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邱志杰_|_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一):心态管理、工作方式和思维习惯_-创作-就会-都是

编辑:张桂森 来源:邱志杰工作室
 
本文要和同学们谈谈工作习惯。很多同学有心做好艺术,但是工作习惯不好,学习和创作不得其法,甚至于心态也

TR9dN5dgFxog6fcra96B2ZZelr9lfbLr5KdZuWby.jpg

本文要和同学们谈谈工作习惯。很多同学有心做好艺术,但是工作习惯不好,学习和创作不得其法,甚至于心态也调整不好,情绪管理不当,不善于与人合作,不善于组织社会资源,在艺术上就会多走一些弯路。而这些,其实美术学院是应该明确地提出来作为教学内容的。但是放眼周边,似乎都是教师偶尔骂学生的时候说说,很少有人进行总结。我试为之。

TlpYPYqhbw4MFz0q6mAy3sIFlbAHeAms1BMDYE5Q.png

绝大多数年轻人不成气候都是因为恐惧。觉得自己条件不行,智力不够,基础太差。因此我要优先培养的是学生们的:

绝高心志

绝对自信

批判精神和自由精神

理性的工作方法

绝高心志来自历史感。年轻人从历史阅读中慢慢领会到一种使命,对于这种使命产生出认同感,进而决心将自己的人生投入去实现这样的使命,一个人自然就不再会自我轻贱。他就会舍不得让自己的时间浪费在无聊的事情上。低三下四的苟且再也不能见容于这样的心灵。从师承谱系中获知自己是大师的直系传人,不是直系弟子也是再传弟子。艺术史中伟大的名字,其实离你自己并不远。绝高的心志,一旦建立起来,学生们就会主动去探索学习方法,主动去投入研究,这应该是整个教育环节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你把自己当作屌丝看就会变成屌丝,你把自己当作牛人看,就会慢慢变成牛人。自我期许是特别重要。做艺术,并不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而是求仁得仁。但人无法通过智力测验来获得据对自信,也无法用财力和体力来获得自信。绝对自信的人是因为发热爱自己的事业,坚信自己正在投身于有价值的东西。就像革命先烈瞿秋白就义时的从容,找到即刻好的松树,对刽子手说:此地甚好。就像搞刑场上的婚礼的烈士们,他们死到临头却绝对自信,这正说明自信来自信念,来自无我。所以革命者是不存在失败的,即使个体的肉体被消灭胜利的荣耀将属于革命的群体。他有那种胜利必将来临的坚定的信念,于是就有了绝对的自信。就应该理直气壮地自命不凡,自命不凡,自命不凡者自然去选择不凡的道路和不凡的重量,自然敢于去承担不凡的责任和面对不凡的困难。久而久之,逐渐习惯被特殊对待并视为理所当然,自己和大家都习惯了,这个人也就真的不凡了。用野蛮和霸悍的推进,战胜你心中的恐惧。

pm2BNAeJJ5ONT0DruB0gBHHWR5zzEFLOY47h6Jok.png

很多同学喜欢别着埋头苦干闭门造车十年磨一剑,东西不到自己足够洋洋得意,绝不肯拿出手。这种心态还是和我说过的紧张自卑焦虑有关。其实把自己初步的尝试就拿出来交流,是使自己获得了批评的机会和进步的机会。要给自己慢慢进步的时间和空间,不要企图一鸣惊人。要敢于出丑。要有做贡献的心态。你还年轻,所以犯很多的错误是你可以拥有的特权,而在实验性的工作中也很有可能不经意已经开始在做出贡献,正是这样的贡献会为你创造更大的机会。知道自己的工作是在艺术史中发生的,是在为人类知识的多方位的探索在添砖加瓦,你就有了做贡献的心态。做贡献的心态会让你不那么患得患失,让你可以很坦然很真诚地向世界展示你自己的尝试,展示你的好奇和疑问。同学们要有“毋以善小而不为 ”的心态。要有龟兔赛跑中那只乌龟的心态,一点一点地积累出成就来。要警惕过度准备工作,你永远准备不足。绝不存在着这样一个时刻你的学习已经完成可以开始去创作你可以打出十八铜人阵,到江湖上去战斗了。不是的,人们都是从战斗中学习战斗,人们都是再不断地创作中学会创作的。人永远都是在还准备不足的时候就被迫硬着头皮上的,从你以前学走路到现在做艺术,其实都是一样的。要有一种做着试试看的心态。不要担心条件还不成熟,等到条件完全成熟了再去做,那样的事情当然没什么困难,也不会引起什么尊重了。人类总是从错误中学习的,能够犯错误是高等级生物的表现。蜘蛛结网,蚂蚁筑巢,从来不会犯错误,而人类盖房子,有时候过于异想天开或者用材料不对头,会把房子给盖塌掉的。会犯这样的错误,是很值得珍惜的能力。正是在一次次的错误和修正中,知识逐渐增长,真理慢慢被认知。犯错误也是做贡献的一种方式。所以如果你有剧本,你的的剧本今天就要开始写,脑子不要犯懒。想到一个题目多追问几句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脚本马上就出来了。如果今天不动手,说明你欲望不够强大,那么你永远不会着手去做真正想做的事情。不要找借口把行动往后推。

