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秩芳华—中国美术学院附中90周年特展”现场
中国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创办于1929年,时称“国立杭州艺专高中部”,是中国现代美术的苗圃,也是中国最早创办的基础美术教学基地,开创了中国高等艺术院校设立附中之先河。
2019年10月28日上午,《国美之路大典:附中卷》《九秩芳华—中国美术学院附中90周年校庆》丛书发布,“九秩芳华—中国美术学院附中90周年特展”于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接下来,还有全国美术学院附中速写联展(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南苑展厅),全国中等美术教育校长论坛(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南苑会议室),“九秩附中”系列学术讲座(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附中,10月至11月)等活动陆续进行。
本次校庆特展以“九秩芳华”为主题,通过先河、铸基、名师、成长、坚守、根植等关键词,梳理附中的学术脉络和精神光谱,共展出(作品、照片、视频)700余件,展厅分别以“先河-铸基”“名师-成长”“孤山-象山”三组陈列,彰显学校在不同历史时期人才培养、艺术创作、社会美育等方面的重要贡献。
从孤山到南山,从滨江到象山,中国美术学院附中始终根植学院、与时代同行,为中国美术学院乃至中国艺术领域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人才基础。为学院和社会输送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三、四十年代毕业生肖传玖、董希文、王朝闻、卢鸿基、胡一川、夏朋、力群、朱德群、赵无极、彦涵、罗工柳、吴冠中、艾青等艺术大师蜚声海内、享誉国际;五、六十年代的毕业生,有的成长为中国艺坛的艺术名家或德艺双馨的艺术工作者,有的成为各大重点艺术院校的领航人,还有的成为各个领域的标杆与翘楚,精彩纷呈,不胜枚举;八、九十年代以来的毕业生,已成为中国艺术界的中坚力量,频频在全国美展与各种大型学术展览中展现出引人瞩目的光彩。今天,更年轻一代附中毕业生已经崭露头角,成为中国艺术和文化领域的新生力量。他们和前辈校友一起,活跃在艺术教育、艺术创作、影视戏剧、新闻媒体、艺术研究等各个领域。
回望过去的九十年,我们应高度自觉,究竟从何处入手,更好地引导、培养“未来的艺术家或大艺术家”?
附中的独特之处,不仅正在于专业技艺的传授,更在于师生之间生活情味与艺术真知的相互保存——在附中人的心目中,始终有一些师长 ,他们是附中的精神旗帜,有的是任课教师 ,有的是知名校友 ,有的曾担任校长或院领导,代表着附中人的形象,引导着学子们的心灵走向艺术的炽暖与光明。
部分展品
陈彬 勇士 59x42
胡以撰(一川)木刻作品《到前线去》20╳27厘米 1932年
木铃木刻社封面
弋利强
张巨雷-佛头
南昌起义
罗工柳-地道战
董希文《开国大典》油画 1953年
艾青书法
大风浪里炼红心高而颐 宗文龙 董小明 梁平波 1975年
胡振宇的 1959年 《祖国万岁》
邵景濂 63.5 cm x 48 cm 1928年
施绍辰 花开三春回山来
书法79,致吴冠中朱德群书,28×21.5
前 言 | 附中人
许 江
去年,中国美术学院建校九十年。今年,美院附中迎来九十年校庆。
金风玉露,银汉暗度。一所大学的诞生,带入一所中学,擘画出艺术学习的特色路径,其中各有艰难、备受磨炼。如是成长的道跡,既是中国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肇始,又是现当代中国艺术教育历史的生动写照。
