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李昌菊: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油画家艺术创作_现代派--林风-表现主义-现代派

编辑:杨晓萌 来源:雅昌网
 
  编者按:2017年11月,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李昌菊的最新著作《中国油画本土化百年(19

  编者按:2017年11月,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李昌菊的最新著作《中国油画本土化百年(1900—2000)》在人民出版社出版。20世纪初,油画作为改良中国画的重要画种引进中国,参与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经过几代油画家的努力,油画已成为本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油画本土化百年(1900—2000)》中,李昌菊大致依循20世纪前期(1900—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1949—1978年)和新时期以来到世纪末(1978—2000年)三大部分,探讨中国不同时段的油画本土化现象。本篇文章为第一篇《引进、传播与融入(1900-1949)》的第三章节《引进语言样式》的第二节内容,阐释了西方现代主义对中国现代美术的影响,以及现代派艺术家这一特殊群落的创作。

  第二节现代派

  绽放光芒

  现代派艺术家是一个特殊的群落,他们喜爱现代派艺术,并深受现代派影响。他们不仅敏感于新艺术,还发现了现代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均注重主观表现,抒发个性的共性。这群画家怀抱热忱,普遍期望能使中国艺术改观,促进本土艺术发展。身处现代风潮中的他们依据兴趣选择了画法与流派,如林风眠的表现主义特点、庞薰琹的立体主义与象征色彩、丘堤的装饰趣味、阳太阳的超现实主义氛围、赵兽的野兽派表现特征。除此,多种画派的影响同时流露在一人画作中也十分常见。总之,西方已有的现代绘画语言构成其创作的基调与底色。

图 1–3–30 林风眠肖像

  林风眠(1900—1991)(图1-3-30)于1921年进入法国国立第戎美术学院学习西方绘画,因其才华横溢,在耶西斯的推荐下,林风眠转入法国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可罗蒙的工作室学习。林风眠一度为传统写实的细致所着迷,用他自己的话说,“自己是中国人,到法后想多学些中国所没有的东西,所以学西洋画很用功,素描画得很细致。当时最喜爱画细致写实的东西,到博物馆去也最喜欢看细致写实的画”。校长耶西斯点拨了他:“你是一个中国人,你可知道,你们中国的艺术有多么宝贵、优秀的传统啊!你怎么不去好好学习呢?去吧,走出学院的大门,你到巴黎各大博物馆去研究学习吧,尤其是东方博物馆、陶瓷博物馆,去学习中国自己最宝贵而优秀的艺术,否则是一种最大的错误。”校长的观点使林风眠受益匪浅,他开始站在西方土地上回望东方,从而重新发现“东方艺术”的魅力,并同时关注现代主义艺术。1923年春天,林风眠与李金发、林文铮、黄士奇等赴德国游学,德国的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等新绘画流派,对林风眠影响颇多。这一时期,他创造的作品,主题鲜明、线条、笔触富有力度,为典型的表现主义风格。

  1926年回国的林风眠出任北京美术学校校长,次年又赴杭州担任国立杭州艺专校长。被委以重任的林风眠,肩挑振兴中国艺术的大梁,对中西绘画有着深刻认识的他,[1]不断撰文发表、阐述对艺术和社会的见解,从教育、理论、创作三方面推进美育和中国的艺术改造。回国后的几年中,他曾创作大幅油画《人道》(1927年)、《人类的痛苦》(1929年)与《悲哀》等有人道关怀力度的作品,只可惜因原作无存,且只有黑白图片可寻,所以难以窥见其色彩魅力。1927年所作《人道》一画,“宽银幕式的画面上,充塞着锁链、绞架、无数男女殉难者的形象。锁链在尸身上闪着磷火般的青光。整个画面都笼罩在暗影中,唯一女尸照着微明的亮色,她面庞清秀,却永久地沉睡了。”[2]画中人物采用意象化造型,整体基调极为阴郁,突出了战争带来的暴力与恐怖感。较之旅欧时期的《人类的历史》、《摸索》,《人道》更具表现主义特质。林文铮曾著文介绍道:“这一幅不是描写被自然摧残的苦痛,而是直接描写人类自相残杀的恶性。作家沉痛的情绪,可于人物之姿态及着色上领略得到!我们试举目四顾,何处不是人食人的气象?从横的方面看起来,这一幅画可以说是中国现状之背影,亦即是全世界之剖面图!从纵的方面看起来,可以说是自有宇宙以来人类本性的象征!”据作者自己介绍,这些画与大革命失败后全国陷入白色恐怖的社会形势有关。可见,面对惨烈的现实,林风眠直抒胸襟,采用表现主义艺术控诉残暴。