mHdC7SOGEBmOG8mEnzTuzgArIPC0yoME0ZGC3GT4.png

破除成败之心,你尽管尽力而为,有了成事不必在我的心态,就不会患得患失。 这方面我经常喜欢引用梁启超先生的一段话,我无法讲得比他更漂亮,还是老老实实在这里再抄录一遍:

“凡任天下大事者,不可不先破成败之见。然欲破此见,大非易事。必知天下之事,无所谓成,无所谓败,参透此理而笃信之,则庶几矣。何言乎无所谓成?天下进化之理,无有穷也,进一级更有一级,透一层更有一层,今之所谓文明大业者,自他日观之,或笑为野蛮,不值一钱矣。然则所谓成者果何在乎?使吾之业能成于一国,而全世界应办之事复无限,其不成者正多矣;使吾之业能成于一时,而将来世界应办之事复无限,其不成者正多矣。况即以一时一国论之,欲求所谓美满、圆好、毫无缺憾者,终不可得,其有缺憾者,即其不成者也。盖世界之进化无穷,故事业亦因之无穷,而人生之年命境遇、聪明才力则有穷。以有穷者入于无穷者,而欲云有成,万无是处。何言乎无所谓败?天下之理,不外因果。不造因则断不能结果,既造因则无有不结果,而其结果之迟速远近,则因其内力与外境而生种种差别。浅见之徒,偶然未见其结果,因谓之为败云尔,不知败于此者或成于彼,败于今者或成于后,败于我者或成于人。尽一分之心力,必有一分之补益,故惟日孜孜,但以造因为事,则他日结果之收成,必有不可量者。若怵于目前,以为败矣败矣,而不复办事,则遂无成之一日而已。故办事者,立于不败之地者也;不办事者,立于全败之地者也。苟通乎此二理,知无所谓成,则无希冀心;知无所谓败,则无恐怖心。无希冀心,无恐怖心,然后尽吾职分之所当为,行吾良知所不能自己,奋其身以入于世界中,磊磊落落,独往独来,大丈夫之志也,大丈夫之行也!”

这是破成败之见的最高的境界了。但是仅仅就艺术界而言,破除成败之见还可以有另一个层面的意思----艺术界的业余选手们总喜欢搞点排行榜搞点比赛,其实艺术界没有最好的艺术家,比不出个第一名第二名来。每个艺术家只有自己和自己比赛,在自己发明的游戏中谈胜败。做独一无二不可代替的自己,以自己的独一无二去的独创去对整个艺术世界做出贡献。一个艺术家要是不排除那种和别人较劲和别人比赛的心态,就很难在自己独特的道路上走得很深很远。天天惦记着和别人比赛,总想着输赢,就总是会太尊重既有的游戏规则了。你要做的不是在和他们的比赛中成为胜利者,而是离开他们的游戏,发明你自己的游戏。

