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能在8月份接到《油性蛋彩画创作技法人才培养项目》的录取通知,带着一份憧憬与期望与来自全国13个省份的20名学员一起步入东北师范大学这个大家庭。本次油性蛋彩画创作技法人才培养项目,通过国内外蛋彩绘画名家的理论讲授及绘画实践指导,剖析传统蛋彩绘画的艺术语言形式及美学意义,以合理的课程体系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提升学员的美术理论认识与艺术实践能力,拓宽当代中国艺术家的艺术视野。通过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增强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在这两个月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通过宋学智、张元、戴海鹰、唐承华、曹吉冈、曲歌、冯劲草等诸位先生的认真授课,项目充分完成了初期的人才培养目标,作为学员的我们也充分从学理及实践上认识到蛋培拉绘画的奥妙及综合材料绘画的原理,深深的体会到艺术本体的含义与材料及精神性上的关联与渗透。本次国家艺术基金油性蛋彩创作人才培养项目学习感想总结如下:
(一)项目开设的意义重大
1、项目开设的意义重大
本次《国家艺术基金油性蛋彩画创作技法人才培养》重在从渊源上认识西方早期绘画的形成及发展,戴海鹰先生与张元先生的授课中详细及深入的讲解了这一方面的内容,以及丹培拉这个最早、最基本的材料。那些丹培拉作品不仅我们现在临摹,历史上很多画家,如安格尔也临摹过乔托。乔托的艺术对于不同的年代的画家们,都有许多可学习的东西。同样对于中国画家,也会在这个传统中,在乔托的画面上感受到许多东西。通过学习,我们把视野一下子真正打开,从源头到现在涉及到整个西方的艺术史。而之前,我们更多是局限在19世纪以后。视野开阔之后,我们对西方绘画艺术的理解会更深,会得到更多的启发,创作手段也会变得丰富。因为最终我们碰到的问题就是:人怎么看这个世界,怎么把看世界的信息传达出来,它就是一种语言。这种语言的建立不仅仅是画面的本体展现,更是一种逻辑性的推理及方法论的建立。这种逻辑性推理及方法论的建立不单单对蛋培拉绘画、综合材料绘画有本体的指导作用,而且,在浮躁的今天,对直接画法的画家们也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这种反复性的实践可以对直接画法的画面产生质的改变,更加富有作品的可读性。
02、课程内容的合理
本次《国家艺术基金油性蛋彩画创作技法人才培养》的课程设计,经过项目组主持人及导师们的科学和精心设计,从丹培拉的历史开始,经过丹培拉板材及材料的准备、丹培拉绘画的基本方法及不同属性丹培拉的调制、丹培拉绘画的起源与绘画语言流变、欧洲丹培拉绘画与乔托艺术研究、丹培拉与综合材料绘画创作、欧洲绘画语言关系和与语言秩序、艺术创作方法论、外出写生实践、水性丹培拉绘画经典作品临摹、视觉形态语言转换方法、材料语言实践、欧洲油性丹培拉绘画经典作品人文解读、油性丹培拉语言实践、现代绘画创作方法论等等。课题设计环环相扣、由浅入深,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支撑,既有室内教学的创作又有野外写生的实践。作为学员的我们在紧张的课程中收获巨大,一改往日懒散的作风全身心的投入到课程学习中,深深体会到项目组导师们的用心良苦。也深深的对欧洲绘画的起源与发展、丹培拉绘画的重要性、油性水性丹培拉的画法及综合材料绘画有了深刻的体会。例如,我过去认为欧洲早期绘画皆是油画材料,即使知道丹培拉绘画及蜡彩,也只是模糊的概念,并且对其所处时代的划分也是非常模糊。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了解到到欧洲绘画演变过程中的时间节点并且对原因及绘画方法都有了深刻的理解。
3、导师上课认真负责
导师组可谓大咖云集,既有宋学智、张元、戴海鹰、唐承华、曹吉冈、曲歌、冯劲草等老师们给予技法上的种种指导,又有潘世勋、夏立斌、宛少军、邹操等老师们在理论上给予学员们认识上的梳理及指导。既有国内绘画实践中的一线画家又有旅法的资深先生。导师们授课深入浅出、举一反三,课间示范、辅导、与学生交流等等均是一丝不苟,曲歌老师开班之前几日就已经到现场指导、演示丹培拉板材的制作,每天晚上10点以后才离开教室。张元先生深夜到达长春,尚未休息便与学生们见面、讲解课程的属性与注意的问题。宋学智老师寓教于乐,总是能给严肃紧张的课程带来不时的笑声,并且几乎未见其中午离开教室休息过。潘世勋先生80高龄仍为学员讲座三个小时不休息。夏立斌老师知识渊博,却又谦虚谨慎。唐承华先生极其勤勉,是在诸多领域有着深邃的思考和探索的实践者。冯劲草老师蔼却又不失教学中的严肃认真,每每在学员遇到困难乃至垂头丧气之时,给予学员最坚定鼓励及可能的解决方案。戴海鹰先生更是如蜡烛般无私的奉献自己,73岁高龄的他不曾休息一天,每天与学生待在教室,无论讲座还是辅导均是努力使用不熟练的普通话,去给每位学员传达出最清晰的教学内容,学员们无不感动。
