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依旧 212cm×160cm 2014年 绢本设色
人物名片 何庆林,字云乔,别署近鸥堂。1974年生于四川梓潼。2002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画专业。现为杭州画院专职画师。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先后参加过全国美展、中国山水画艺术双年展、全国山水画作品展等全国展览并有获奖,参加过多种联展、群展和邀请展。曾与何加林教授合著《南宗山水画技法》。著有自书诗集《云居草》,出版个人画集多种。
御苑写生(三) 28cm×45cm 2008年 绢本设色
李可染语:“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今年,何庆林从事山水画创作正好20个年头。在绘画过程中,他始终坚持研究山水画所表现出来的观念,也时常感叹说自己仍在路上:“以林泉之心,追求超然境界。以初心为最高追求,不断创作提高修养,来体现出自己的社会价值。”
享受艺术之趣味
出生于文昌故里四川绵阳梓潼县的何庆林,从小喜欢绘画,喜欢毛笔与宣纸之间的传统文化趣味。跟着县里知名画家学了两年后考上了绵阳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小学做美术老师。工作繁忙的他一直期望成为一名画家。在中国美院进修时,童中焘先生是系主任,何加林老师是任课老师,他们对此届进修班很是关心。因专业成绩突出,加上同学和老师的鼓励,辞职复习一年文化课后,1998年,何庆林考入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专业,现为中国国家画院创研部主任、博士后导师的何加林正好担任其班主任。2004年,何庆林的作品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同时进入了西泠书画院任专职画师。2007年,杭州画院全国公开招聘,何庆林考进后工作至今。
何庆林拥有一个艺术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他安心作画、热爱生活。何庆林的爱人汤士澜是他美院的同班同学。每每谈及爱人,何庆林的眼中总会闪现发自内心的宠爱和推崇,“她是个很单纯的人。她的创作多出于本色,是一种天然流露。诗词唱和、切磋交流,结婚16年来我们总有说不完的话。”性格内向、低调谦让,两人对人生的追求既正统又传统,同时又形成一种互补。安心经营小家,静耽自己的精神世界,独得一份清静与修行——他们将对艺术的激情寄放在内心,时常相互倾诉。
深挖传统之韵味
屋宇绮丽静雅,树木古拙静穆,山石俊朗苍古……在何庆林的画里,观者似乎能从他简洁的笔墨中领略到离俗无尘的山水境界。传统根基扎实,作画讲究笔法精准,心物相融,其以物取象,追元期宋之法。何加林认为,“庆林的理性在作品中呈现出三观端正,书法的功底又使得他在作画时更加笔笔扎实稳健,画面经营秩序井然,平中求奇,一看便知得传统真传。”
何庆林一直把“传统出新”四个字作为自己创作的指导思想,只有在传统中学透了,才能出新,画家要表达的内容反复表达,基础是重中之重,李可染反复强调重基础,是指为了达到理想效果,不断加强根基,强化自己。
2018年11月13日,“溪山行侣——何庆林汤士澜山水画作品展”在四川绵阳展出,这是何庆林、汤士澜夫妇首次结伴回乡办展。虽多以山水作品示人,但二人创作并不拘泥样式,反有诸多细节透露些许活泼之趣,包括技法:写意、青绿、浅绛,甚至工笔均有涉猎,整体呈开放格局。二人的画有共同点:严谨、淡雅、平和而多彩。“这既是他们的内心写照,也是他们的才情流露。”何加林说。
浸入古人之境界
作画吟诗、读书写字,一直是何庆林的日常。除此之外,他还学会了打太极拳和弹古琴。为了在自然中汲取素材,何庆林跑去全国各地写生,名山大川、小桥流水,到处都是他留下的足迹。他认为,在山水画创作中写生占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山水从自然中来,在接触自然、饱游饫看的同时开阔眼界、行路读书、丰富阅历,这是自我提升的一种方式。”
从花鸟、人物到山水,何庆林在画画过程中慢慢发现山水更接近中国人的文化观念,“古人的境界,没有二三十年的积累很难达到。山水不是一个简单的画种,进入得越深入,其内涵则更深层,我现在仍在路上。”在何庆林看来,仅将“山水”视为画种太过狭隘,它不只是视觉艺术,而应是国人文化观在山水里的体现。“今天我们跟古人的生活有差别,但为什么依然会与古代文化产生共鸣?”在他看来,当下个人没法选择现实生活,但可以主动选择艺术:“古人的生活也不全是风花雪月,也有痛苦与苟且,但流传下来的却是高山流水、溪山清远,我想这就是一种审美选择。作为艺术家,外界影响一定会投射到我的作品中,如能反映时代,当然很好,但向善的审美选择更有超越时代的价值和意义。”
“生活给了我们什么,我们就体现什么。”何庆林始终坚持着这一点,一直在路上。
关键字: 内容标签:创作,画院,古人,绘画,创作 画院 古人 绘画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