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文化集团董事长万捷。 深圳商报特派记者 施平 摄
深圳商报特派记者 张惠屏 彭琰
对话嘉宾
万捷:全国政协委员、文化集团董事长
对话缘起
以“印刷界奥斯卡冠军”闻名的,是深圳文化产业的领军企业。如何看待深圳的文化?如何看待深圳的文化产业?深圳商报记者近日采访了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的万捷委员。万捷认为,需要正视深圳文化的历史,虽然积累不多,但同样有自己的特色,产业间形成良好互动。如何推动文化提升?万捷坦言要形成精英阶层,通过思想碰撞激发创造火花。在采访的最后,万捷也向市长邀约:新年音乐会,能不能请市长来代言?
城市评价: 历史积累不多 产业良好互动
记者:您在深圳打拼了很久,一直从事文化产业。对于深圳文化,您怎么看?
万捷:我1985年到深圳,31年了。深圳变化很大,早年的活动范围是东到罗湖桥,西到上海宾馆,但从那个时候开始,深圳的群众文化就非常活跃,来自全国各地的打工者,在这座移民城市产生了像“大家乐”舞台这样的佳话。
今天,社区文化建设欣欣向荣,文化活动进社区、图书馆进社区,弦歌不绝。深圳读书月独树一帜,是深圳书展的代表作;文博会凝聚了城市的心血,向文化高地发起冲锋……想到这些,我的脑海里如诗如画。
记者:给深圳文化找个自家的参照物,与深圳高科技产业的高歌猛进相比,深圳文化事业会不会跑得有点吃力?
万捷:我们要正视深圳文化的历史,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本身积累不多,大学也不多,文化资源比较缺,所以深圳创造文化能力有短板。但是,我们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深圳的制造业、高科技、服装等,都注入了文化的内容,使得深圳在由深圳速度转向深圳质量的过程中,能够得到有效支撑。反过来,深圳的科技、金融也给了创意产业、新兴产业许多灵感,产业之间形成了良好互动。
文化判断:
形成精英阶层 激发创作火花
记者:产业互动怎么样才能做到进一步升华?
万捷:有大师在,城市才能提升水平,我们不能回避城市精英阶层的问题。如果IT从业者与设计师经常有碰撞,那么产品可能会更上层次、更有影响力。
北京、上海这些城市就有自己的精英阶层,在这个圈子里,艺术家和科学家可以对话,对话多了就会有产生创作的火花。深圳过去是讲究速度,不能静下来讨论艺术问题。现在,我看情况在逐渐发生变化,比如私人博物馆在兴起,名家的雕塑作品出现在社区,南科大校长陈十一把校董会放在艺术馆开,这种感觉是不一样的。
记者:您提到了“精英阶层”,能否再进行具体说明?
万捷:我所说的精英阶层,并不是指有钱的阶层,指所谓的富豪。我认为城市的精英阶层由每个行业的尖子组成,他们有各自的专业能力服务社会,能得到社会认同和尊重,对社会有一定的影响力。他们可以是律师、医生、教师,也可以是企业家、地产行业从业者等。
记者:我们是否可以说,您所说的精英阶层要具有专业精神以及文化素质。提升这些文化素质,路该怎么走?
万捷:我如果不是从事这个行业,我对艺术、音乐、建筑、设计、材料等这些都不会有感觉。因为我们过去没有受过这样的系统教育,包括美育教育、音乐欣赏。也就是说,不管你喜不喜欢,博物馆都是要去看的。也不管将来学什么、有什么分工、是不是对未来有帮助,你都要接触接受这类事物。文化就是常识,从孩子到家长,我们都要补课。
个人心愿:
新年音乐会 市长来代言
记者:文化这件事既急不得也等不来,您觉得推动深圳文化的发展需要找准哪些抓手?
万捷:从打基础来说,必须从孩子抓起。深圳未来的经济,如果没有文化的力量,很难达到世界顶级水平。比如说,奢侈品就是文化的积淀,消费者选择它,并不是为了炫富,而是代表品位。虽然我们的生产技术已经达到人家的水平,但设计、体验、色彩、款式会出现差距。产品不再是简单拼价格,竞争最后拼的是文化创造力,看谁给人的价值观冲击更大。
深圳民间的力量正积极推动一场“跨界”运动,让IT从业者、企业家和艺术界打通彼此之间的玻璃门,实现资源共享,让文化成为深圳人生活的一部分,既提升生活品质,又推动经济发展。
记者:在推动融合发展的时候,您认为问题有哪些?
万捷:我认为大家的关注还是不够。比如一流的设计展摆在了家门口,也不会有太多的人去关心,但展馆外面卖有机蔬菜的,生意很好。还比如我们有顶级的音乐厅,但有多少企业家走进去感受过?
我还有个小建议,比如很多公务员都是音乐发烧友,那么深圳的新年音乐会,能不能请市长来当个推广代言人?我认为政府可以营造这样的氛围,通过多种方式来提高社会关注度,吸引更多专业力量来参与。(深圳商报北京2016年3月13日电)
关键字: 内容标签:记者,精英,城市,万捷,两会,记者 精英 城市 万捷 两会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