向加以提倡。可以说,大半个世纪以来,民族化既是一些油画家的自觉追求,也曾是一种国家意识形态从上至下的贯彻(虽然后者导致了一些简单化、概念化处理)。不过,民族化提法本身并无不妥,新时期到来后,油画民族化便再一次被讨论。

1979年,艾中信在《美术研究》第4期发表《再谈油画民族化问题》,阐述了他对“油画民族化”的看法:建国三十年来,我国的油画,已经出现了不少新颖的面貌,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的时代精神,也可看出画家的个人风采,已经出现了民族化的端倪。我国的油画是有成绩的,不要妄自菲薄,在这个基础上主动积极的加强艺术实践,油画民族化的前景是光辉灿烂的。显然,作为老一辈油画家,艾中信对油画民族化是肯定的。不过,虽然迎来了新的开端,但由于长时间停滞不前,油画表现基础已经很贫弱,加上之前“油画民族化”的口号是国家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艺术家的个性发挥,所以,一经提出,不免招来抵制之声。

为了推动油画的发展,北京、上海的油画界,分别举行了油画研讨会。其中,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分会和北京油画研究会发起,召开的北京市油画学术讨论会,到会的有北京的中青年油画家三十余人和一些美术理论工作者。在三天的讨论中,大家本着学术研究百家争鸣的精神和对油画创作的现状和发展、民族化问题以及美术创作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艺术个性和自我表现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在研讨会上,有关油画民族化的观点中,以詹建俊和陈丹青为代表,他们极为鲜明的表示出油画民族化的口号不提为好。不过,作为油画界的有影响人物,他们是否真的在反对“民族化”?詹建俊说:“油画民族化,从方向和总目标上来说,是必然的。……长远来看,民族化是艺术发展的必然,……”。他认为中国的油画也正在民族化,画家们自觉不自觉的已经在这样做,我们的油画已经是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油画,拿到世界上去也可以这样说”。[1]显然,詹建俊是认可“油画民族化”的,陈丹青也并非反对油画的民族化发展,他说,油画应该说是已经在中国生了根的,我们已经有了自已的油画。[2]他们之所以反对“油画民族化”,是因为担心它成为一个口号,局限画家的创作思考和的手法,从而影响艺术家对油画艺术的学习。詹建俊强调:“学习一种外来艺术,重要的应该首先是学过来,”“就我们亲身体会,这个口号在某些人的手中,往往变成了一根棍子,一提油画就说不行,没民族特点,没民族化,或者指责为太洋气、太像外国某流派,这个口号成了排斥外来艺术,影响油画国际交流的障碍。”陈丹青则指出,针对中青年画家来说,民族化的口号就起了束缚学习和创作的作用,我在画画时如果老想着民族化,只会妨碍我画画。我们有一个坏习惯,一提口号,就产生一种排它性,不符合这一口号的就要遭到排斥、打击,一提民族化,就意味着不民族化的东西不好,不能要。……不要随便地肯定或否定某些东西,最好的办法是不提口号,绘画基本上是艺术家个人的事,要允许艺术家按自己的理解去探索……。”[3]

从严格意义上说,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9年改革开放初这30年间,美术界对西方油画的学习与研究,有一定基础,但比较单一。改革开放之后,画家们渴望冲破一切艺术观念的束缚,放开怀抱不受限制的学习与创新,民族化的提出显得不合时宜,虽然他们都认同油画一定会民族化,但面对眼花缭乱的西方现代艺术,大家更需要研究油画本体语言,以及多样化尝试,而非预设一个既定奋斗目标。

1981年4月,美协上海分会组织绘画组、理论组的部分成员讨论了油画民族化问题,之前有半年的酝酿,参与者三十余人各抒已见,最后达成了一些共识,第一:清楚了究竟什么是油画民族化,认为民族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感情、气质的体现。它是用本民族习惯的艺术手法反映民族生活,扎根于民众之中为本民族所喜闻乐见,而在形象上,形式上又符合本民族的特点。第二,可以促成油画的民族化。与会者认为,只能作为思想上的提倡和统一,艺术上都不能统一和一刀切,应该因不同作者而有不同的面貌,应深入学习西画后,再探索民族化的表现。因当前油画现状是底子薄、眼界窄,所以首要应鼓励多种形式风格的探索的创新,关于口号的提出有无必要,人们也分为两派:持肯定意见者认为,是一种使命,有所提倡比自生自灭好,持否定意见者认为,会产生唯一和绝对的感觉,不应过份、过早的提口号,而应自然的去化。

除了会议之外,民族化的讨论在1981年至1984年间的美术期刊上断断续续的展开着,[4]传达出不同艺术家对这一命题的思考,其观点的差异也分为否定与肯定两派,否定者认为它们是“文艺上的政治法则”[5]或限制了对外来艺术的认真学习,[6]肯定者认为“民族化”问题,并不象某些人理解的那样狭窄,它是在发展中逐渐形成的。[7]也有画家认为民族化是“多种多样的‘民族化’。[8]还有画家认为“民族化”是画家忠实于自己亲切感受的自然结果。[9]肖峰认为,只要画家们“努力实践和创造,具有时代精神和我们民族特色的油画艺术一定会出现”。[10]画家闻立鹏在对自己油画艺术的思考中谈到,先要学习油画艺术,“又要回过头来,自觉地去重新学习研究祖国文化传统而与西方油画传统融会贯通,最终创造出当代中国的新油画艺术”。[11]

