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乔晓光艺术创作手记一:在“85新潮”中反向而行_从村庄开始_乔晓光-米羊画室--新潮-画册-生活

编辑:杨晓萌 来源:雅昌网
 
编者按:乔晓光是一个脚踏在民间大地上的勤奋实践者,也是一个立足本土面向公共空间文化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

编者按:乔晓光是一个脚踏在民间大地上的勤奋实践者,也是一个立足本土面向公共空间文化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三十余年前,当85美术新潮席卷大陆之时,刚刚开放的中国,大部分青年人仰慕追随西方艺术思潮和流派。乔晓光却反向而行,他联合身边的青年画家,组织了美术创作群体“米羊画室”,提出了立足本土民间文化走向现代的艺术主张,成为当时独树一帜的北方著名青年艺术家群体。

mesEFRgBoyTYQa1xZYMQ3PZRIcjKLPt0j63UgRej.png

在画室创作《纸的对话》作品 曹量摄影 2014年

昆德拉曾经讲,冷战时代是抒情的时代,借喻冷战时期,昆德拉怀念和书写的是表象下的抗争精神,他在用书写来抗争遗忘。冷战时代结束,我们进入叙事时代,这是一个理性的时代,是一个渴望相互遵守秩序的时代,在理智的前提下彼此增进理解与协作。但新世纪以来的叙事时代越发混生复杂起来,战争依然不断,世界格局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贫困与灾难在移动漫延,经济的奇迹开始出现在中国和印度。世界似乎又开始激荡、分化和惨烈起来。

互联网的普及,使世界的距离缩短了,人们的身心开始靠的很近,一时间 彼此间嗅到了更复杂浓烈的文化体温与人之气息,世界在变。我们这一代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的人,见证、经历了冷战时代到叙事时代的变化,也经历着中国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我从来不曾想到亘古绵延的村庄会空巢,土地上的劳作会哀落。一个久远而来的农业时代在我们眼前开始衰退、流变、消解、风化成许多残存的物质记忆。

从时代到个人,我经历了文革前短暂朴素平静的童年生活,也经历了文革的动荡和政治化的人性禁锢时期。改革开放结束了禁锢与政治口号式的生活,我们这代人青春时赶上了可以读书、上大学的机遇。从工厂的车间考上大学,我开始画画读书,开始因热爱而成长。

J8Is1AVCqepuh31iFrA6dCoGASL5M9KQNQhOKybK.jpg

高中一年级时在自己绘制的宣传画前留影 吴立龙攝影 1973年

1982年大学毕业后,我分配到河北省一个偏僻的小城去工作,赶上了85美术新潮。但真正的新潮似乎是远方的雷鸣,我们在闭塞的小城里静心倾听着。85新潮是我的艺术起点,我开始意识到个体艺术家的情感价值和艺术语言的本能力量。闭塞的小城我们看不到西方,也看不到一本象样的现代艺术画册。每年预定各类期刊成为最奢侈的精神阅读。

闭塞的日常,使我敏感到了脚下的土地与身边的生活,我发现了民间,发现了乡村日常生活中的民间艺术。我开始选择本土的文化传统作为艺术发展的原生能量,开始了在民间土地上探索现代艺术的实践之路。这条路的精神食粮来自乡村的民间艺术,我称之为“人民的文脉”。

大学美术生活

1977年,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第二年我考入河北师范大学艺术系。彼时的七七级和七八级是特殊的两个群体,上山下乡经历了社会的历练,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赋予大家最朴素的学习“激情”。每个学生都饱含民族情怀地写生创作,那时的时间价值观是工作事业为上,追求享受是不光彩的。上大一时,有人拿着一块黑砖头似的三洋磁带机听邓丽君,刚从文革走出来的生活,听邓丽君似乎还有着政治风险的恐惧。

大一素描课画大卫,老师一走班长就开始播放邓丽君,没画一周石膏的形都画散了,班长又改听了贝多芬,大卫的棱角才逐渐硬朗了起来。那时的周末是在简陋的大饭堂里,播放着震耳的华尔兹舞曲,年轻的大学生们人头攒动,像庙会一样拥挤着跳着羞涩僵硬的交谊舞,这是大学里最时尚的生活。青春的身体脱离开政治的聚会,第一次在公共场合相遇地如此之近。