图 1–3–31 林风眠 《人类的痛苦》 尺寸不详 1929年

  1929年的《人类的痛苦》(图1-3-31)同样为大幅创作,手法在写实基础上略有变形,人体站、卧、俯、仰相互挤压,姿态各异,众多受难的人群情状痛苦、惨烈。画家自述说:“这个题材的由来是因为法国的一位同学被广东当局杀害了。我感到很痛苦,因之画成”。画面表现了一个具有人文思想的艺术家悲天悯人的胸怀,类似的主题和表现手法贯穿了林风眠该时期的作品。暴露战争恶行,揭示现实痛苦,呼唤人道与爱,林风眠试图将个体精神体验融入悲悯,使苦难走向崇高,让沉重的内涵获得精神的升华。他的作品气度恢弘,其创作视点、胸怀、格局,与同时期沉湎于个人情调事物的画作迥然有别。其直面惨烈现实的创作立场,较之徐悲鸿婉转的借古喻今,更直接也更具冲击力。毫无疑问,通过表现主义,林风眠将悲剧意识与精神力度镌刻在本土油画的发展史上。

  可惜时代机遇与林风眠擦肩而过,好景不长,这种创作即告终结,其油画作品急剧减少,画家转向了彩墨探索。一方面是时局原因使然,一方面与个人际遇关联。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杭州艺专被迫向内地转移,其个人际遇几经沉浮[3],一代领军人物,选择了在清苦孤寂中坚持着自己的信念,潜心探索水墨和油彩的融汇。

  作为蔡元培先生的长女,蔡威廉(1904—1939)前后三次随父母游学欧洲,遍览艺术精华。1922—1927年的五年间,她潜心攻读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美术学院和法国里昂美术专科学校。1928年开始执教国立杭州艺术院,达10年之久,后因战乱随家人颠沛流离到云南昆明,不幸染疾失治而过早辞世,年仅三十五岁,积数年的画作也随乱世的战火灰飞烟灭。蔡威廉的画,粗旷豪迈,果敢洒脱,颇具男子气慨,造型夸张有度,较接近后期印象派的风格。其大幅的油画代表作,据记载有以辛亥女杰秋瑾的英雄事迹为主题的油画创作《秋瑾绍兴就义图》和歌颂女性解放思想的神话题材《天河会》,后者被当时艺评界称赞为“笔触轻松,色调明快,气氛欢乐,充满着浪漫主义的幻想精神。……与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想一脉相传,体现着作者对妇女自由、个性解放的期望与追求。”

图 1–3–32 蔡威廉 《小女孩》 1934年

  蔡威廉的绘画题材涉及人物、风景、静物,尤擅肖像,曾为文艺界知名人士如丁玲、李树化等人画过肖像。她的肖像作品着力于描绘对象的内在精神表现,同时兼顾简约的形式美法则和严谨的结构(图1-3-32)。在蔡威廉的肖像画中,自画像是最见功力、最具意味的一种,画作呈现一种沉默的精神力度,用色以黑、白、灰为主调,侧重于人物脸部刻画,结构造型结实精确,人物表情宁静毅然,有一种超脱尘俗的气息,透出这位出身名门的女子孤傲笃实、宁静深远的精神个性。

上一页 1234 下一页
关键字: 内容标签:林风,表现主义,现代派,油画 现代派林风 表现主义 现代派 油画 现代派
下一篇:《中国民间文学大系》_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编纂出版工作委员会召开协调会议_-编纂-民间文学-工作||上一篇:潘鲁生:漫话方成先生_漫画--艺术-钟馗-创作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