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上收藏,是与我表姐的手炉有一段历史渊源。
三四岁时,父亲蒙冤被屈打成“右派”,我因此被送到宁波市鄞县乡下生活,一住十年。在农村读小学,每逢暑寒假我就去宁波城里婶婶家住,婶婶住在女儿家,其实是宁波月湖公园上小有名气的一座佛教居士林(寺庙)。我四岁那年,表姐做了居士林的当家主持,她四十岁,整整比我大三十六岁。我母亲不在身边,她就像母亲一样爱我照顾我,我的寒暑假也就这样在居士林里度过。
我对她掌中精巧的手炉特别感兴趣,是因为她对这手炉讳莫如深,在我幼小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冬天表姐的手炉从不离手,夏天也在掌中把玩,不用时则把它放入一只烫了金色福字的、严丝合缝的紫檀木盒中。有一年暑假,表姐正在紫檀木文案桌上阅读,这时,有三五位香客居士请她去三圣殿,手炉留在桌上,我赶紧走近一睹芳容。
这手炉炉盖镂雕精美,炉体厚重,包浆深沉古雅,炉底落“张鸣岐制”四字篆书款,手炉高约五六厘米,长约六七厘米,炉盖雕刻着一对鸳鸯在一池荷叶中戏水,几条鱼儿影在水中,有一条鲤鱼却跃出水面,精美古朴极了!
正当我看得入迷,表姐回来了,她看见我在把玩她的手炉,脸上露出从没有过的神色,我被惊得失声哭了起来。她一时也不知所措,但很快把我紧紧地搂住,两眼愣愣地凝望书桌上的手炉,不知为何此时她的眼眶也盈满了泪水。从此我再也不敢去触碰她的手炉,可这手炉盖上的画面铭记至今。
据说,手炉最早出自于隋代,时为隋炀帝出巡取暖而制,到唐宋时手炉已走出皇家,在社会上富裕人家中得到广泛的使用。到明代晚期,铜手炉的制作更是炉火纯青,造型出现多样化,炉盖上精美镂雕纹饰层出不穷,把手炉的实用性和观赏性结合得高雅而完美,而其中最受皇家推崇的便是制炉大师张鸣岐制作的手炉,人称“张炉”,名噪一时。
1990年前后,我在古玩市场上见到几件铜手炉,大不盈掌,炉盖镂雕精美,炉体厚重,包浆深沉古雅,与我表姐的手炉几乎一模一样。那时表姐她虽然特别宠我,但却从不让我把玩她掌中的手炉,更不谈这只手炉的来历故事,那时我还太小不懂事,她如此珍爱这只手炉,或许这手炉是她的恋人送给她的定情之物,与她终身未嫁有关。由于婶婶、表姐及我母亲都已过世,表姐手炉的来历成为永远的一个谜。看着这些手炉,我的脑海登时浮显表姐的身影与她掌中的手炉,遂心生爱意买了三件,至今还在橱窗内收藏着。最大一件为瓜凌楕圆形,炉身浑然一体,炉盖镂雕呈一菩提叶,又似四枚铜钱串在一起的纹饰,周遭孔眼呈放射状向四面散开。另一件呈八凌宝石状,炉盖花纹中心为变体竹叶纹,掩映在无数散状孔眼中,炉底也有篆书款“张鸣岐制”四字。第三件为黄铜制作,炉体四周浮雕有精美的十二生肖,炉盖镂空雕荷叶掩映着荷花,工匠巧妙地用水草把荷叶、荷花、金鱼连接在了一起,炉体厚重,刻一“宣”字。
每每把玩这些个手炉,我总想起表姐那只已不知去向的手炉。数九寒冬,品赏手炉,别有一番味道,真可谓:小小手炉掌中宝,寒冬平添春暖意,铜雕绣刻寓意深,岁月匆匆留心中。
关键字: 内容标签:居士,精美,婶婶,收藏,手炉,居士 精美 婶婶 收藏 手炉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