1936年毕业班摄于杭州
孤山罗苑1929年
林风眠和艺院创立的一代先师们,他们是蔡元培先生倡导的“以美育代宗教”的追随者,也是艺术救国理想的实践者。他们以创造“新时代的艺术”为己任,成立全国性的“艺术运动社”,“以团结全国艺术界的新力量,致力于艺术运动,促成东方之新兴艺术为宗旨。”向着内容封建、落后、形式因袭、陈旧的旧艺术发生怒吼,他们要求中国艺坛进行彻底的改革,大胆地创造,在中华大地开出一片新的艺术花果。
正当其时,蔡元培先生离职,艺术教育备受轻视,艺院改制三年。林风眠先生等认为艺术教育年限太短,且普高毕业生一般艺术修养较差,于是创设为专门培养后备生的艺术高中部,学制三年。毕业后升入专科学习。此即美院附中的肇始,虽是迫于低谷,却为中国艺术教育的长路,开启了附中人才培养的先河。
蔡元培
中国美术教育的诸多第一自此始。作为最早的附中,大学的许多教授均在此兼课。附中根植大学之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小鱼摹着大鱼的诸般本事,大学的品质与意趣深深濡染着少年。无论是1929年“一八艺社”与1933年“木铃木刻研究社”的崛起中附中的中坚力量,还是上世纪50、60年代附中素描、速写的基础训练热潮;无论是上世纪80年代先锋艺术运动在附中楼中的同楼共振现象,还是新世纪以来基础美术教育即总体教学模式中的多元成长;附中的孩子成为学校的一面镜子,他们把大学的空气采集而来,化作“桃之夭夭”的春息,存持在稚嫩而火热的身躯里,经受青春的发酵,在未来勃然喷发而为灿然的创力。
林风眠
在所有附中人的叙述中,最为深切回想的是与老师们的父子情深。这是这一年龄的孩子们一生世的记忆,是他们从身体到精神的、如家如父的久远依恋。正是“附中”这一学院中深具人性光彩的教育形态,伴随着多少艺术青春的成长,使得她自己成为了一种出身,成为了一种身份,成为了一种称谓:附中人。
附中人自有一份气质。他们比一般的入学生更早知学校,更多识老师,更深懂画艺。大学的十八般武艺,附中同学早有琢磨,眼界与上手均不一般。美院数十年来,林风眠先生提倡的爱自然、善观察、勤练技的心性哺育借诸素描成为绘画之道的圭臬。与此同时,不仅苏派、法派,还有具表、设计素描等等,道技不一,意识纷呈,经由学术的细脉,附中的课堂竟也有诸多不同。如若跟班几位大学师长,偷读几本秘籍宝典,那谈吐中总有莲花跳沓、先锋叠出,无不令人相看刮目。便是后来读研、留校,也是附中人先登捷足,抢占龙门。纵观全国艺坛之上,附中人比比皆是,群星灿烂。
生命中早早输入的附中气质使他们成为学业坚定的明白人;使他们拥有体察自然、捕捉生机的识力和脚力;使他们把握个性发展的高点与定力;使他们渐成事业成长的领头雁。
附中人还含一种温情。吴冠中先生一生难忘附中头口奶。在他慨然书写的“母校万岁”中,相当一部分是寄给附中的。十年前,正是在赴附中八十年庆的路上,我接到吴先生捐献七十多幅画给母校的电话。是巧合?是命定?我的老师,也是吴冠中先生的同乡徐永祥先生,生前向我多次深情述说附中当年在反左之时,收留莫朴先生、王流秋先生以及他们之间的感情。今日忆起,噎心催泪。徐芒耀先生深情回忆的王流秋先生于孤寂中弹奏的《致爱丽丝》的贝多芬钢琴曲,今天还有人在弹吗?附中毕业辗转多年回校当领导的,施绍辰先生是第一人,他对附中的发展卓有贡献,他的小提琴声还在附中人的记忆中绕指萦心吗?
今天的附中,在艺考风潮的挟持之下,几经风雨,几番欣愁,但却依旧坚定地筑牢教学平台,培养优质生源,探索办学新路,铸炼教学模式。去年,美院出版《国美之路大典》,煌
三十九卷,成为中国大学学术出版的盛事。今年,附中九秩纪念,接续上洋洋四大卷。历代名师谆谆召唤,曾经的先河,持续勇立潮头。附中人于九洲汇聚,怀同样心愿而共祝福、无别离。九秩不易,艺圃之胜者于是为最!
