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王朝闻:我学雕塑_我学雕塑-王朝闻--附中-回忆录-习作

编辑:邹萍 来源:雅昌网 
 
从1932年到1937年,我在雕塑系学习的经历,有不少已经写进某几篇文章里,不过没有集中起来谈它而

Ybg9mUUhByFSqmEah5kioECDUdcq3M399CuzdjXu.jpg

从 1932年到1937年,我在雕塑系学习的经历,有不少已经写进某几篇文章里,不过没有集中起来谈它而已。要作既富概括性又写得简练的叙述也很难,主要是因为我对当时学校的社会背景没有作过调查研究。

现在回顾那段生活,觉得当时在全国的美术学校里,也许只有杭州国立艺专(前身是国立艺术院)才有雕塑系。学生人数比中国画、西画、图案、音乐等科系都少。当时学雕塑却没有干雕塑这一专业的把握,毕业之后,即使到中小学去教美术的机会也难得。我当时不学绘画而学雕塑的原因之一,是没有买油画颜料的钱。我入学前期因穷而休学过,后期靠在高士坊小学当教员“第三把手”,得点工资填肚子。1937年秋冬,日本侵略军侵占了上海,学校向江西转移。我留在诸暨和龙泉做抗日工作。听说,有一位浙江籍的雕塑系同学改行学开汽车而不再学雕塑了。1936年,刘开渠先生在杭州举办过全系师生作品展,他早就关心中国雕塑的前途。因雕塑系人少,学素描是和图案系同学在一个教室里上课(教素描的是李超士老师)。教西洋美术史的先生是林文铮。那时全校的基本倾向是以西洋艺术为重。王子云先生教雕塑构图课,他出的构图课题目有《敬老》之类。不记得高年级毕业考试的构图(泥塑创作)是哪位先生教的,从题目《普罗米修斯》看来,当时的教学比较重西方学院派而不重视中国的雕塑传统。

在我的印象里,学校图书馆的画册和刊物,多为日、法等国出版,也有进步性质的外国画册。我当时反复阅读过的《罗丹美术论》,是同学曾新泉的叔父曾觉之的译本。校长林风眠的领导作风是比较民主的,训导处主任是国民党直接派来的浙江人,压制学生的方式也较为隐蔽。学生在课外学习的选择,仍有较大的自由,我就读了不少鲁迅的著作和译文。

课外学习的条件真不错。杭州市在1932年(或1934年)展出明代官员肖像画,写形与传神的高度结合,令我惊讶与佩服。我对中国传统文艺发生强烈兴趣,不是艺专自身教给我的。上述杭州这样的文化环境,与比较尊重西方艺术的国立杭州艺专的风气不大一样。这话当然不包括国画系。当时的潘天寿、李苦禅教授都有显著的社会影响。

1932年,雕塑系基本练习课的教师是白俄的卡麦斯基先生,教法以手捏泥巴为特点。1934年我复学时,这位先生已经离校,代替他的是留法新近归国的刘开渠先生。我多次写到过,开渠先生对雕塑造型的基本要求很严。我对雕塑工作以外的方面也持认真的态度,是受他影响的表现。也许他认为我很用功,常常在同学们下课之后,还要继续向我谈论有关雕塑写生的理论。重要论点是要掌握对象特征的新鲜感,用我们后来的话来说,他是反对因袭陈套、受成见束缚,也就是反对教条主义的。我在过去的文章里说过,即使我下午要到高士坊小学去教图画,也得听完他的教导。每天晚上,我要补记他对我所讲的方法。可惜,这本笔记在学校内迁时随行李遗失于江西贵溪了。

那几年,刘先生有几次要教务处派摄影师为我未完成的习作拍照,这对我是一种有效的鼓励。他对课业的严格要求,也表现在对我速写的指导上。速写中有一幅是一个男子在口中衔了一根草,他狠批了我玩弄小趣味。我没有向他声明,我的速写也关心了不必关心的东西。

