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批评在现场:
《人间剧场.林惠兴工作室开放展》学术研讨会
著名批评家殷双喜发言
殷双喜:我采访的时候也说了一些,都是一些感受,比较抽象。我想谈谈我的感受,就是林惠兴的作品有一种精英和底层杂流的特点。
其实福建的艺术家,我以前说过,都特别胆大,敢于偷渡,闯出一片天地。现在这个“偷渡”其实是很敏感,它在一个空间里头。福建七分山,三分田,生存环境并不好,所以他们走向大海,走向远方。
你看这个黄永砯、蔡国强、陈文令、陈志光、他们都从福建跑出来,而且动静特别大。这一般来说,地方画家到北京来,都是悄悄的,他们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出这么大的事。当然现在陈志光和陈文令都回去了,我觉得这有点象征意义,走出福建,所以说地理没有限制他们,反而能做出特殊的、拓展的项目。
我相信林惠兴的这种锐气也会有很大的发展,但是我也觉得奇怪,他做了这么多作品,我却是第一次看到,可能我比较闭塞。贾老是积极地推荐,我半信半疑。今天就来看看,我原来想着可能是炒着艺术家,就是做一些很现代的东西。但是这次来看,我觉得他身上还有许多令我惊异的东西,他做的一些东西实际上是主观的艺术描述。
你看这个女性的头发,这个处理手法类似于埃及描述;另外,从腰以下拉长,像链条一样地拉起来,就是他们能够形成一个身体结构。作为雕塑的构造来看,它是由主观的想象和情感需要来决定形体。也就是形体的结构不是由客观现实决定,而是由艺术家的感知来决定。
第二个就是要找出它变形的依据,林惠兴为什么要把某些形体压扁,扭曲,有些形体拉长,有些形体放大,或者缩小?你看这展厅走道里面那群小人,从我这出发,看到某种雕塑早期的原始性。最原始的雕塑都有一种野性。另外,中国人认为人死后并没有完全消失,人经常说有另外一个世界存在。
所以我想,林惠兴这个展览取名为《人间剧场》是有他的含义的。我觉得它应该是人间和另外一个冥间的沟通、一个替代物,因为按照他这个雕塑的形象,在现实世界里头是不能畅通无阻的。这个世界有它的规则和禁忌。但是艺术家创造了另一个世界,打破这些规则和禁忌。所以这个剧场如果说有主题,它的主题应该是自由与解放。
他把人的手指头和脚指头充分地展开,像夸父逐日,你看看它面部的形象,就像在清华博物馆看到的,这是早期人的神话。逐日、射日,就是人把自己的精神想象和信仰都灌注在雕塑这样一个载体上,用它来代替自己,例如精神的生长和舒展。所以我觉得雕塑它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现实的象征物,而不是现实的再现。
和绘画相比,雕塑在这方面传递的是更为深层的一种精神的实象。所以我觉得林惠兴的雕塑在某种意义上与其说是视觉的,不如说是触觉的;与其说是生理的,不如说是心理的。我觉得它是一个心理的符号,一个精神的替代物。认识到这一点就非常重要。
我们现在回头看学院雕塑,它实际上主要是文艺复兴以来,近现代科学精神关注的一个雕塑形态,而且这种形态,作为一个体系跟绘画传统,更多的是要我们学院的教育始终在科学的遮羞布底下。老师批评学生的时候说你这素描画得不准。绘画是艺术,哪有什么准和不准?所以我们往往将错就错,但是在绘画里头没有正确跟错误。
我们怎么辨别正确跟错误?正确跟错误是科学的,是真理的表达,而艺术更多是心理、精神的表达。心理学现如今被人置疑是不是科学?我觉得也好,心理学不是科学。心理学它比科学还差得很远,它的所有实验和方法都是被实验者所规定、所操作的,所以它的结果很可疑。
所以世界心理学大会的主席一直很郁闷,就是这个学科跟物理、化学其他学科不一样,始终不被认为是一门真正的科学。因为什么,它的基础是生理学,而现在生理学还没解决好。有一次看中央电视台的节目,诺贝尔奖获得者们坐在那讨论:“未来科学最大的发展空间在哪里?”说的是生理学。
因为到现在为止,人的大脑,活动的基础没解决。现在人工智能,电脑下棋,一次一次地冲击我们的底线,挑战人类的制度,但是目前我能想象的是,科学代替人脑还有很大的距离,这大概也是艺术在这个科学和商业时代里最后的一种自信和价值,它能保持一种个性和多样性,而不是统一的。这是我对于这个展览得到的一些启发和感受,跟大家交流。
附:
【视频】殷双喜:林惠兴敢于偷渡闯出一片天
http://v.qq.com/x/page/h0800y9km37.html
关键字: 内容标签:的是,形体,都是,的是 形体 都是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