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北京大学“2019·公共艺术与日常生活论坛”纪要_北京大学-日常生活-社区-翁剑青-日常生活-中国-为题-介入

编辑:陈耀杰 来源:雅昌网
 
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与北京大学人文学部主办,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协办的“2019·公共艺术与

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与北京大学人文学部主办,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协办的“2019·公共艺术与日常生活论坛”于2019年6月15日拉开序幕。

GIiBmjAwUDPhWPWPa2oL9iPhfMMPlyrXtibtwL6x.png

嘉宾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红六楼门前合影

【直播回放】2019·公共艺术与日常生活论坛(上)

【直播回放】2019·公共艺术与日常生活论坛(下)

本次论坛以“公共艺术与日常生活——中国公共艺术状态与发展趋向”为主题,基于当下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情形与多维的经验,以建构现代社会文化、促进城乡综合发展和激励当代艺术实践为旨意,对中国当代公共艺术与城镇、社区的发展和市民生活品质改造的现状、观念和方法等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作出理论性的探讨与方法论的回应;并以国际上该领域的理论发展和实践经验为参照,探讨中国当代公共艺术发展的方向、方法及其核心价值内涵;同时结合中国公共艺术理论与批评的状态,对当下及未来的发展理路和方向性问题进行诸类别、多层次的研究与交流,以期促进和深化当下及未来中国公共艺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出席本次论坛的嘉宾包括来自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彭锋院长和刘晨副院长,来自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翁剑青教授,来自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的前院长杨奇瑞教授,以及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上海大学、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汕头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王明贤、殷双喜、吕品晶、焦兴涛、张宇、郑靖、王洪义、刘悦笛、马钦忠、曾令香、臧峰、王恩来、张钟萄、李竹、李小川,以及70余位相关领域的学者与学生。

jAuegHjhjRxvHenOIJD8W6tAtB0eCABIWHikMdG3.png

6月15日上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本次论坛学术主持翁剑青首先代表论坛的主办方向与会人员致辞,随后各位嘉宾就“公共艺术与日常生活论坛”相关议题展开演讲和讨论。

QqFqBbStauGfC8spDeGmiBEO1132m3mq8XirCrJx.png

论坛于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召开

本次论坛时间为6月15日全天和16日上午,分四个议题进行。6月15日上午进行的议题是“多视角下的公共艺术研究”,由翁剑青教授主持,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悦笛、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殷双喜、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副院长郑靖、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博士研究生张钟萄、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李小川和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翁剑青进行演讲。

omge9VhTWzYakwKuN74bm3LCMEb21Zv4sZRjRgzz.png

刘悦笛研究员发表了题为《走向“生活美学”的公共艺术》的演讲。他就公共艺术的四个关键词——“交往性”、“审美性”、“介入性”和“生活性”展开,并把公共艺术作为实现“生活美学”的重要之维,认为公共艺术就是为大众的(Public art is for public),大众也是可以参与公共艺术的(Public art is by public),公共艺术也是被大众所拥有的(Public art is of public),大众分享了公共艺术。就“公共艺术悖论”这个问题,他认为当代的公共艺术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走出“现代主义模式”,从而寻求一种回归“生活美学”的新路,由此再来重思“公共艺术”的美学定位问题,否则公共与艺术这二者仍是难以调和的。从“生活美学”的新视角来看,公共艺术的基本定位,我想是要走出两种模式,一个就是前面提到的“现代主义模式”,另一个则是要走出“精英审美模式”。这是因为,公共艺术始终要与公众趣味相连,它不再仅仅是“艺术界”的小圈子的事了,公众生活的积极参与都成了公共艺术的独特品质。这两种对于传统模式的超越,又都需要回到“生活美学”的理论新构,由此才能来重新思考公共艺术的“公共定位”问题,这是一种回归“生活世界”(Lifeworld)的本体定位。所以,刘悦笛研究员提出,公共艺术的创造者们,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设计师,回到所致力于创作的公共生活当中去,让艺术与公众真正互动。