情系附中 校友采访
2018年初,为记录、梳理校史提供有价值的档案,更好的完善校史,扩大学校影响力,传播附中办学理念。学校成立校庆访谈小组,前往杭州、上海、嘉兴各地对老教师、老校友进行寻访,用拍摄录影的方式,在一问一答中记录他们口中的学校故事。
自访谈工作启动至今,历时一年零300余天,访谈小组成员利用工作之余,前后拜访了46位老艺术家、老教师;听老校友畅谈校史、回忆师恩、分享观点、寄语母校。为保存附中的教学经验与成果,走访工作还在继续。
王赞:基础是附中的重中之重
适逢附中九十周年校庆之际,32年前我曾经是附中的一名老师,今天在附中九十年校庆之际为其不断地发展和进步倍感自豪。
1987年大学毕业,我被分配到附中从事教师工作,匆匆的32年让我始终铭记着我当年作为一个青年教师和同学们在一起工作学习的场景,我也非常感动和我们许多附中的老师们共同建构了那样一个时期的附中美术教育基础,为我们大学本科输送了大量的优质人才。附中的教学不仅仅是中国美术学院本科人才的培育的基地,更为重要的是为美院的基础教育向下延伸的一个社会美育研究平台。附中看似是一个中等专业美术学校,但是他的师资和教学研究都是和大学本科的教学完全一致的价值评判标准。今天我们应该很好地整理和梳理附中教学的成果,我们不仅仅对于这所学校的历史要有更深刻的认识,还要对整个中国美术界所起到的作用予以重视。
中国美术学院1928年建院,在建院之初的第二年,就已经将附中建设作为学校的一个大政方针来推行,足见当年林风眠先生等一代美院人对美术基础教学,对附中人才培养教学看得非常重要,应该说站在美术人才历史高远的发展眼光看附中作为大学的一个补充。
我借90年附中校庆的机会,向我们附中的同学们讲三点要求:“打好基础、完善人格、提高审美力”。第一、基础是附中的重中之重,现在给同学们谈很多的学术方向还为时过早,附中最本质的就是要把基础打好。第二、是要完善人格,附中的学习阶段要保持一个非常好的人格精神,这就年轻人应该持有的“独立之精神,批判之精神”。第三、提高我们的审美力,审美力是一个长期和不断努力的进程,美院附中学生为什么比社会上培训机构的学生更具有优势,正是因为你们所在的环境以及老师们教给你们的艺术思想,不断地让你们对于审美的价值判断获得完全不同的理解。唯有审美判断能力的不断提升,你才能真正在技术上根本性的发生变化。
董小明:如果历史再给我一次机会,我还是选择附中
附中当时的教学,很传统也很严格,就是从基础抓起。初进课堂,上海来的有些学生,在社会上学过素描也学过色彩,已经画得很熟练,很让我们羡慕。但是老师教学的第一步,就是把他们过去学的那一套打掉。因为好像画得熟练,但你的方法不一定正确,走不远。果然学习了正确的观察方法、表现方法,我们进步很快。还有老师们从基础教学中就让我们懂得艺术有品位和格调的高低和雅俗之分,时时告诫我们不要看差的画:“会把眼睛看坏”。 “起手要正,取法要高”我体会到这正是当年附中基础教学的精髓。每位老师都有很好的专业素养,授课严谨,他们讲的一些基本的道理至今还记在我们心中,让我们受益终身。
在附中学习,除了老师传授以外,最好的老师就是自己的同学。上课画素描画色彩,老师不时给以指导和要求,但我们不一定马上理解。而身边的同学的作业,常常最能启发你,大家一起画互相看,同学画面中每一点进步,都会让自己开窍,马上学到手变为自己的本事。置身于一群经过最严格的考试入学的优秀同学之中,互相影响、互相激励,老师也把鼓励同学之间的互动作为教学的方法。有这样良好的学习平台,也是附中教学的一种优势。
进入美院的校园,就等于浸淫在艺术资源的大海当中。我们在这儿获得的不仅是课堂上的东西,更有美院的人文环境和丰富资源。记得当时附中有睡午觉的规定,但我们经常逃出去,到大学部的教室,看他们画画,崇拜画得最好的大学生,甚至和他们成了朋友。附中和美院办在一起非常重要,和优秀的美术学院办在一起,这正是浙美附中所以优秀的重要原因。任何单独的中等美术学校是无法比拟的。
我们64班的附中生涯很短暂,但是几十年过后,正是这批几近“失学”的附中生,却在美术领域的不同的岗位上做出了出色的成绩,我们备感欣慰与自豪,其中不乏优秀的画家、理论家、出版家、教育家和各项文艺事业的领导者,班长潘公凯,以一个附中毕业生的身份担当了两大美院院长之重任,在美术教育、理论、创作、建筑艺术诸多领域成果累累,成为我们全班的骄傲;还有奚天鹰、励国仪、车进、刘文沪、盛二龙、梁铨、韩培生…… 许许多多在新时期浙江乃至全国美术发展的历程中付出努力,留下足迹的响亮的名字。我们没有辜负母校的培养之恩。这应该给总结附中教学经验时增添一条重要的内容,就是重视严格的课堂教育跟社会实践的关系。当然他们的成功,也验证了附中教育的成功:两年扎实的基础学习,够他们一生受用。更加重视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学习社会,实践社会,让我们的同学走出附中,既能上天,也能入地。是给我们今天附中教育的一点启示。
今年是校庆90年,老同学们早就期盼着回母校相聚,说起“浙美附中”,自我感觉不亚于“清华北大”或者“剑桥牛津”。学生出来了几十年,还能对自己学校有自豪感,就说明这个学校办得很成功。
“如果历史再给我一次机会,我还是选择附中。”
(文中图片由中国美术学院提供)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附中,九秩芳华,附中90周年特展,,基础,美院,学校,教学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中国美术学院附中 九秩芳华 附中90周年特展 基础 美院 学校 教学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