在经过两年的基础课程学习后,大学的第三个年头我选择了国画专业,第四年进入了人物工作室。唐勇力老师是当时带我们下乡写生的老师,他带领我们下乡考察采风,去了山东荣城海边的沙窝村。我看到了大海和渔民的生活,发现了自然的野性与海边渔姑的天然之美。

fbvCU57pNFEZXw6uDmEqDuP2p9GHhILnWUd0Vr8X.jpg

GTQp3xLQizD9GRnUWclgR1IHjf77uUZ2njLzCNof.jpg

HqY1LNnU0MfqzkoF5cERSmgrPQDxtxF7K8dJxcm2.jpg

大学时的生活速写 1978-1981年

计划经济时代,人们的创作还是沿袭了写实主义、现实主义为主的路子,这来自苏联绘画的影响。另一方面西方艺术的影响也在开始,但学校的美术史课程中讲不出多少西方现代艺术史的东西。艺术系图书馆中有一套日文版的美术史画册,这套书50本,前25本是古典绘画,后25本是现代艺术,看这些现代艺术画册,下午阅读时还要排队,后来到北京读研时我在朝内大街的外文书店买了一套这样的画册,这是一套日本中学生的普及读本,画册里作品的颜色像用茶色镜头拍摄的,象刚烤出来的面包色。其实我们这一代人对西方艺术的学习,不是来自博物馆的原作,是五花八门的艺术画册陶冶了我们的视觉经验。

我毕业时的创作是表现渔民的故事,这样的创作方法依然是寻找题材、体验生活,最后推敲典型性表现形式。随着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艺术领域开始接纳西方的现代主义,很多人在巧妙地吸收极简主义的风格,吸收表现主义、立体派和后印象派的东西,我们的同学中有人在模仿克里姆特和莱热。

UJ4mFYlzTuYaHfkTvmYuhzxUq72Dli27I2vCJIRe.jpg

和唐勇力老师在山东荣城海边下乡写生时的合影 桑尽东攝影1981年

1982年,大学毕业后我分配到河北省衡水铁路中学工作,这是一个人口不及十万的城市,学校开了十年没有正式的美术教师。小城市的生活节奏缓慢单调,这样的日子安稳但不安逸,那些花不完的时间只能来读书,进行艺术创作和带着美术班的学生画画。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散落在民间的木版年画,知道离小城不远的地方有个木版年画产地武强县,我和朋友开始跑武强,开始了最早的田野采风。我们每周末坐两个小时的长途汽车到九十华里外的武强县去搜集、考察年画。我还到清末民国时仍盛产年画的武强南关考察,当年的南关城依稀可见,我根据对九十岁老中医的口述调查,创作了大幅学习年画与刺绣风格的油画《年画之乡》,当时的河北美协主席王怀祺老师还专门写了介绍这幅画的文章发表在河北日报。我开始脱离开学院的传统,在民间艺术的学习中寻找发掘自身的潜能。

V7T0iHpdmrYje8IlBNIZZGGaf9oqNBrpA9VBRiO5.jpg

dmze87hWyHAysiUasVCmj9mSTYM6u6hWmFXVDbqp.jpg

考察河北武强年画现状 王焕青攝影 1983年

rRqapucqr3fhIPmnRnVjL4VV5KQDt9D2uDzvvdu3.jpg

年画之乡 180cmx170cm 1984

上一页 123 下一页
关键字: 内容标签:新潮,画册,生活,85美术新潮 乔晓光 米羊画室新潮 画册 生活 85美术新潮 乔晓光 米羊画室
下一篇:无言:沉默之声——卫一欧的故事·第三章·英语学习的秘密(卫一欧英语学习报告会_卫一欧--父亲-参加-朗读||上一篇:伊沙:南山路_柳浪闻莺_书法_中国书画--法国-老师-布列塔尼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