rlDkkg8EMo3ucmA3f4pxFJA490CoIdGJf246ZSQX.png

艺术家可以接受任务,而且必须接受任务,自古以来艺术家都是接受客户来下订单的。艺术家不再做订单,而是听命于自己的内心,先画出画来,不知道是为谁而画,丢给不知道谁会买走的艺术市场,这也就是浪漫主义之后近300年来才发生的新事情。在此之前的两万多年来,一直到达芬奇他们的时代,艺术家都是有客户的。所以不要因为接受了外面的活,就觉得对不起自己的内心,违背了自己的意愿。其实找到社会对自己的需求,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自我实现,也是很能刷到自我存在感和自我效能感的。外部任务会对你提出要求,有时候你得让步妥协将就,这令人不爽。但是有时候这些要求也是逼着你去提高和发展自己。外部来的任务,有时候可以是一种机遇,一种好的缘分。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有办法转换成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想一想人家米开朗琪罗,本来做雕塑的,教皇让他画壁画,是拉斐尔那些人害他。但是他通过这个机会把自己的雕塑都画了出来,这才是猛人。没有任务的时候,就接受历史给你的任务。这种历史给你的任务,可以很自然地从艺术史的阅读中产生出来,好好的读艺术史,一直读到听到历史告诉你你应该去做什么。其实接受外在任务也是接受历史给你的任务中的一种。历史,只不过委托一个叫做教皇或者国王或者收藏家的人来转达她下的订单。当然,当然要好好地辨别,有时候教皇只是假冒的历史的使者。归根到底艺术家是自己给自己任务的。是谓“自我授命”。

6qQAW8V4BQShw1EJzVZLbBhL9Y6flj4ruBhSLIXH.png

要热爱艺术,但是不要把创作当作一件过度严肃的高不可攀的事情来看。一定要学会因地制宜因陋就简随机善巧方便的创作习惯。事实上完美的创作所需要满足的条件可能永远都不会出现,不能等到那种时候才开始创作,而是有条件就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事实上人的创造性是令人叹为观止的,意外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总是因为条件的匮乏而被逼迫出来的,贫困设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大师们所采用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往往是一些看起来最土的最农民的招数,不要把创作过程神秘化和玄妙化。把习作和创作分开来是主题性绘画或者做大工程时的一种状态。传统的水墨画家或者传统的书法家,大概很难分清正式的创作还是平时练习的习作,吴昌硕临摹石鼓文或者何绍基临隶书的那些字,今天大家也都当作正式的书法作品。我们最推崇的《兰亭序》、《黄州寒食帖》,其实都是草稿,甚至于都不是正稿,更谈不上故意的明确的庄重的创作意识。所以习作就得认认真真的进行探索和创造。而一旦有所探索和创造,就已经是真正的创作。今天正儿八经的所谓真正的创作,其实往往是一种更精细的制作而已,在创造性上未必见得比草稿和习作更大。所以创作不需要进行斋戒沐浴才开始,不需要做好郑重其事的心理准备才可以动手开始创作,应该随时随地进行把自己扔进实验状态,把自己扔进尝试的状态,让习作和创作完全不可分,让自己的每个时刻都处在活跃的状态中。让好奇心带领自己让工作量支撑起工作的价值,而不是老谋深算的盘算创作的得失,让自己的心灵先拘谨起来,那样的创作,最多也只能是“能品”,不可能是“神品”。

3J41654xpu5ueiZZX9TvouDoH5vI5t0VtDJGppuE.png

认为是艺术是感性的,认为艺术家可以“浪漫”一点随意一点,甚至有失控一点,这是今天相当主流的关于艺术的认识,甚至也是大众对艺术的最大的误解之一。而事实上,自古以来艺术都是一个饭碗,艺术都是特定的社会结构中的一种社会产品。它和其他行业一样,都必须遵守游戏规则,服从经济规律,来完成个人和行业的社会生产。把艺术家当作疯疯癫癫的天才或者病人,这种观念只是在浪漫主义流行以来的几百年中才逐渐被人们接受,没想到今天竟然成为最主要的关于艺术家的想象。因此,我们要重新谈论艺术家的理性。他对自己所拥有的资源的正确评估和组织,他对目标的正确理解,以及他对工作和工艺流程的正确设计,都决定了一个艺术家的成败。理性不是一种可选的个人特征或个人习惯,而是能够胜任工作、实现工作目标、正确操作的必须遵循的规律。从愿景构建到目标理解, 从任务分解到 价值排序,分析一个做法的可开发性维度,难易维度 ,给出做事情的先后时序建议 ,分析存在问题是什么? 如何进行财力物力人力和时间资源分配。对工作流程进行监管,各部门环节进行协调,最后是评估和反思工作质量。所有的工作要有效推进,绕不开一整套必然的工作流程,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做事情唯一正确的方式,并不是可选的选项。让我们的同学们尽早清除浪漫主义艺术观的流毒,能够以科学精神和理性精神对待自己的工作,学会一整套从猜想到实验,从实验中获取证据,来导向结论的科学的工作方式,并将这套方式用于自己的研究和创作中。让你的成就,成为脚踏实地的工作投入的必然产出,而不是偶然撞大运的莫名其妙的、没有来由的、不知所以的所谓天才和灵感。分门别类、树根状的工作方式是做事情唯一的道理,这不是个人风格,这是由万物的道理所决定的。搞公司,搞项目推进,动物学植物学分类,都只有这么一个办法。这是做事情有效的唯一办法。这些事情有效地做掉,你才变得自由,才可能有效地完成各种不靠谱的事情。而人的心境是和身体的状况相关的。遇到负面情绪的时候去锻炼身体。