04、学员专心致志
本次《国家艺术基金油性蛋彩画创作技法人才培养》的20位学员,来自于全国十三个省市,年龄最小的二十余岁,最长者四十余岁,所从事行业有高校教师、院校研究生、职业画家、美术馆人员等等。但无论天南海北的远至福建、四川、山西的学员还是身在东北三省的学员,无论是年长的学员还是正在院校读研的学员均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两个月的学习中去。由于坦培拉绘画的板材的特殊性,制作周期比较长,学员们在8月25号就已经提前集中在东北师范大学,为课程做前期的准备工作。从八月底至十月底整整六十多天的时间,同学们坚守在画室里学习和创作,没有一人中途休息或离开。每个学员带着一腔热情如饥似渴地投入到绘画知识的海洋。知识是件美妙的东西,虽然有的时候会觉得枯燥无味,但是在导师们的嘴里娓娓道来,你会被带入探索的过程,就会发现其中的奇妙。两个月的时间,无论是学员们绘画理论上的认识,还是绘画创作的实践都有了非常显著的提高。在生活上,学员们互相帮助犹如一个团结的大家庭,因为学员年龄及学习经历的不同,有些学员以前就对丹培拉绘画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与实践,而有的学员对丹培拉绘画从来没有接触过,因而遇到很多困难。这个时候,经验丰富的学员就会主动帮助经验不丰富的学员,主动演示与讲解,最终全体学员都较熟练的掌握了丹培拉绘画的材料技法及原理。在综合材料绘画创作阶段,材料复杂多样,并且画框及物质材料都非常沉重,学员们更是在导师们的带领下发扬了团结、友爱、互助的作风。熟悉长春本地的同学们,主动承担了外出寻找购置材料的任务,身强力壮的同学们更是争先恐后的为班级搬运画材、画框等等。日常生活中,大家嘘寒问暖,课上的休息阶段,三五成群讨论画面的问题,两个多月的时间在不知不觉中度过。再过两日,学员们更会匆匆告别,走向各自的远方,没有言语,只有永恒的思念和祝福,在彼此的心中发出深沉的共鸣。
05、项目成果显著
经过导师们严格执行授课计划及任务,学员们认真学习,在两个月的课程任务结束之时,已经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每个学员都深深的体会到这两个月与导师们学习过程中的巨大收获。比如,在对绘画的认识上,过去大部分学员只是把绘画当绘画,但是并未构建起严谨的绘画思维方法。此次项目中,受到宋学智老师的启发与引导,大部分学员建立起自己对绘画认识的方法论,这一点体会尤其深刻。绘画并非是单纯物质的。有与其关联的三个方面,比如画面的本体(画面的构成、黑白、色彩等画面上的问题)、画面的方法论(对画面成立的认识)以及作品背后的精神性的支撑(画面的非物质性支撑,可以来源于很多的方面),这些绘画知识结构的构建为学员们的创作奠定了良好的认识基础。在两个月左右的实践中,学员们不但每个人临摹、创作了两到三张丹培拉绘画作品,并且还创作了三到四张不等数量的大幅综合材料绘画作品。数量上,同学们保持了量的积累;质量上,同学们更是视为绘画作品的精神和灵魂。丹培拉绘画阶段,学员们严格执行做板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直至最后用手摩擦表面产生丹培拉特有的“象牙般”的温润感。乳液的调配甚至精确到烧杯、量杯的刻度精确值,比例的严谨让同学们画出一批高品质的丹培拉绘画作品。综合材料绘画阶段,学员们不怕苦、不怕累,满身颜料也不会顾及丝毫。画框堆积颜料后重达几十余斤,也不时的在教室内外搬来运去,寻找晾晒的一缕阳光。最终,在两个月的创作实践之后,看到一批高质量作品的诞生,看到导师们欣慰的眼光才稍稍放轻松了一点。
两个月的时光,犹如白驹过隙即将结束,导师们怀着对美术教育的崇高理想,在项目前和项目教学中一丝不苟、全情投入的倾囊相授,深深感染着我们每一位学员,让我们对丹培拉绘画的风格、来源和内涵有了全面系统的学习与理解。此次学习,我们切身体会到丹培拉绘画和综合材料绘画的成长与发展,该项目的审美内涵、文化内涵让我们学员们受益匪浅。这个项目是一次有意义的实践性的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对该学科的专业性的实践、创作以研讨方面做出了有实质性的推动和探索。来自于全国的20名学员,经过了系统的、规范的学习以后,能把他们所学的东西带到他们的工作岗位,把所学的东西用于将来的实践、创作,这个价值真的就是最好的一种服务于社会的价值体现。感谢国家艺术基金提供给我们如此好的学习机会,感谢项目的主持人宋学智老师及项目组每个老师对我们谆谆教诲。
学员:杨波
关键字: 内容标签:材料,实践,项目,丹培拉,国家艺术基金,绘画,材料 实践 项目 丹培拉 国家艺术基金 绘画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