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之孙徐骥讲述“徐悲鸿的巴蜀情缘”
他是中国美术史上不可或缺的艺术巨匠,他站在近代国画颓废的风气下主张对“传统中国画”进行改良;他是中国现代写实主义美术的践行者,更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奠基者,他是徐悲鸿。
2019年11月1日下午,“徐悲鸿的巴蜀情缘——创作、教育,交友和故事”主题讲座在成都画院翰林厅开讲。“艺术大家与四川”系列讲座这一期,成都画院特别邀请了徐悲鸿与廖静文先生的孙子,现任职于徐悲鸿纪念馆的徐骥老师来到成都,从创作、人、教育与故事四个方面讲述悲鸿先生的这段巴蜀故事。
讲座现场
徐悲鸿1895年7月出生于江苏宜兴,被誉为中国近现代绘画之父,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先驱者。徐悲鸿擅绘人物、走兽、花鸟,于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主张现实主义,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中国画坛影响甚大。在徐悲鸿一生所创的千余幅作品之中,尤以骏马为主题的作品最为著名,一匹匹昂头挺胸、奋力奔跑的马儿给人以生机和力量,表现出了令人振奋的积极精神。 20世纪初徐悲鸿在年轻的时候就提出了“古法之佳者守之,不佳者改之”,“西方画之可采用者,融之”。同时他也是伟大的艺术传播者,1933年到1934年间,他携带他的作品和中国当时很多名家的作品200多张,从法国开始,经过了比利时、荷兰、德国、意大利,最后在俄罗斯结尾,将中国文化复兴传播到世界各地。
《巴人汲水》
徐悲鸿先生曾经三次来到四川,1935年应好友邀请第一次来到四川,游历了峨眉山、青城山。第二次是1937年11月到1938年7月,时值南京沦陷后,随中央大学南迁到了重庆,在这个阶段,他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如《竹鸡图》《巴人汲水》《巴之贫妇》等。1942年6月至1946年5月,徐悲鸿先生返回重庆,在盘溪筹办中国美术学院,极大的推动了现代院校体系的美术教育发展,对中国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徐悲鸿著名的《群奔图》正是在巴蜀期间创作的。除此之外,徐悲鸿在巴蜀创作的重要作品还有《巴人汲水》《山鬼》《国殇》《青城山道中》等。这些作品既展现了悲鸿先生改良中国画的探索,也是当时艺术大家们所提倡的用艺术唤醒民众希望的代表之作。
寓居四川期间,徐悲鸿先生还多次在巴蜀境内写生、交流、举办展览,与当时四川、重庆活跃的艺术家也多有交往,当时川内不仅有张大千等知名艺术家,还有因抗战等原因来到巴蜀的全国各地的艺术家,徐悲鸿先生与他们多有交往,也事实上形成了关于国画现代化问题的大讨论。
在提到徐悲鸿与四川的深厚渊源时,徐骥从先生最具代表性的《八骏图》讲起,该作品由赠送给援华飞虎队队长陈纳德将军的奔马图演绎而来,史上其实并不存在。事实上先生所作尺度最大的一张是《六骏图》,是1942年从云南回到四川以后所作,该画作无论是从构图的安排,还是墨色的明暗都体现了画家扎实的绘画功底和极富线条的想象力。
《奔马》
《银杏树》
《孔子讲学》
徐悲鸿与蜀地的故事,不仅体现在他的创作、他与艺术界的交往和他对美术教育的推动中,还长存在徐悲鸿先生与爱人廖静文浪漫且坚贞的爱情里。廖静文和徐悲鸿相守10年,这对跨越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传奇文化伉俪,把自己的一生,活成了佳话,恩惠着更多的后辈去驱散恐惧,奔向自由。廖静文曾表示:我很喜欢成都,那里是我和他最幸福的一段时光。
合影
历时一个半小时的交流,徐骥不仅向分享了徐悲鸿先生的众多作品,更是通过一幅幅作品展现了一个鲜活的艺术家和四川的关系,先生的作品看似是一张画,其实透露其中的是更多的家国情怀和担当。
关键字: 内容标签:奔马,汲水,中国,徐悲鸿,成都画院,艺术大家与四川,讲座,奔马 汲水 中国 徐悲鸿 成都画院 艺术大家与四川 讲座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