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谢素梅:诗意栖息_谢素梅-世界-创作-川端康成

编辑:陈耀杰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谢素梅,这个中国味十足的名字却属于一位卢森堡国宝级艺术家,早在2003年,她就代表卢森堡参加威尼斯双

谢素梅,这个中国味十足的名字却属于一位卢森堡国宝级艺术家,早在2003年,她就代表卢森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并凭借三重装置作品《空气调节》获得当年的国家馆金狮奖。12月18日,谢素梅在中国内地的首次大型个人展览“安棲”在上海余德耀美术馆开幕,该展览此前已在卢森堡、柏林、罗马展出。

“安棲”之名来源于谢素梅2016年创作的一组同名作品,艺术家将尺寸、颜色各异的矿石球体放置于石灰石的崎岖孔洞中,每件装置只有普通盆景大小,但其景观却如山峦,如天穹,形成对宏观世界的投射。不仅如此,顺应石灰石的天然形状摆放球体的过程,在谢素梅看来如同孩童玩耍石头,也是享受艺术的过程。

在12月17日与策展人克里斯托夫·加卢瓦的对谈中,谢素梅提到,这件作品原名“Nested”,直译为巢,最终则翻译为安棲,因为这个词“放置在中文语境中,更好地传达出我作品中的多重含义,比如保护感、安静、家的感觉……”

棲,同栖,安然栖息,这种静谧美好也正如谢素梅的艺术创作带给人的感觉。游走于作品中,移步换景之间,仿佛步入一场诗意的旅程。

复杂的诗性

谢素梅作品中的诗意从何而来?或许可以深究至其家庭背景。她的父亲是来自中国的小提琴家,母亲是来自英国的钢琴家,谢素梅自己则出生、成长于卢森堡。复合的背景促使谢素梅对跨欧亚历史文化产生思考,并付诸创作。同时,在父母的教导下,她从小学习古典音乐,演奏大提琴与钢琴,因此音乐在她的作品中也占据独特地位。

展览的头尾刚好呼应了这两大元素。

开头展出的《藏石》系列由谢素梅特别为本展览创作,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的“供石”。天然奇石自古就是中国文人学士寄托哲思与冥想的物件。《藏石》系列的石头同样出自天然,因其独特的形状和质地被谢素梅选中而成装置,这些石头既体现了谢素梅主观的选择,也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令人更关照身处的环境。与作品《安棲》一样,《藏石》也展现出中国思想中对自然的崇拜。

《雪国》、《封手》、《消散》等作品则承载了日本文学对谢素梅的影响。《雪国》创作于谢素梅驻留罗马美第奇庄园期间,罗马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在艺术家困惑于自己的创作还能为其添加什么的时候,川端康成小说《雪国》开头描写的一片白茫茫的雪景为她带来灵感:她以耙犁过美第奇庄园铺满小石子的地面,幽默地以石子的翻滚象征对过往的抹去,同时也为自己创造了一块“空白画布”。《封手》的灵感则来自川端康成的另一部小说《名人》,书中讲述一位围棋名人和年轻棋士历时6个月的比赛过程,谢素梅的作品定格了围棋对弈过程中关键的“封手”时刻,并以封存的瞬间指向无限的可能。

录像作品《槲寄生乐谱》为展览收尾,艺术家用镜头记录下欧洲最常见的槲寄生树,又在画面中为树上的小球加上跃动的白点,指代五线谱中的音符,随着画面前进,仿佛乐谱流动,演奏出前苏联作曲家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一大提琴协奏曲》。画面肃穆而萧瑟,乐声带着悲伤与追忆。这件作品是为纪念2011年去世的卢森堡大提琴家弗朗索瓦丝·格罗本而作。

谢素梅并非刻意将音乐作为一种表现形式,她天然地以之为媒介理解世界,又在作品中自然流露出来。其早期影像作品中就已置入许多音乐元素,如2003年的《回声》,她身着红衣,在悬崖边的绿地上,面朝群山演奏大提琴,“我并不知道要演奏什么,只是先拉出一些简单的音符,引发山谷的回声,我再应和回声继续拉琴,在来回往返中奏出完整的曲子。”

音乐性与文化内涵并非两条平行线,在其作品中,更多的是两者,甚至更多元素的融合,如《安棲》系列装置,虽然以中国传统为根基,但在挑选材料及摆放时,谢素梅说,她仍然考虑了作品的结构性和音乐性,从某种程度来说,其存在也是另一种形式的乐谱。

探索存在的意义

在近年的作品中,谢素梅试图用更丰富的创作形式与主题来探索存在的意义,如对厚重历史的轻盈表达,对充满生命力的植物与自然世界的观察。

三联幅影像作品《某种结构》中,谢素梅与水晶球杂耍艺人合作,透过水晶球棱镜的把玩技法,让欧洲文化历史上代表了重要里程碑的三个场所:柏林旧博物馆、罗马法尔内吉纳庄园、提沃利哈德良别墅,在杂耍艺人的手掌间轻盈移动。历史意义对艺术文化遗产的禁锢由此得到解放,创造出趣味而迷人的图像。谢素梅希望大家“不要太严肃地想着这些建筑在学术上有多么重要的含义,只是简单地欣赏艺术”。

《罗马》系列则探索了历史与个人的亲密关系。谢素梅拍摄博物馆中打动她的人体雕塑,并为人物取名,在大尺幅的具名的面孔与眼神面前,历史意义又一次消解,演化成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触动。

比人文历史更悠久的是自然历史。《藏石》、《安棲》同样强调存在的意识,石头与矿物质存在于世界的时间远早于人类,从时间维度上反衬出人类的渺小;而从尺寸来说,威廉·布莱克有诗云:一沙一世界,更不用说一块石头可以象征多么庞大的存在。

展览中多次出现的植物元素同样包含着谢素梅对存在的思考。意大利哲学家埃马努埃莱·科恰在《植物的生命》中说:它们是第一双看向世界,也向世界打开的双眼。谢素梅沉醉于这种表达,她常常想象在人类诞生之前世界的模样,而植物是那个世界的见证者。她留心日常中的植物,并进行记录、创作。静谧的苔藓,茂盛的绿树,发芽的土豆,洋溢着生命力的鲜红石榴,植物构成一个鲜活的世界,又一次提醒人类存在的意义。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世界,创作,川端康成,博物馆,谢素梅,世界 创作 川端康成 博物馆 谢素梅
下一篇:文人画的色空与真性_色空-真性-真性-文人-禅宗||上一篇:《石涛话语录》:对中国画的启示_石涛-绘画-成法-思想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