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两个月的油性蛋彩画创作培训即将结束。作为项目学员,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进步的两个月的时光令人难忘。首先要感谢国家艺术基金对此次项目的资助,使我有幸参加培训。其次,感谢项目的各位老师和先生的教导。最后,感谢我的母校东北师范大学提供的各项服务以及美术学院工作团队的辛苦付出。
在两个月的学习中,我同所有项目学员一起在各位先生、老师的指导下,全程紧张的投入到油性蛋彩画技法研习和艺术创作的学习中去,从丹培拉底板制作到创作作品,每天都是努力工作到深夜,直至教室封门。项目期间,我们没有一天周末和节假日的休息,宋学智老师作为项目负责人在这期间一直辛劳付出,与学员一样没有休息过一天,总是从清晨忙到深夜。我们每一个学员都深受激励和鼓舞。通过此次的学习,我对丹培拉绘画艺术和综合材料绘画艺术有了一个深入的理解。以下是我对学习内容的心得体会。
首先,认识到什么是丹培拉绘画。
丹培拉,原义为色胶。是一种油水混合的乳液。色胶应用于中世纪欧洲壁画中,是绘制壁画的主要材料之一。它的主要成分是胶、白垩或高岭土、色粉。因此,丹培拉不单单是一个画种、一种媒剂,更是一个概念。它有一种综合的概念,张元老师总是强调这种将水和油原本不相溶的材料,通过乳液得以溶解并结合的意义。并不是简单材料上的,而是创作理念上的综合和创造。
通过各位老师对于丹培拉绘画的起源和发展、丹培拉绘画与湿壁画和油画的渊源及关联的讲授,我认识到在丹培拉绘画出现之前,欧洲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画家将蛋黄加入到颜料中进行作画。14世纪,画家契马布埃将此技法带入意大利,经乔托加以完善,并形成丹培拉绘画技法。之前西方经历了蜡彩画、胶彩画和湿壁画。马克斯·多奈尔在《欧洲绘画大师技法和材料》一书中对丹培拉做了详细阐述,“丹培拉的性质在于它是一种乳液,乳液是一种多水而不透明的乳状混合物,含水和油两种成分”。蛋黄、牛奶等都是很好的天然乳液。它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干燥,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坚固而不溶于水。鸡蛋黄调入水和油作为乳液,它不仅作为绘画的调色液,而且作为调制颜料时不可缺少的研磨剂。在戴海鹰先生翻译介绍的资料里,对乔托体系的丹培拉绘画材料技法有着很详实的介绍,破除了我们对丹培拉绘画材料上的很多误解。
丹培拉绘画作为欧洲传统架上画种,具有鲜明的特点。
1.选材考究,技法严谨
从绘画材料属性来看,人们通常以画家使用的颜料属性来鉴别各类画种,以颜料中所含的结合剂(媒介剂)来为颜料命名。例如,色粉和油脂(或树脂)结合便是油画颜料或树脂油画颜料,色粉和水溶性的胶液结合便是水彩颜料,色粉和腊、植物胶(或骨胶)结合便是蜡笔或彩色铅笔,色粉和鸡蛋等乳剂结合便是丹培拉颜料。欧洲古代画家为获得耐久的画面和稳定色彩,发现蛋黄乳液非常适合作为丹培拉绘画的媒介材料。鸡蛋乳液干燥后,十分坚硬,不溶于水,比油画颜料更稳定。此外,受蛋黄中黄色素的影响,白色颜料与之混合后变黄,几周后黄色就会渐渐褪去,形成透明的坚固色层。丹培拉颜料具有很强的附着力,甚至能黏附在油画颜料上。因此,很多西方画家把它作为油画的底子层。根据张元老师和戴海鹰老师的丹培拉教学内容,要求我们在准备丹培拉绘画材料时要极其考究。包括选择优秀的木板、明胶、过滤大白粉、制作和打磨基底、仔细研磨色粉、精选新鲜的农家鸡蛋、仔细分离蛋黄液,并用纯净水制作乳液和颜料。这一系列过程都需要极大耐心和细心。
从整个绘画过程而言,丹培拉绘画是一种间接画法,有一套十分严格而周密的制作程序。包括材料乳液的调配比例和罩染次序都要有严谨的逻辑秩序。我在丹培拉临摹课上有着切身的感受,每一道工序都需要一个预先计划,否则很难驾驭。
2.颜料易干,色彩稳定
丹培拉绘画材料很容易干燥,很快就可以将色层干燥固定,而不必过多等待。(小湖画法需要等待较长时间。)由于颜料能在较短时间内干燥,特别是丹培拉底板的吸收性能很快便可吸干水分。丹培拉技法可以兼顾透明技法和覆盖技法。颜料含乳液多时,薄如水彩,透明流畅。颜料含乳液少时,饱满沉稳,适合反复覆盖和修改。(需要要注意控制乳液中蛋黄、油和水的比例,否则会影响画面的牢固度。)因此,丹培拉材料很适用于多层罩染,精细描绘的作品。此外,丹培拉绘画作品表面上绸缎般的悦目光泽,自然、柔和的色彩品质是其突出的材质特色。
