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在浩瀚中医里_如何以当代艺术活化古籍文献?_四川省图书馆-当代艺术-默化——古籍里的传统医学文化与当-古籍-米兰达-中医

编辑:李璞 来源:雅昌网
 
“古医起源”展厅现场图谈到中医,你的印象是什么?古籍文献和当代艺术在一起,又会产生怎样的碰撞?201

d1al9NttHfxcn8876C26M7g88sa1CEVLQYUbCKDP.jpg

“古医起源”展厅现场图

谈到中医,你的印象是什么?古籍文献和当代艺术在一起,又会产生怎样的碰撞?

LXurnrSfTqvR1hOkagiZMTdsCmMfdkIcLt2S8xK9.jpg

2019年6月22日,一场主题为“默化——古籍里的传统医学文化与当代生活艺术的潜移”的展览在四川省图书馆一层展厅拉开帷幕,不同于古籍文献和文物展览的常规,展览在策展理念及展陈设计上进行了大胆的突破与创新。以别开生面的创新方式,融汇呈现百余件珍贵古籍文献和文物、多位重要当代艺术家的特别创作以及特制展品。

【直播回放】默化——古籍里的传统医学文化与当代生活艺术的潜移

“如何将传统医学中的古籍文献、珍贵文物与当代艺术作品进行策展,挑战来自知识系统和视觉领域的跨界,人类学、文献学、艺术范畴兼而有之。因此,展览的八个单元也是我所提出的‘八问’。”

旅法研究员、本次展览策展人宁琤谈到,四川省图书馆的古籍藏书有六十五万,这次调出来一万册进行展览,特别的不容易也特别的珍贵。古籍里的中医文化与生命相关,讲究天人合一,气道合一。艺术家作为游牧的知识分子,对很多学科饶有兴趣,也在个人不同的领域寻找他所认知的世界。参展的五位艺术家分柴一茗、陈弘礼、郭鸿蔚、梁绍基、米兰达·莫斯(Miranda Moss),通过各自对中医思想,哲学结构和图像学,文献等兴趣点进行艺术创作,在浩瀚的中医里,以当代艺术的形式把文献活化,是轻轻触碰,也是大胆尝试,希望借由此次展览开启探讨一道更多未来延展性的大门。

用八个单元回答八个问题

医艺同境,展览从传统医学浩瀚的古籍文献及蜀医深厚历史出发与文物出发,聚焦中国传统医学中医思想,邀请联手艺术家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和开放开放式的对话。由“古医起源”、“中医哲学”、“传统藏医”、“生命与神秘的大自然”、“理法方药·医艺同境”、“医书浩瀚”、“巴蜀医风医德”以及“生命诗学”等八个错落的时空构成。

YJk2ZIZlGSEm8trPbmLzCkxe2wXJyHScMUmL9bBy.jpg

yxrS53FTtp35czjsAjAlfNF8NSfaVlxqEHQ8XDGj.jpg

“古医起源”现场图

在“古医起源”部分,观众可以了解到中医典籍作为全世界最早的文献史,最早起源于夏商时代,秦汉已有成熟的体系。并以《山海经》作为开篇,提取出地理书本介绍山川物产中的可以入药的动植物。

2IU1R0s5vRni0MY9NiXUIUQyQq5rhXdyHoeIxz1V.jpg

《黄帝内经》

laTDpWAR525VC0PqvYnR1OXX684dSyyF1HYgbtis.jpg

《伤寒杂病论》

bRfk2Q5LnDdfMJ3dKlQX84vE37qir6H4VmJo82j7.jpg

《神农本草经》

“中医哲学”中,图书馆珍藏的《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被放置在展柜当中,这三本书中医理论、思想和临床指导的奠基之作,与空间悬浮的球体进行“对话”,忽明忽暗中有将观众引入时间、空间、宇宙的概念。

gCdsOJn6UUj1j5QnUp51ZTEoBfcsl5NFXAlAah2M.jpg

《太平圣惠方》

z7Sy9mkjlQzeZ54clvEur3SaQ5VDxnjXWmpVQuL0.jpg

藏医曼唐《生理病理》 图片致谢:青海藏文化博物院

geT97xZiNAJoceJoTvEUgEbzi5jh9E3nu3Tp1reT.jpg

“理法药方·医艺同境”药物标本

BYf6I5WhQuxE39Z562iMxnBdODCqVY9krz6XzJdL.jpg

传统藏医《生理病理》

rEv6ZLBS6V6dfsmVJx1rQLGXS6ewukDfDHMxpyMs.jpg

传统藏医《药物图示·白银镜》

rvZe03f8xUMHtMVVNPCDzk7fsCQtBFZRK2aRv4ZN.jpg

《四部医典·后续部》 16世纪 图片致谢:青海藏文化博物院

穿越几千年古医文化的百余件藏品与作品被有机呈现。其中,观众可以看到四川省图书馆珍藏的国内珍稀版本《太平圣惠方》、《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等22种珍贵古籍文献;青海藏文化博物院珍藏的《四部医典·后续部》(16世纪)、《药物图释·白银镜》(15世纪)等四部重要藏医文献;十三件来自青海藏文化博物院以及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珍贵文物及录像等,这些都是首次在四川省向公众展出。

