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渐老,路已远,往事如烟。然而也有不少经历虽经记忆筛选仍永不磨灭。杭州艺专高中部时的学习生活迄今形象鲜明,事事清晰,犹在眼前。
我先学习于浙江大学代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读了一年,正值全省同届学生集中到南星桥军训三月,各校学生混合编队,我和杭州艺专的朱德群被编在同一班里,朝暮相处,不仅成了好友,也影响了我的整个人生。若不相遇朱德群,也就没有画家吴冠中。他带我参观了艺专,我立即入迷,疯了,抛弃珍贵的浙大高工学籍,考入艺专(高中部)一年级,从头学起。德群比我高一班,成了我的小先生,步步跟他学。他将上课时吴大羽老师的每次指导都转达给我。我当时的老师是李超士,李老师很冷静。我们崇拜激情的吴大羽老师,有的同学走路都学他的姿态。上午全部是素描,一开始画石膏模型和希腊、罗马的石膏像,老师要求极严,用垂线检验形象的准确性;西湖边一家美术用品商店专门卖这种悬有尖尖圆铜锥的垂线,我们人手一个。素描用的木炭纸和木炭条都是法国的,较贵,不过长期作业每周只用一张。宿舍门前,每天早晚有一个小贩卖吃食,晚上卖火腿粽子和茶叶蛋,早上卖烧饼油条。我们每早要买一个馒头,吃掉一半,另一半用以当橡皮擦木炭画。下午课程不多,同学们多半出校门画风景,白堤、苏堤一带处处可见有人在写生。那时很少有业余画家,只要是写生的,定是艺专学生。我几乎天天跟德群一起画水彩风景,画遍了西湖的角角落落。无论春夏秋冬,浓装淡抹总觉新颖。晚间,有的同学自己换个明亮的灯炮,画中国画。因中国画课程较少,我们绘画系、科都是以西画的写生课程为重点,虽然潘天寿老师是大家崇敬的,但仍有些同学不重视国画。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与吴冠中(右)
预科的基本功是过硬的,三年下来,人人敢挂“肖像保险公司”的牌子,掌握物象的客观形体确乎满有把握了。再加三年本科,造诣日深,都该进入艺术殿堂了吧。然而回顾母校成立65年来,虽然培育了大量幼苗,但成材、开花结果的毕竟是少数,极少数。社会的、历史的原因摧折了作者的成长,大部分同学迫于环境,抛弃了艺术,唯求温饱,令人慨叹。但也有必须自身反省的方面,这牵涉到教育方针问题。从一个高标准的高中转入艺专,我突出感到一点是艺专同学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不少是考不上普通高中才来学艺的,当时社会上轻视美术、音乐和体育课,认为可有可无,学艺似乎也就可降低文化要求了。
致吴冠中朱德群书,28×21.5
数十年后我自己当艺术学院的教师了,招来的新生大多是从附中毕业的,技术基础不错。但有少数直接从普通高中毕业后考入的,进步飞快,往往超过了先已经过三年附中训练的同学们。我想除个人素质外,文化修养是艺术进展的重要因素,尤其到高级阶段,几乎是起决定性因素,是“路遥知马力”的力之体现。因此,我曾有取消附中的观点,认为审美修养决定作者成就的高低,美术之术不同于音乐、舞蹈之技,后者须从小锻炼;因肌体活力在技巧中起主要作用,而老画家,如雷诺尔晚年手颤抖了,黄宾虹患白内障视力模糊了,仍能创造出极高品味的作品;故美术家首先应具有高修养,其基础之“术”学得略早略晚不是关键问题。然而近几年画家满天飞,处处冒出天才来,丑态令人作呕,鲁迅所深恶痛绝的“空头美术家”像蝗虫一样在繁殖,我又深感科班基本功训练的重要了。在基本功前,鱼目混不了珠。我们必须重视基本功,发扬科班传统,但文化修养同等重要,尤其在附中阶段。附中不制造小专家,只精心育苗;苗圃,须充足的阳光雨露。无奈自己已成枯树,回顾故园,喜看新苗茁壮!
原载施绍辰、郑朝主编《艺术苗圃》
相关
【国美附中90周年校友回忆录】罗工柳:苗苗话苗苗
【国美附中90周年校友回忆录】王朝闻:我学雕塑
【国美附中90周年校友回忆录】刘开渠:肖传玖和他的雕塑艺术
【国美附中90周年校友回忆录】王赞:基础是附中的重中之重【国美附中90周年校友回忆录】董小明:如果历史再给我一次机会,我还是选择附中
关键字: 内容标签:国美,基本功,校友,吴冠中 国美附中90周年 忆母校科班国美 基本功 校友 吴冠中 国美附中90周年 忆母校科班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