3.性能稳定,易于保存。
丹培拉绘画色彩稳定,表面结膜后非常牢固,很多传世作品都能历经数百年依旧保持着原初的风采。要达到这样,画家必须严格遵守材料规范和绘画的逻辑顺序,否则会影响材料牢固性和色彩的稳定性。
4.技法多变,效果丰富。
掌握了丹培拉绘画的原则和操作程序,丹培拉绘画可以实现很多意外和偶然效果。张元老师特别强调,临摹过程中要发现丹培拉绘画的趣味性和偶然性。他带领我们做过很多水洗,酒精喷洒的技法实践。冯劲草老师也用画刀、砂纸和铁笔对作品进行“减法”,来实现偶然效果。这些效果让我们对现代绘画语言有了一定的启示。
二、学习丹培拉绘画要有对绘画的精神信仰。
张元老师强调临摹学习的过程中要体会古代大师的经典作品的内在气质,不能死死临摹,避免效仿细节。要体会丹培拉绘画精品原作的用心之处。戴海鹰先生也是严格教导我们,学习丹培拉绘画必须要尽量还原大师的方法。我感受到,要画好丹培拉绘画必须把审美感性和理性结合起来。这里面的创作方法论对于现代绘画有着积极意义。
三、丹培拉绘画的材料物质美感的独特魅力。
在学习丹培拉绘画技法的过程中,从底板的刷胶到绘制的色层把握,各位老师都强调我们注意丹培拉绘画的物质美感。在平整的丹培拉底板制作中,张元老师就强调追求大白粉与胶液经过反复打磨所呈现的温润、高雅的气质和对于画面边缘也要保留朴实的手工痕迹。另外在绘画过程中对于裂纹效果的取舍和裱金效果的把握也要高度重视物质材料的美感和趣味。我感觉这对于当代的综合材料绘画,对材料进行审美活动的观念非常具有启发意义。
对综合材料绘画创作的感受。综合材料绘画艺术,其发展是现代绘画艺术发展的必然性产物。其很多问题在学习期间,老师们通过讲座和实践已经说的很清楚。此次学习期间同学们有很多已经从事综合材料绘画很久,他们的作品已经有个人的面貌并已经在全国各类展览多次得奖。而我个人虽然也关注过综合材料绘画艺术,但实践几乎为零,缺少视觉经验和材料实践经验。培训项目学员也有相当一部分是从事油画专业、漆画专业和壁画专业。这部分人通过自己对丹培拉绘画方法的研究进入丹培拉和综合材料创作,此次油性丹培拉绘画创作方法的学习,使我对学习研究综合材料有了新的理解。
第一,学习综合材料绘画一定要有自己的表达逻辑。张元老师和宋学智老师都强调综合材料绘画创作要提前制作创作方案。学习期间也请东北师大美术学院的郭澍老师专门为我们讲了一节方案制作的讲座。张元老师也亲自从北京工作室邮寄过来中央美术学院材料艺术工作室的创作方案论文集《回声》。曲鸽老师在知道创作方案时,也特意强调,不能为了材料而材料。一定要为材料的表达找到精神的支撑点。张元老师特意为我讲到,综合材料绘画不能只去制作表面效果,一定要找到自己关注的精神取向。宋学智老师也强调绘画观念对于驾驭材料的重要意义。驾驭材料时要主动,不可跟着材料走。这一点可以看出综合材料绘画需要极强的逻辑理性。我在此次培训中没有按照自己以前写实的油画手法去创作,而是选择了综合材料绘画创作。一方面是放空自己,为自己以后的艺术创作找到新的可能。另一方面也是很珍惜此次学习机会,可以在这样一个学习氛围中多向老师和同学们学习。我也很感激各位学员毫无保留地为我解疑。
第二,学习综合材料绘画要求进行大量的材料语言实验。虽然综合材料绘画在我国已经有一定的历史,但它相对于其它画种还是一门很年轻的学科。另外,综合材料绘画本身也非常强调实验性。所以研究学习综合材料绘画一定要对物质本身的性能非常了解。由于我对材料的性能了解不足,创作期间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使用硅藻土的时候加入的苯丙乳液,产生了酸碱综合反应,出现了不相溶的问题。后来又在调配苯丙乳液的过程中加入了过多的成膜助剂,导致苯丙乳液干燥过慢,干后难于打磨。所以很多时间都浪费掉了。而像宋学智老师对各种材料的应用都有前期的实验,所以才会对各种材料的表现力驾轻就熟。幸运的是,我在学习过程中不是单打独斗,很多不懂的问题我积极向老师和同学们求教,许多材料上的问题才最终得以解决。但要想深入进入综合材料绘画的道路,没有5年到10年的系统研究是很难熟悉各类材料的操作方法,进而实现材料美感与观念的结合。