ObaDDEbH6vDC4zsrdLYYr7SjLhlJQgERw7HMJ7DP.png

刘悦笛

随后殷双喜教授发表了题为《回归生活:文化视野中的城市公共艺术》的演讲。首先,他介绍了近年来对国内外若干城市公共艺术的考察与资料收集,并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即城市公共艺术向日常生活的回归。他讲解到,欧美等发达国家,以道德教育和英雄崇拜为中心,以纪念碑雕塑为主的纪念型公共艺术,正在向提升城市空间环境品质的审美型公共艺术,以及与居民日常生活融合的生活型公共艺术转变,这种转变对于发展中的中国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也可以生成为中国公共艺术发展中一种新的价值追求。通过一系列案例的分析,殷双喜教授认为对西方公共艺术的借鉴应该从中国现实出发,发展中国自己的公共艺术,必须立足于中国社会的现实,立足于本土的文化传统和生存经验。因此,本土的民族文化传统和当下的生存体验理应成为中国公共艺术的重要资源。事实上,近年来一些公共艺术案例,正是立足于中国社会现实,自觉地、成功地利用了本土的生存体验和文化资源,才获得公众认可的。

wGQ9EQTiK9qiwtBZ6Fd3ozPkbjDtUmQYSTxUZ3fg.png

殷双喜

郑靖教授以《科技支撑下的公共艺术语言拓展》为题,提出由于近代光电技术的快速发展,光的形态变得更加丰富与复杂,光也更具有可控性,这就促使人类对光的需求发生转变,即从使用光进行照明这一基础的生活需求,转向对光拥有审美性诉求的亮化领域的发展。他通过大量、丰富的案例与作品,探讨液体、声音、不可见的气与可见的汽几种非固体媒介在公共艺术作品中的运用。

SDCMvd87HycMrsVIf3sLQTMDonKc2QU2uB9YPbFt.png

郑靖

张钟萄以《当代艺术中的公共转向:一个观察当代艺术史的视角》为题进行演讲。首先,他论证了场域特性(Site Specificity)(常被译作“在地性”)如何在当代艺术的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勾勒出理解当代艺术史的线索。他认为场域特性在相应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背景下,出现了至少三种不同的模式,它们每一次都从不同层面和维度推进了场域特性在60年代的出发时的内涵。当代艺术实践的历史展开,尤其是当代的场域特性基于交互性之上,这使它更新和扩展了历史上的场域特性。观者和公众逐步扩大其进入艺术生产过程的程度和范围,不仅推动了当代艺术中交互参与、装置艺术和公共艺术的发展,更代表了当代艺术中的公共转向。

JtifZsVYat9pb6PbVs8WzSPF4JWHzFHYLlVY2ztI.png

张钟萄

李小川以《论“艺术介入”的爆炸》为题,讨论了“艺术介入”这个词语的过度使用问题。首先,她基于“艺术介入”一词的高频使用现象,梳理了“介入”一词的来源以及“艺术介入”在艺术语境中的几个内涵,并认为,一些来自西方的艺术理论在被我们接纳后,由于会有字义和字形(汉字所特有的)上的接近,极为可能被“艺术介入”这一个词所容纳和承载。人们在使用时需要弄清楚它的理念来源,但更多的情形是这种来源渐渐被淡化,反而“艺术介入”只作为一个名词而最终存在。她呼吁警示“艺术介入”本身成为了描述、批评、研究当下公共艺术能在中国社会所能发生作用的一个(逐渐变成唯一的)自带理论性光辉的词语以及对所谓“艺术介入”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iwcj9CtxrWte48zsoSkXkAdec3PS43xrqM4AwtZi.png

李小川

翁剑青教授以《维系多元交往的共同体——艺术的公共性与日常生活》为题进行了演讲。他认为,20世纪的政治哲学研究及当代社会文化历史经验的演进,已经逐渐从“公共领域”的理想性言说、预设和发展理论的推演,逐步使之内涵及途径——转向日常生活和多元社会的交往范式的关切。他提出所谓“日常生活”的概念,有两层意思,其一是指作为生命体的人为着生息而需要实行的日常行为方式;其二,是指“那些同时使社会再生产成为可能的个体再生产要素的结合。”在文化艺术领域,自我的和个体的艺术再生产,是社会再生产(包括社会公共艺术再生产)的原动力。因此,个人层面上的日常生活,一方面呈现出现实社会的一般再生产,一方面成就了自然的人化和个体经验社会化的情形和方式。当代“公共艺术”的价值核心内涵之一,即是为了构建和维系多元化的共同体及其内外的交往。以促进和保障多元的社会共同体内部的识别、对话和认同,以及便于共同体之间的识别、交流和协调。再者,艺术的社会化及其公共性的内在要义,也在于使得艺术的实践有助于社会个体的成长和加入社会群体所必要的知识、情感和技能的发展与交流。即通过艺术的普及和日常生活实践中的习得而培育现代社会合格的公民个体,并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共领域的健康发展。