9hJsNiQHJzlDC0W07umghWd7ODPMs7WsnhIHvA2L.png

永远维持一件需要动手需要流汗的事情,保持动手工作的快乐。不要仅仅成天靠想来解决问题。很多问题不是用想能解决掉的,有时候一个劲地想反而会钻牛角尖。问题的解决是靠做出来的。你得马上启动一个项目,边自己做着边看资料。看资料永远没个完,资料一直看下去会越来越有意思,邀游在知识的大海中,倒也其乐无穷。你会变成研究者或者只是知识的围观者而不是生产者。但其实只有自己作为创作者才能当有洞察力的研究者。因为只有创作者的研究才可能是危险的研究和不安全的研究。这样一件事情最好是需要大量动手的,而不是需要激烈的思维活动的。它导向的不是思维的活跃,而是注意力的高度凝聚和一种微妙而准确的手感。它将主要致力于感性的磨练,而不是思想和知识。不要让自己的手闲下来,所谓“曲不离口,拳不离手”,让自己在某一种工艺上或者某一种材料上,成为最精深的专家,能领略到最微妙的差别和层次。这种能力的磨练,会极大的提高一个人的敏感性。而最终对于这么一件小事情的领悟,会成为你理解艰深的理论难题的非常重要的基础。何况动手劳动本身是一件带来快乐的事情,用你们流行的话来说,是有疗愈能力的事情。这件动手的事情还有一个巨大的意义,那就是当你苦思冥想找不到出路的时候,总是可以动手拣起这件事情来做。它帮你消灭了所有垃圾时间。

Cky18FDgSSWxNoSKG5lZHwnZsURgtzihsaviXMAG.png

处在大学环境中,人们接收的信息广博和庞杂,年轻人又兴趣广泛,思维活跃,很容易被各种各样的问题牵引着迅速地变换兴趣。但是,建议我们的同学要有长时间思考一个问题的思维习惯。也就是说,要训练自己对同一个问题的来龙去脉,它的正方、反方的种种辩题和表述,这个问题的来龙去脉,也就是说它如何演进为当今的局面,它又有何种发展趋势等等,进行全面的考察,进入到这个问题的核心和外延,全面推敲琢磨。长时间的反复思考一个问题,能让人养成追根究底的心智习惯。不放过该问题所涉及的任何一个疑点,就往往能够在这个问题上能够抽丝剥茧,条分缕析,思想因此变得深邃而高效。同时,一旦具备解决这样一个问题的能力,往往可以类推到其他问题上去。熟悉了推进思维的工作流程之后,思考各种问题的能力都会增强。而且长期集中注意力在一个问题上反复琢磨,往往会在遇见新现象和新问题的时候触类旁通,获得意外的解决方式和思维路径。这一条建议和上一条相似,都是主张人的感性和思维都需要磨刀石。要花时间动手去做的事情,和需要长期思索的问题,对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好的磨刀石。一个人熟悉和体验过一个问题的推进和突破的工作流程,慢慢也就熟悉了思考的技术,体验到思考的快乐,并学会尊重思想劳动。还在读书的年轻人是最有条件进行这种长时间思考的----等到你小有名气,工作繁忙起来,各种各样难以推卸的责任就会跑出来打岔了。所以你们要珍惜没有出名时的时间。