第三,在前面两点的基础上,要使自己的绘画语言与材料和具体的操作手法紧密的结合起来。预想到的结果一定要与绘画各个阶段的实施手段相结合,避免出现想要的艺术设想落空。这一点要联系到油性丹培拉绘画方法的相关问题。我也尝试从丹培拉绘画方法入手,来研究综合材料绘画。丹培拉绘画的方法和逻辑的重要性在综合材料绘画里有极其典型的体现。可以看到,很多和我一样刚接触综合材料绘画的同学都是受丹培拉绘画的启发来进行综合材绘画的创作,也都有自己的感受。
第四,综合材料绘画的语言手法的原创性很重要。由于很多综合材料作品带有明显的个人审美取向,很多材料上的选择和手法已经明显的成为个人的符号,学习综合材料绘画一定要有一套自己的方向和手法。老师们也特别强调综合材料绘画的语言原创性与艺术特色。班里的学员里也是每个人一套语言方法,每个人都不同。为了避免抄袭他人,学习综合材料绘画一定要注意语言原创。综合材料绘画有自身明确的学科特点,强调通过材料语言为主体说话,造型语言和色彩语言要围绕物质材料来起作用。综合材料绘画艺术要通过对材料本身的审美和对材料呈现的视觉面貌的遐想来实现意义传达。很多像写实油画的内容很难在综合材料绘画中实现。我以前正是以写实的手法进行创作,这使我对综合材料绘画创作缺少很多主动性。
最后一个方面是我对此次参加培训项目的感受。
首先,此次培训项目的教学队伍水平很高。教学团队中有从法国请来的学者戴海鹰先生、中央美术学院的潘世勋先生、张元先生和曹吉冈先生、综合材料艺委会秘书长唐承华老师,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宋学智教授,长春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曲鸽教授等名师。期间还有中央美院的邹操博士、夏理斌博士和宛少君博士的助阵。这些专家、教授的专业水准使得此次培训项目的师资水平非常高,在艺术界影响很大。很多画家虽然没有被此项目录取,但也是慕名来到长春,来到东北师范大学,潜心旁听。各位老师也都是尽心尽力的为我们讲解知识,答疑解惑。从各位老师的教学中,可以感受到他们对学术的严肃认真,对工作的负责精神和对于年轻画家的关心和期望。两个月的时间有限,但每个学员都收获满满,技与艺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其次,考虑到此次国家艺术基金培训项目只录取了20个正式学员,可以说是在全国范围内精挑细选了对油性蛋彩画创作方法有一定学习热情和研究潜力的青年画家。可以看到主办方为了提高学习培训的效果进行了精简名额。这样能保障每个能够参与的项目学员都有着相当高的创作能力。像袁伟、高振斌、杨波、邹琼辉和王兴华这样的学员都已经在全国多次得到重要美术展览的奖项。我能够有幸参加,也是抱着向大家学习的态度来的,可以说收获很多,但压力也很大。因为大家的高超技艺无形中对我也是一种督促,所以我只能通过努力学习才得以跟上大家的进度。两个月跟下来,我感觉自己的问题暴露了很多,遇到过很多困难,还有很多感受要在以后慢慢消化,很多学到的知识还要在今后的创作中慢慢潜心体会。
再次,本次培训项目为期是两个月整。学习的内容安排得很满,课程结构也相当紧凑。我看到无论老师,还是同学,都在抓紧时间进行研究和创作,这个班里的学术气氛很热烈,每个人都夜以继日地调动自己的创作状态,挖掘自己的潜力。我看到每个学员都很珍惜此次学习机会,表现出对丹培拉绘画有着强烈的期望。我在这段期间的感受是时间紧,工作量大。也幸亏这样的高强度的努力学习,使我自己的创作能力得到提升。在即将结束培训的时候,觉得这两个多月的努力和付出特别值得。
最后,老师和同学们的关系很融洽。老师们都认真负责,倾囊相授。学员们也都毫无保留地相互学习、探讨。虽然只有两个月的时间,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都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以后大家还要继续长期交流,互相促进。相信这个培训班的学员通过此次国家艺术基金的项目培训一定会创作出更高水准的艺术作品。丹培拉绘画创作方法也会在大家的努力下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进一步推广。
关键字: 内容标签:老师,创作,颜料,丹培拉,国家艺术基金,绘画,老师 创作 颜料 丹培拉 国家艺术基金 绘画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