TDYIKhOr4XyfIQFVisIvKdCG4bAIbBivgTbFVwwN.jpg

qGrg5mGnLEPFTiJ7gSDfqnCN6CoLM4kc8GF7mwWz.jpg

“医书浩瀚展厅”现场图

gW60HTXQyLu8H3feGur8KuIBTA9seYoj4OF0c2gm.jpg

贲园照片

DI23U32zv7F4ce3FXpgOIPbNpEvTplgYif0KhYRo.jpg

巴蜀医风医德-蜀地名医介绍

LYvRKmX9iCcSdHn9ewjzDoJIobZEka83BrFJOhCi.jpg

王静安墓碑

与此同时,还有大量近代蜀地医学历史珍贵文献图片,如蜀地著名藏书家严谷声辑刻的六种医学书籍以及享有“西南第一藏书阁”之誉贲园的历史文献;四川中医教育的奠基人、四川国医学院创建人李斯炽先生的珍贵手稿、50年代北调入京著名蜀医蒲辅周的手稿、当代蜀地名医王静安位于成都鹤鸣山道观的独特墓园碑方等。

进入医学的世界,走出艺术的世界

展厅中五位艺术家的绘画、互动装置、录像作品穿行在展览的多维时空中,与中国传统医学文化进行互动,在不同单元进行穿插。宁琤希望以此种方式,让观众进入的是一个医学的世界,走出的是一个艺术的世界。

gYSZSsNBs43wwNH7FK8KMrGym8hxryD0tX3HnXpI.jpg

“古医起源”现场图(柴一茗《山海之图》)

现工作生活于上海的当代艺术家柴一茗,作品多年来致力于以水墨这一媒介表现超现实的意向,将现当代绘画理念与书写、中国传统美学相融合,在抽象思维与形象世界间,以随性的水墨笔触,勾勒出隐喻暗涌的奇妙宇宙。艺术家为本次展览特别创作的《山海之图》启发自《山海经》中关于中医药学的文献,并结合其故事典故,以当代水墨的创作方式进行了全新的图像转化。

BdX6IZR75YGujXqu9jLiPbUer3w8c7EgMMWrSBHV.jpg

柴一茗 《山海之图-02》 水墨册页 图片致谢:艺术家

GlYmigQChiPKZsfB8t1aCj2uGF17ltpiHcSD4Yfg.jpg

柴一茗 《山海之图-03》 水墨册页 图片致谢:艺术家

“把我的作品放在第一个部分‘古医起源’,从虚的画作到实的中医,暗合了从无到有再生万物的概念。我喜欢藏书,对中医、动植物、神秘主义的内容很感兴趣,也一直在中国哲学这条线索下做研究。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中医正是观察自然的办法之一。”柴一茗通过《山海经》的文献与典故,自己将书中的山水与奇植怪物挥洒在行云流水的笔墨与皴法之中, 26张册页组成的浪漫而神秘的《山海之图》将沉寂在文本中的医药之物与神话形象进行视觉复活。

pLaw3peIjROVqqL1nlXaPicSli0xifEJY3wXfrE8.jpg

“中医哲学”现场图

陈弘礼(曾用名陈底里)作为声音行为艺术家,声音博物馆·创始人。实力派独立音乐人,实验电子先锋音乐、声音采样及沉浸式声景艺术的倡导及实践者。研究中医多年他在八个单元的展厅中,受邀创作与环境、空间、展品气质相符的声音作品《物语》,以古医哲学为灵感特别制作的空间声音等。

YHkl3hv2qJ2jtTHWeOpmLxL7CFLXP3cxBONfrvRm.jpg

LaWBIGVf8zUeTmlGgFy2ueIqqozXhjG9pmiHKjIW.jpg

神奇的大自然展厅-米兰达·莫斯(Miranda Moss)与作品《含羞的植物》

“生命与神秘的大自然”单元,呈现了来自南非的艺术家米兰达·莫斯(Miranda Moss)特别创作的互动装置作品《含羞的植物(The Timid Wilderness)》,生动再现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神秘感应,对人与自然的相互影响以及敏感、脆弱与共生的关系进行了探索。