5noP183to6JZJcchgd1aWkpkUdSaAeeZevQpaLNO.png

翁剑青

主旨发言结束后,王明贤、马钦忠二位对上述6位发言人的演讲进行了总结和评议,并有现场观众与发言嘉宾进行了对话。

dAdI4QxOr4voXo2EgagE7hxjYpprq3Ea9ruUd7RB.png

o1oDxhZBS7cb51OqSMk5f8OqwT7vm3ywqKEg72nP.png

mBJTLJ5AXAp2X8z0F8QKPsdrI9QgSCpuBkRmBknU.png

6月15日下午进行的议题是“公共艺术与城乡建设”,由杨奇瑞教授主持,由建筑师臧峰、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明贤、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教授杨奇瑞、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吕品晶、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教授马钦忠和四川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副教授曾令香进行演讲。

臧峰以《设计介入社会》为题进行演讲。他表达了所创建筑事务所的初衷和目标,即实现“设计影响社会”。其中,众建筑利用三种方法将设计介入到现实社会当中:一是插件家产品,其设计特点是能够被快速置入任何环境中;二是装配化,利用社会全景产业结构快速修建建筑物,对环境产生较小影响;三是公共艺术装置,通过设计鼓励大众参与公共活动,快速影响大众对环境的理解与使用。

FcKGZG5xUyzHvDqc4djBBpShohdTaXEyJ0J19x1z.png

臧峰

随后王明贤研究员以《空间生产、普通乡村艺术及自然建筑》为题进行了主旨演讲。他认为,在城市化进程中,整个中国就像一个大工地,新建筑如雨后春笋,这就使中国城市与欧美城市不一样,不像欧美城市已经定型,中国城市发展蕴含着各种可能性,中国的新建筑也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对西方当建筑思潮作出的回应。这样的背景之下回顾在都市研究领域中具有深远影响的空间生产理论,无疑有其现实意义。王明贤研究员指出,乡村的复杂性、矛盾性才是我们真正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各种普通城市、普通乡村和复杂乡村矛盾性和复杂性交织在一起形成的活力恰恰是我们要研究的一个重点。

bdfbWTkW3s07D6iBxwA6bxf6sLZIjVdIJd94VUPy.png

王明贤

杨奇瑞教授以《自创作品五则简介》为题表达了自己对于公共艺术与创作之间的辩证关系。他从介绍自己的五件作品为出发点,探讨了对于创作者而言,公共艺术是理念、概念、价值观。更重要的她是艺术、是创作、是作品,不论她是何种艺术形式。他认为中国当下需要的是产生好的公共艺术创作,需要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公共艺术的在地性与原创性。如此可警惕可避免当下存在的不良现象;同质化、套路化、程式化、概念化、抄袭化、模仿化、浅表及幼稚化。

g6s7RHMEXm8UJoJkqOQoT9YSgZ6lSvNjixhzjPZC.png

杨奇瑞

吕品晶教授的演讲题目为《公共艺术的乡村在地实践》,他以中央美术学院在雨补鲁的乡村实践活动为例,提出在乡村从事公共艺术实践,对于艺术家与村民而言,都是一种全新的认知与体验。他认为这种认知和提前与城市里的艺术实践有所不同,乡村公共艺术创作面对的往往是一些具体的个人、具体的家庭、具体的族群。每一个创作过程都有具体的特性和不同的要求,创作过程需要的是对乡村生活的感受,对乡土文化的体验,对村民主体的认知。这必须是在现场亲历、与村民互动才能获得的。因此,对于艺术介入乡村建设,我们必须怀有谦卑之心。对传统的谦卑,对生活的谦卑,对环境的谦卑。我们不是万能“上帝之手”去建设一切,而是应该在尊重乡村自然的前提下,亲手与村民们共同添砖加瓦。不预设先验的宏大叙事,在亲历过程中学习与实践,是艺术家介入乡村建设应持有的态度。

