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孙振华:_地方性知识_-地方-过程中-城市

编辑:杨晓萌 来源:雅昌网
 
  继《十年而已》之后,2018年初,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孙振华先生又出版了一本文集《处处尘埃》。这本文

  继《十年而已》之后,2018年初,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孙振华先生又出版了一本文集《处处尘埃》。这本文集内含三百余篇千字短文,分社会观察、艺文杂谈、生活百态三辑,这些文章是作者关于生活、文学、艺术、学术等诸多方面的体悟与认识。篇幅短小精悍,语言朴素直白,体现了孙振华先生对世事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文学艺术素养。艺术网经孙振华先生授权连载《处处尘埃》,《地方性知识》选自第一辑“社会观察”。

  更多内容尽在[孙振华专栏]

有位社会学家不久前在奥地利参加了一个国际社会学研讨会,讲中国劳工问题,引起了与会学者的兴趣。对此,他很有感触,他认为,中国学者做研究未必要赶国际的时髦,应该扎扎实实地把当代中国的真问题揭示出来,为国际社会贡献出有价值的地方性知识。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那一代学者早就给了我们启示。当时,一批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在国外学的都是当时西方前沿的观念和方法,回国之后,相当多的人一头扎进了中国的问题中,在诸如考古学、语言学、法学、社会学、人类学、文艺学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才让国际学术界知道了一个真实的中国。

“有真问题才有真学问”,拿劳工问题来说,它曾经是西方社会的一个强势问题,但到了当代,它被其它更重要的问题所取代,相对成为一个弱问题。在发达国家,随着工会力量的强大,社会福利保障系统的完善,劳工的权益和保障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在当代中国,劳工问题则是一个非常紧迫的社会问题。

EuY1pPNRkygUGb4KUf3qsbmsHfF4W6eRhhajasOe.jpg

忻东旺 《打工》

中国的问题比较特殊。中国的所谓劳工,大多数是在城市化过程中,由农民转化而来的所谓“农民工”。他们在城市工作,在乡下又有一份承包的土地,这种身份的二重性,显然是无法用其他发达国家的经验来解释的;另外,农民工所面临的“户籍”问题,也是一个“中国特色”,这些问题如何破解,都只能从中国的经验出发,寻求解决之道,而无法搬用发达国家现成的经验。

中国的劳工问题,本质上是现代性问题在中国的反映,中国如果在这个问题上,能形成一套自己的经验,那么,中国的这种地方性知识本身也将会对全球的现代性做出自己的贡献,它本身也可以成为全球普遍性知识的一个部分。

MdEHIWVTwdMMqxOwyjJusfpEJpVQwFz50JVGBCP3.jpg

忻海洲 《棒棒军》

6lYsnzwfAA8TesysUI0Etl32ImlWZHD6NpWmMQvn.jpg

徐唯辛《工棚》

所谓地方性知识这个说法是从人类学研究那里来的。在人类学研究中,一直面临着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纠缠。一些人类学家热衷与在不同民族、部类和文明类型那里发现共同性,找到共同的结构和规律;而另一些人类学家则坚持寻找差异,他们认为在不同民族、部落和文明那里,存在着自己非常独特的文化差异,这些差异就属于地方性知识,在整个现代化的过程中,地方性知识不应该被同化,被掩盖,它可以发挥自己独特的价值和作用。

中国的城中村,就属于全球城市化过程中的地方性问题。“城中村”这个奇怪的说法,就寓指了它是现代化过程中城乡矛盾的混合体。它既不是真正的农村,也不是真正的城市;在急速的城市化过程中,它并没有被迅速同化而滞留下来;同时,由于被现代化的城市包围,本身又成为城市的补充,成为功能化的、高密度的农村。

拿深圳的城中村来说,它不同于西方城市经验中的“贫民窟”,它虽然存在着各种问题,但它廉价和便利,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城中村,深圳的城市何以能在三十多年里有如此快速的发展。

农民工的问题、城中村的问题、廉政问题、青少年教育问题、养老问题、医疗问题、诚信问题……都是当下最有中国特色的问题,如果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想要在国际上获得发言权,首先就要从面对这些问题开始。


关键字: 内容标签:地方,过程中,城市,农民工地方 过程中 城市 农民工
下一篇:邱志杰_|_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一):心态管理、工作方式和思维习惯_-创作-就会-都是||上一篇:潘鲁生:创建粤港澳大湾区创意设计联盟_潘鲁生-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粤港澳-文化-创新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