在雕塑习作的教室里,高年级和低年级共用一个模特儿。按期改换模特儿时,摆姿势的是老班同学,他们摆出的姿势,分明有西方雕塑的影响。当开渠先生到教室里来时,他没有下令重换姿势。但很明显,他已敏锐发现老班同学把习作勉强当成创作来匆匆完成,对模特儿的特点缺乏深入认识,习作缺乏新鲜感。他对高班女同学吴玉仙的作风持肯定态度,当时吴的习作虽未完成,但分明可以看出是尊重模特儿的个性,而不是以希腊雕塑为标准的。

我入学前期和雕塑系同学之间没有什么交往,后期与卢鸿基最接近。因为他不胡闹(爱胡闹的同学背地称他为“卢小姐”),很用功,模特儿休息时他就温习法文。鲁迅先生逝世时,他敢在教室里创作大的鲁迅浮雕像。1936年,胡一川赴延安时路过杭州,是他约我三人一起在白堤见面夜谈的。1937年,四川人梁洽民在毕业之前,曾约我和一些绘画系同学在杭州农村画宣传抗日的壁画。我与张祖武同住一个宿舍,对他起床前补破袜子的节约行为等印象深刻。另外还与现在在上海的姚继勋、淮阴籍的丁祖荣,在业务学习方面能常交换意见。但当时,我像对刘开渠先生一样,对大家没有敢于暴露自己的政治倾向。这几位同学,不像那位班长那样引起我的担心,因为雕塑系有复兴社的角色。我曾向姚继勋两次借阅过苏联小说《铁流》译本,这在当时是有危险的。

训育主任、军事教官和图书馆长,都是反动统治者的爪牙。同学里,有不少是CC分子或复兴社成员。即使是四川同学,也有参加复兴社的。艺专的政治环境恶劣,雕塑系同学萧传玖的政治活动被发现而几乎被捕。绘画系同学胡一川(以撰)、力群(郝丽春)以及夏朋因读《苏联大学生日记》而被捕。女同学张晓菲也因被捕而失学。1936年时,有安徽籍女同学包有荪向我宣传进步思想,这说明在恶劣气氛中仍有光明的力量在起作用。

雕塑系同学朱培钧,像上海的姚继勋一样,是如今健在而又可能提供有关雕塑系印象的同学。现在要收集有关资料虽是好事,可惜时间比较久了,健在者很难找到。姚继勋和张祖武都擅长于摄影,如果他们还保留当时的照片就更好了。在我看来,其他系的同学中,也可能会提供有关雕塑系的情况,例如程丽娜,她虽是绘画系的同学,但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已和开渠先生结婚,可能会知道一些雕塑系的情况。

我离校后的两三年里,忙于抗日的宣传,直到1940年到延安之后,特别是1947年前后,因社会需要作些进步的雕塑作品时,才抓紧对雕塑业务的补课。不论是在延安还是在华北,我都经常借阅江丰常带在身边的《罗丹美术论》。到了20世纪40年代,我因为创作毛泽东像的需要,就更热心地加强基本功的补课。可以认为,这样的条件与努力方向,是在杭州艺专学习期间所缺乏的。我曾有过做大型浮雕的设想,但事实上很长时间里由于把精力投入到写作和理论研究上,雕塑便与我逐渐疏远了。

1996年9月14日于北京

原载中国美术学院校友总会编《漫歌怀忆——中国美术学院八十华诞  回忆录》

相关

【国美附中90周年校友回忆录】吴冠中:忆母校科班

【国美附中90周年校友回忆录】罗工柳:苗苗话苗苗

【国美附中90周年校友回忆录】刘开渠:肖传玖和他的雕塑艺术

【国美附中90周年校友回忆录】王赞:基础是附中的重中之重【国美附中90周年校友回忆录】董小明:如果历史再给我一次机会,我还是选择附中


关键字: 内容标签:附中,回忆录,习作,国美附中90周年 我学雕塑 王朝闻附中 回忆录 习作 国美附中90周年 我学雕塑 王朝闻
下一篇:罗工柳:苗苗话苗苗_国美附中90周年-苗苗话苗苗--那是-回忆录-国美||上一篇:刘开渠:肖传玖和他的雕塑艺术_国美附中90周年-肖传玖-雕塑--同志-回忆录-国美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