8fIGs8oug2q1cHLN1PTAImSGtsRBr0KSY2x1Px6b.png

读书是大学生活最重要的事情,但很多人似乎读了不少书,却不能立竿见影的对自己起作用,这便是源于读书不思考。做读书笔记是带着思考读书所必要的措施。读书笔记不仅是书中重要论点和数据的摘抄,更必须是反思性的笔记,要把自己对书中论点的评判和感想同时记录下来。也不要仅仅在书页上随手写下评注或者划重点,要另外建立一个文件,不管是纸质版的,还是电子的都可以。读书笔记要专门列出所读的每一本书的书名和主要观点,以及自己做出的评注。这个笔记写完,这本书从此才真正变成你读过的书。不管你时间再忙,写下一句话都好。事实上,能够用几句话来总结一本书的论点,是这本书对你是否构成意义的重要指标。然后,如果条件允许的时候,我建议大家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做读书笔记。这样就能将书中庞杂的观点提炼为结构清晰的树根目录,越是复杂的大部头的书也需要这样子来消化。我在我的学生中,还提倡一种重构似的读书方法。就是看原书的标题,自己根据自己的想象,拟出一份提纲,然后与原作者的提纲互相对照。这样子就很容易发现原作在撰写过程中的妙处和缺失,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2J1whaZ5EFvr9GqZH0uwQx4XvoRbYVCjavj0wl5n.png

读书需要反思,创作当然更加需要反思。工作日记是罗列操作中联想到的问题和面对的困难,以及对创作经验的总结和创作效果的评估。事实上,人们对自己的创作过程的遗忘程度远远超过人自己的想象。记录下的工作日记不但是为今后的研究者留下资料----更会成为不断修正和提高创作水平的非常重要的资源。没有谁是天生的高手,但是善于总结和反思的人就会不断进步,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快的提高。顺便说一句,你留下的可资研究的资料越多,研究你的人也就会越多,你就会在未来越来越重要。这是我为什么如此重视档案和如此勤奋写作的原因之一。一定要随时记录想法。把飘过的想法整理成整体计划,用整体计划收编飘散的想法和杂碎的做法。这样会使得杂碎的做法都因为在整体计划中的不可或缺的位置而变得有意义,你可以在不那么完整的时间中完成这样的工作,就能有效地消灭自己的垃圾时间。

S2jW7E1W8yrd7Y58qG4l6bbTUhCHxMJrMzNgyONr.png

建立完整的档案,管理自己的资料。存档是一种清空,不存档的想法会永远在羁绊你。存档之后就完成了归位,就可以开始出发往前去做新的东西了,所以要持续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档案。建立档案的过程又是一个对自己的工作加以全局关照的过程,是不断地重新梳理自己的发展脉络,检讨自己的工作成效的一个评估过程。建立档案一事,应尽可能保留原始素材、原始的图片,原始手稿、票据、文献。要有一个分类的系统,根据这个系统逐年添加材料,慢慢形成积累。档案形成之后,应当封存不宜过度频繁地重新整理和编辑用一次次的整理和编辑。意味着一次次的重新翻新总会有所取舍丢掉。一些此刻看来没有价值,但其实若干年之后意义非凡的材料。建立档案就应该有目录系统的意识,应对档案的建构方式有一定的了解,在档案中置入一个方便自己管理和操作编目方式。最后就是,档案首先也是给自己使用的,每次存档的时候回顾你自己的这份档案,就是一个最好的全面反思的机会。

dZqd7XPLGcUmHIeJD2ugMeVJcHvl8imkxpROgxMp.png

要相信数量,做任何东西都做一打,做一个系列——反正这是我自己的工作习惯。要是单独的画一张画做一件装置,我就不太提得起劲头来,如果是要画24张一个系列,或者108个装置一个系列,只要知道此刻做的是24分之一,我就会特别来劲。我是一个规模控。虽然这24张中也许有那么三四张有点凑数,但毕竟通过数量牵引着自己的创造力成倍地增长了。同时,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心和手逐渐地熟练和顺畅起来,往往容易出现无意为之的神品。天下事情仅有定性和定方向,并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有时候,问题是需要通过数量来解决的。不是酒不能醉人,而是你没喝够。不是你这么做不对,而是你浅尝辄止,目前还看不出效果。只有当你做到在足够数量的时候,才有资格断言这条路是不是走得通。很多人都是前面喝了九杯酒,其实喝到第10杯就醉了。但是很多人就停在第7杯第8杯。其实往往只需要再多加一点工作量,事情就会有极大的突破,就会发生质的飞跃。更何况,巨大的工作量会帮你尽快地厌烦,会帮你迅速地往前走,进入到新的工作状态里面去。