米兰达在作品中将简单的科技和日常物品与难以捉摸的自然现象相结合,这种创作方法被定义为“科技炼金术”。作品大量地充斥着人与自然对抗的张力,并致力于通过转瞬即逝的元素、古灵精怪的物品、令人好奇的互动机制来揭示我们给环境带来的长期影响。

现场沉浸式的互动装置由一个个害羞的鲜花组成的丛林。这些花朵对声音格外敏感,特别是人所发出的声音——当噪音水平过高时会隐藏起来,当恢复沉默时会再次绽放。作品的灵感启发来源于昆虫,昆虫通过探测在紫外线光谱中可见的花朵图案进行授粉,这件作品通过想象,营造出一个超自然、发光的世界,向我们与自然环境的交流方式发问。在成为一种有趣的互动作品的同时,也包括了人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旨在开启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更好的沟通。

1JPsKWNUlc5atEHGpX8WZmMeY26ze2xSZzftNWph.jpg

郭鸿蔚 《解忧愁图1——付氏解郁方》

a2eFF59yrpc76J9R8z84XuzC5er47fTFkqowxgaq.jpg

郭鸿蔚 《解忧愁图2——癫狂梦醒汤》

MtivZyHfwRhhCraZIWOJDxLF8CrzaU8x2ZqBLk7F.jpg

郭鸿蔚 《解忧愁图3——苓甘五味汤》

wVWfw4ueydgOmlUQt8XDlKu2zCKHe8JpOM9pgzYi.jpg

郭鸿蔚 《解忧愁图4——还神归元茶》

四川籍艺术家郭鸿蔚的艺术创作主要以绘画为主,同时也涉及拼贴、影像等媒介。艺术家把绘画当做是一种收集形式这一理念贯穿他最近的创作中,其创作对象主要针对生活中的物,包括日常生活用品以及花、真菌或矿石等标本。

为了本次创作,郭鸿蔚曾数次回到成都,围绕四个“情志病”案例创作了《解忧愁图》系列纸上水彩作品,对古老医学的认知系统尝试性地进行了视觉解构及转换。此次作品呈现了艺术家根据赵真豪与赵直林医生针对四种现代人病症而开出的药方展开的艺术创作,借由视觉描绘揭示出了现代人生活之中的种种精神与情绪病症。

JU3ejpwjL9SQjhn8igwf2uqDe9ZrFNtEHKwKwSr1.jpg

梁绍基  《云》 2008

以蚕的生命历程为“材料”,是艺术家梁绍基最广为人知的创作方式,以强调与自然的互动为特征,他的艺术与生物科学等跨学科领域发生着关联。

QLza8xnNeTDP2m5Ef601HqNBXk67NNILFLpjcNg3.jpg

粱绍基 《圆》 2016 装置,直径85cm 图片致谢:香格纳画廊

0eMQ6rEpLLfAGsM37FGNWoRIgDmYBbicH9CwwgT4.jpg

粱绍基 《光与锥》 2018  纸上水墨

梁绍基从1989年开始了养蚕的创作实验,实验持续了30多年。在30余年的艺术实践中,形而上哲思与诗性冥想贯穿始终,梁绍基以蚕丝所具有的令人信服的象征意涵追问着生命的起始和终结,从微观世界中窥见宏观命题。形而上哲思与诗性冥想贯穿在其30余年的实验中,亦将以蚕丝构筑的艺术时空在此次展览中呈现。

本次展览由中国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主办,四川省图书馆(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四川省中医药发展服务中心、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承办,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都中医药大学、青海藏文化博物院作为支持单位。

古医文化、文献与当代艺术的罕见互动,是对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一次立体呈现,亦是“古籍文献活化”的一次大胆的创新尝试。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8月1日。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中医古籍,四川省图书馆,当代艺术,默化——古籍里的传统医学文化与当代生活艺术的潜移,,古籍,米兰达,中医中医古籍 四川省图书馆 当代艺术 默化——古籍里的传统医学文化与当代生活艺术的潜移 古籍 米兰达 中医
下一篇:梵高200多幅“画作”亮相国博_体验科技与美学结合的“心灵的畅想”_国博-梵高-全景全息视频影像--互动-还原-艺术||上一篇:乔瓦尼·欧祖拉&杨福东:观众既是参与者也是导演_杨福东-复星艺术中心-影像-装置-雕塑--影像-拍摄-展览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