WBQEdP6uKRdH7VBAH2IeB7hlmOHgFFPdGma3ILAZ.png

​图3–1–4 黄山会议

到了1985年,在重要的油画艺术研讨会“黄山会议”上(图3-1-4),油画的相关问题又一次得到广泛讨论。如前文所述,这是一次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和中国美协安徽分会主办,中央美术学院、北京画院和《美术史论》编辑部共同参与筹备的会议。会议以创新问题为中心议题,油画民族化问题也再次被提出来。在呼吁艺术创新、艺术个性的同时,不少理论家、画家都意识到其终极目标是为了油画特色。会议上,闻立鹏在《时代的挑战与油画的思考》的结语处指出,中国人学习油画,当然是为了创造中国的油画艺术以丰富世界艺术宝库。油画家周正也强调“中国的油画应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是无疑的。问题是如何恰当地把中国艺术的特质,溶入到油画中去。”[12]油画家雷正民对油画民族化的态度是,“对于油画民族化这个口号,我抱赞成的态度,因为成熟的艺术总是具有时代的格调、地域的特色、个人的风貌的。”[13]

不过,会议上也有一些画家对此提出了异议,画家张华清指出,“油画民族化”无非是要求油画家们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油画艺术作品来,但在实践中也有人利用这一口号,限制油画家们的大胆创作,使这一口号成了一种模式,……。因此产生了一些消极的作品。[14]有意思的是,一直着力探索民族特色的油画家妥木斯也说,“民族化”或“现代化”,都不必作为奋斗目标的口号来提。[15]持反对意见的一方认为需要先熟悉与掌握油画表现方法,不要因为强调民族化而影响对西方油画的学习与借鉴,从而束缚了油画的表现。

可以说,两方观点与之前的角度没有多大变化,仍强调要避免强制,避免规范,避免模式,不应使之成为口号,无论哪方,也都是立足于发展中国油画来看待“油画民族化”这一命题,并探讨它将会对艺术观念与艺术实践产生的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他们无一不是希望中国油画可以得到良性的、正常的发展,自然形成有中国精神与气质的油画。

[1] 《北京市举行油画美术讨论会》,《美术》1981年第3期。

[2] 《北京市举行油画美术讨论会》,《美术》1981年第3期。

[3] 《北京市举行油画美术讨论会》,《美术》1981年第3期。

[4] 文章见:孙津《民族性 民族形式 民族化》,(《美术》1981年第9期),陈丹青《杂感》,(《美术》1982年第1期),冯法祀《喜看油画结新蕾》,(《美术研究》1981年第1期),张颂南《发展中国油画之我见》,(《美术研究》1981年第1期),吴冠中《油画之美》,(《世界美术》1981年第1期),肖峰《对于油画民族化的几点拙见》,(《新美术》1982年第3期),闻立鹏《人过中年所想到的》,(《美术研究》1984年第4期)。

[5] 孙津:《民族性 民族形式 民族化》,《美术》1981年第9期,第52页。

[6] 陈丹青:《杂感》,《美术》1982年第1期,第14页。

[7] 冯法祀:《喜看油画结新蕾》,《美术研究》1981年第1期,第40页。

[8] 张颂南:《发展中国油画之我见》,《美术研究》1981年第1期,第37页。

[9] 吴冠中:《油画之美》,《世界美术》1981年第1期,第46页。

[10] 肖峰:《对于油画民族化的几点拙见》,《新美术》1982年第3期,第27页。

[11] 闻立鹏:《人过中年所想到的》,《美术研究》1984年第4期,第3页。

[12] 周正:《油画创新的思考》,转引自《油画艺术的春天》,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1月版,第80页。

[13] 雷正民:《油画艺术创新琐谈》,转引自《油画艺术的春天》,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1月版,第93页。

[14] 张华清:《略谈我国油画艺术的发展》,转引自《油画艺术的春天》,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1月版,第84页。

[15] 妥木斯:《对我国油画艺术发展的看法》,转引自《油画艺术的春天》,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1月版,第101页。

  更多内容尽在[李昌菊专栏]

  李昌菊简介

  湖北荆州人。1994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2000年获该院美术学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大学文理学院美术史系访问学者。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近年在《美术》《美术观察》《中国文艺评论》等专业刊物上独立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民族化再探索——1949至1966年中国油画的重要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中国油画本土化百年(1900—2000)(人民出版社,2017年)。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艺术学青年项目1项,2篇文章分别入选第十一届(2009)、第十二届全国美展(2014)“当代美术创作论坛”。曾获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优秀博士论文奖(2008年),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二等奖(2014年),2016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评论作品,“历史与现状”首届青年艺术成果优秀论文奖(2017年)。


关键字: 内容标签:美术,中国,口号,油画民族化 黄山会议美术 中国 口号 油画民族化 黄山会议
下一篇:陈履生:艺术史中的保彬_保彬--成就-过程中-个案||上一篇:克里斯汀·清水论白明艺术:阐古其妙,创今之韵_白明--比利时-展览-中国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