AhDFgxJOo8UJfNfA1ThPWi3MpANpFgaPZvS4XeAm.png

学艺术的学生难免要阅读艺术史的,但是你所能看到的艺术史其实都和历史真相有一定的出入。而且大路货的艺术史也往往是塑造艺术界的成见的主要力量,这样的”大家的艺术史“一开始是你的阶梯,很快就应该成为你的桎梏。归根到底,这样的“大家的艺术史”将是你终生的敌人。你一定要从这种“大家的艺术史”中读出一部你自己的艺术史。你要读艺术史读到为艺术史中的几个人物打抱不平,为艺术史中的某种说法拍案而起愤愤不平,读到觉得现有的艺术史简直错漏百出不看卒读。你要成为几个特定的艺术家的专家,意识到他们的实际所做和内心所想的,在通俗版本的艺术史上竟然是多大程度上被歪曲的。而你一生的艺术工作将和这几位艺术家展开持久的对话,他们就像一些不断趴在你耳边对你说话的人一样,所以这是一部“耳语的艺术史”,也就是一部你自己版本的艺术史。当你和艺术史之间搭建起这样的一种联系,你和历史的关系就鲜活起来。你从此会成为历史知识的主动的组织者和探索者,并且产生出对艺术史发言的冲动。而你的工作本身就是对这部现有的、并不令人满意的艺术史的一种最强烈的修正。你甚至对历史的下一步该如何发展,有了自己的看法,你看到很多道路,你所要做的就是努力使历史朝着你所期待的方向去发展。

Dd8kc22qf95AV8ykkwoirP5wmjyOfbN6Oulb6NM6.png

同学们在刚上手刚入门的时候要缩小设定的目标,也就是调一些容易的事情。做相对容易的事情容易取得成功。取得成功之后,人就容易变得有信心。要是一上来就做困难的事情,容易受挫而丧失兴趣。当尝到取得成功的快乐,当取得成功逐渐成为习惯,并且也熟悉了如何通过努力来达成成功之后,你就要放大自己的目标,开始学会挑困难的事情做。因为这个时候,在困难的事情中受挫,也不再能打击你的自信心了。而永远挑容易的事情做,慢慢习惯慢慢变得驾轻就熟,你慢慢地就会沦落,沦为只会做简单的任务的人,你也就慢慢成为二流人物了。困难越大,意味着需要更大的能力。你为了解决这些困难,就得努力地去发展自己的能力。同时困难越大,也意味着周边跟你做同样的事情的人更少,这也同时意味着一旦解决了这些困难,你取得的成就将更加巨大,你对历史的贡献更大,你获得的将是更大的尊重和掌声。而对巨大困难的克服,将更进一步强化你的自信心,使你更敢于面对更大的挑战。最终当你能够面对天大的挑战,当你能够承担巨大的责任,你少年时代的梦想才终于实现了。因此我建议大家在设计自己的工作任务的时候,要有一种逐渐加大难度的考虑。既要给自己得到胜利所激励的机会,也要给自己不断取得越来越大的胜利的机会。既要有自我保护,也要有自我要求。

HAQOpPPi3kPSQ1OFenAJkCqw9VpLbg7NgOGZHaWc.png

研究一个对象,要拿出地毯式扫描的方式来。佛学上叫做“无漏”,数学上叫做“穷举”。好比找东西你打开到第三个抽屉,已经找到了你自己想要找的东西了,但是这时候你何妨把所有的抽屉都打开一下,顺便清点一番。你总是会在想要找到东西之外,会有意外的发现。讨论一个观点时,指出一两个事例其实是不够的。要把所有的正反例子都罗列一下,搜索你所能找到的所有的相关事件和数据,这也是无漏的精神。无漏就是一个都不能少,要重清翻检所有的角落。无漏的思维方式连着做清单的习惯,一旦罗列出清单,初步梳理出整个研究对象的不同表现的谱系,强与弱、长与短,你就有了一个更复杂的观感。列清单,有助于你忽略掉过于大路货的知识,迅速地到达边缘,关注到一些人们通常忽视的角落,也就是所谓的冷知识。而这些冷知识,往往会成为让你出人意表的独特资源。清理已知知识的清单,是你能够抵达未知领域的最便捷的方式。除了罗列出清单,你会对关系产生出鲜明的意识,而这就是画地图的基础。当你能够画一个研究对象的地图,你才成为这个事情的向导。拥有一个事情的清单,你就是这个事情的保管员。海德格尔说:只有看林人懂得那些林中路。