IHG7vX1qalAs5l5Xb2yb4Yzk7krzYO4KLkWqlHeS.png

吕品晶

马钦忠教授以《日常生活视野中的乡村公共艺术的思考——被过度滥砍滥伐的乡村公共艺术》为题主要阐述了以下观点。首先,他总结众多所谓公共艺术营造乡村的几种类型:1、展览-观光型;2、艺术家入驻型;3、乡村产品为由头的设计办公型;4、美丽乡村政策下的政治图解型;5、景观与乡镇项目策划为目的的设计项目型。其次,他认为公共艺术所谓的营造乡村和改造乡村,绝对不是几个活动就能成功的。根据分析,过度滥砍滥伐乡村公共艺术概念,给公共艺术目前所获得社会美誉度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为经济投入远远比不了美丽乡村建设规模;艺术的社会作用被严重夸大;以基层单位急功近利的施政目标紧密联系,大多数是一种抛钱赢眼球之举。更直明白地说,没有几个活动和项目深入运用几个重要理论工具进行深究。这种行为既长且久、更无经济收入预期,谁会去做真正的乡村公共艺术呢?

kPVlxvr0B9cAwKgporjxIPpKRGnoW28QYzv6L1QQ.png

马钦忠

曾令香教授以《田野创作:公共艺术浸润腹地现场的方法与实践》为题展开演讲。他基于自己的创作经验出发,以西南腹地乡村与工业遗址空间中发生的公共艺术实践案例,探讨艺术参与社会的文化态度、艺术融入社会的美学生产与意义建构方法论,并提出“以无知者的姿态、以浸润的方式”来面对中国城乡现场的公共艺术全新思考。他认为,在西南腹地现场开展的一系列田野创作公共艺术实践,是一种当代美学生产方式的尝试。在秉持“无知者姿态”去面对腹地城乡现场,是一种对现场主体性的尊重和艺术本体的客观认知,在社会介入的理念和对话美学、关系美学的话语建构中,注重对现场价值尤其是乡村价值的彰显,是对地方多样性文化的价值呵护,对中国当代艺术创作原创性和丰富性贡献在地性经验。

3JC900NpRAEnFjIXoGDuLZl8W91YdPUIKDsXbg4L.png

曾令香

主旨发言结束后,殷双喜、刘悦笛二位对上述6位发言人的演讲进行了总结和评议,并有现场观众与发言嘉宾进行了对话。

bCNnbiEknJaVEbGni5j9PWpLHhcUEAVRB2RFJ5zP.png

oXHMBcrJDqv7SR2NOYVJ0WzosSZ4PhCRSm208ruC.png

EkmB7ftWqxEDiBo12XxOhZA7Q6vPyYyNG4vjSyoD.png

6月16日上午进行的议题是“公共艺术与生活实践”与“公共艺术融入社区”,由翁剑青教授主持,由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张宇、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洪义、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焦兴涛、装置艺术家王恩来和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李竹进行演讲。

张宇教授以《公共艺术的演变与社会生活的融入》为题进行演讲。首先,他回顾了所在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艺术系近10年来所进行的“公共艺术节”活动,并探讨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所应有的重视程度。继而他围绕“公共艺术”概念、艺术“被公共”的过程、公共艺术是一种社会生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创造力、公共艺术应该是一种社会性的艺术行为这四个概念以及相应的案例和自己的艺术实践活动,分析了公共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提出了“公共艺术的演变”就是通过“社会生活的融入”而实现的。

lVRftKfUCrvx4bz0yomBK4cVF6IrRBabN0CFOJHk.png

张宇

王洪义教授以《日常审美与陌生化公共艺术》为题,阐述了当今公共艺术的现状与自己对艺术审美的思考。他认为国际上公共艺术发展趋势是从街头博物馆转向社区居民活动,其时代背景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从艺术审美到日常生活审美的巨大转变。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公共艺术该怎样消弭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又该如何将艺术与生活联系起来?是公共艺术创作中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他提出“使日常事物陌生化”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创作方法。通过介绍制造陌生化的6种艺术手法和相应的案例,王洪义教授认为,陌生化事物能产生美学价值,在于陌生化事物突破习惯认识,超越固定概念的束缚,进入让平凡事物不再平凡、实用事物不再实用的“特别状态”,由此日常生活经验转换为艺术审美体验,最常见的日常事物也能因意外而产生美感。陌生化构造了从日常审美到艺术审美的连续体,改变人们对日常事物因熟悉而漠视的惯性思维,去除由于审美疲劳而产生的冷漠与消极的体验感,实现以艺术创造抗拒消费社会中自动化、平均化审美体验的社会目标。与日常生活不即不离的陌生化艺术让普通的日常生活不再乏善可陈和黯淡无光,其扩展审美体验范围和人生思想境界的积极意义自不待言。只是这样做理论上似有不易周全之处,即有可能在逻辑关系上造成对敬语意义上的艺术审美价值的削弱。