TA565XFbHVJnF1Cypetd9yjXREVMRM3pra2IKmJl.png

在我的研究生教学群里,我要求同学们每个月要写两篇论文。就同一个题目,一篇要写支持的肯定的正面观点,而另外一篇要写成反驳性的观点。我们把这样的写作练习称之为“正反论”。这个办法是从李白的老师赵蕤那里学来的。赵蕤写《反经》,或者叫《长短经》,总是汇集各种说法,翻来覆去地左右说,值得学习。每个人对事物都有自己非常直觉的基本判断,或者反对某个观点或者支持某个观点。这一类正反翻覆的练习,就是要训练大家逐渐地变得善于从对立面来想问题。每写出一句话来就意识到可能发生的辩驳会如何进行。你的思想逐渐地就会变得谨慎而周全,这实际上就是通过批评而求知的方法,也就是辩证法。养成这种正过来反过来去的推敲一个问题的习惯,是我们能够有效思考的重要标志。

Mnc8Lhzi2n5drmhwFOAIwfbi5lyoj6UfAUBJjs9F.png

小朋友把世界分为好人和坏人,长大以后,头脑简单的人一样有着非黑即白思维。人们倾向于认为事物之间应该有明晰的界限,而一旦这个界限有一点模糊,人们又则倾向于认为这两个事物之间其实没有界限。我们要习惯于事物之间的边界是模糊的、过渡的、混杂的、互相镶嵌的、犬牙交错的。国家和国家之间的边界是如此,语言区域和语言区域的边界是如此,民族和民族之间的边界是如此,哲学上一个概念和一个概念的边界也同样是如此。它们经常是拖泥带水和暧昧不清的。一刀切把事物成两边的边界,其实是很少见的。在宏观上看来的一刀切,经过放大之后往往其实还是模糊和齿锯状的。非黑即白的思维让人的思想比较省事儿,但实在无法体察事物的微妙和委曲,在宽阔而混乱的中间地带,实际上有着最难以言传、最敏感、最需要用心体察的细节。再反过来,我们要对这个模糊而断续的边界线上的复杂情况充满敏感,不等于要去陷入无秩和无边界的民主的狂欢。比较折中的思维,是意识到边界的模糊和游移,同时意识到这一模糊的游移不定的不平滑不干脆的边界也是始终存在的,这才是持中的中间地带思维。黑白之间,放大来看,有灰色。

4bMMPzkRMm7Uj0N1DJxYFwfb9fnps3G2PfGm2KNo.png

​我强调用研究滋养创作。我强调做一个档案控,我提倡大家记工作日记和读书笔记,最后会导致的下一个结论,那就是,你必须成为一个系统控。首先是要超出艺术体系,要在更大的社会系统中工作。意识到艺术界和整个世界的联动。我们每做一个动作,每做一件作品,每写一篇文章,就要去思考这么一个举措将会引发的连锁反应,它的前后左右的来龙去脉的事物是什么,它所出现的条件是什?也就是说,对自己的工作要养成一种系统思维:此刻我所探索的这个课题,其他艺术家是如何做的?我的做法和他的做法区别在哪里?艺术界这样的做法,与整个世界的那些要素有关,世界将如何作出反应。这就是,要把自己的工作放在整个艺术史的语境中,和整个社会结构的框架中去思考。做一个系统控,还意味着要把自己的工作组织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去思考什么样的工作是内核的,什么样的工作是外围的,什么样的工作是长周期的,什么样的工作是短期的。什么样的工作是策略性的,什么样的工作是你最基础的。给这个系统输入什么,它将如何输出。系统思维是一个艺术家人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排兵布阵,要求自己的工作形成有机的联系,形成自洽和自我支撑的重要的思维方式。用系统来激发自己的创造力,双手互搏,排兵布阵。把自己的工作阵列化和系统化,好处是在这种系统化的工作中能产生出生态位。相当于元素周期表一做出来,那些空白的格子,自然就会有人想要去填上。运用系统思维,让你的工作的不同板块只见,也让你的整个工作体系和外部因素之间,形成有机联系和逻辑联系----尤其当这个系统发展成为有机系统,就能形成自我修复机制。


关键字: 内容标签:创作,就会,都是,创作 就会 都是
下一篇:邱志杰_|_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二):共同体技术和成功学_-艺术-理性-艺术界||上一篇:孙振华:_地方性知识_-地方-过程中-城市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