dVnUEPO4QG6b6apN6HhxMdTGZec20qTwsum2DCod.png

王洪义

焦兴涛教授的演讲题目为《“艺术是刺穿现实的那根针”——羊蹬艺术合作社的艺术实践》。他主要介绍了“羊磴艺术合作社”的一系列艺术实践和后期反馈,阐述了对于公共艺术与当下生活的融合与背离。“羊磴艺术合作社”是由一群年轻艺术家以及当地居民共同参与,于2012年在贵州桐梓县发起的一个综合的艺术项目。五年来,这个艺术群体开展了一系列与乡村社会相结合的实践和实验,在镇上以及附近的乡村,艺术家们与镇民村民一起实施开展了众多的艺术活动。他提出“羊蹬艺术合作社”的艺术实践一直遵循以下几个原则:“艺术协商”、“五个不是”(不是猎奇采风,不是乡村建设,不是文化公益,不是艺术慈善)、“缓慢的持续”、“有方向无目标”、“警惕意义”。面对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的即时的、冲动的、必须的、不得不的,“直觉”“现实”的创作才是置身于中国最广大、最深刻的现实文化情景中的当下的艺术。

xi1pGgBLep7UDCdCAVjFjZPOs2I5eSG5b3BptTlL.png

焦兴涛

装置艺术家王恩来以《装置艺术中工业现成品材料的公共属性——私人表达——再公共交流嬗变》为题发表了演讲。他以自身创作出发,首先梳理了现成品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历程。他指出,工业是社会分工发展的产物,经过手工业、机器大工业、现代工业几个发展阶段。机器大工业是以机器和机器体系从事社会化大规模生产的工业。机器大工业是在资本主义工厂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产业革命的产物。这些工业制成品被批量化的制造出来,按照不同功能需求广泛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去,可以说,工业制成品之间无差别的功能属性决定了其公共化基础。王恩来以自己的创作为例,呈现了艺术家使用日常生活中的工业现成品进行个体艺术的表达,而这种艺术实践继而与公众发生交流,实现再公共这一过程。

hglpRAMA4BfU1nDzhARTkqbEWYji7GgKBctMmAD2.png

王恩来

最后,李竹以《反思艺术介入乡村的公共性立场——以汉娜·阿伦特“公共领域”的现代性批判为视角》为题进行了演讲。她首先回溯了汉娜·阿伦特的理论来源,阐述了其理论构架,通过 “公共领域”这一关键概念并借用该理论资源,她展开了对当下艺术介入乡村的实践的探讨。她认为,虽然中西方的文化传统截然不同,但是在全球化的今天,在中国乡村转型的当下,既要看到传统农耕文明的既有表述,又要看到乡村的日益变迁,面对这种“移动性”(mobility),无论是引入“公共领域”还是“公共性”加以讨论,都是一种合理的学术取向。

Tx3h3yUDS2WaPxSQwZiU4CYNj5EZvIrUzSRKk6v8.png

李竹

主旨发言结束后,王洪义、郑靖二位对上述5位发言人的演讲进行了总结和评议,并有现场观众与发言嘉宾进行了对话。最后,在观众与嘉宾的现场问答后,翁剑青教授主持了本次论坛的闭幕仪式。

作者:李小川、唐静菡、何安

cvX0xCgq8k7V5KpCu1TlFEV3nPe1cPF3GH6qfQ53.png

zIxW7waSTX2AhfbeHQ6t9udOqb94zGXHAursUghC.png

WDSTs86alW79lLc9zmhwrYECMcyNBkCW0fVQhv1e.png


关键字: 内容标签:公共艺术,北京大学,日常生活,社区,翁剑青,,日常生活,中国,为题,介入公共艺术 北京大学 日常生活 社区 翁剑青 日常生活 中国 为题 介入
下一篇:长沙师范学院师生作品亮相世界移动大会_长沙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美术-版画-作品-雕塑||上一篇:让艺术与爱同行:“走进星星的孩子”自闭症儿童绘画作品展在上海开幕_自闭症-刘晨雅-星星的孩子-星星-自闭症-孩子-开幕式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