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踏上荆棘之路_美学-自己的-自由

编辑:陈耀杰 来源:中国文化报•美术文化周刊
 
“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这句话是严肃的美术史学家贡布里希说的。贡氏在《艺术的故事》这本

“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这句话是严肃的美术史学家贡布里希说的。贡氏在《艺术的故事》这本书的导论中提出这句话,它所传达的意思可以理解为:艺术只有在“问题情境”中才能产生。艺术的发展是在艺术家不断解决由社会和传统自身所提出的问题过程中形成的,同时也隐含着艺术这一概念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和不可定义性。

当我们审视艺术史时就会发现,中西方传统中的绘画艺术就是解决艺术的问题和强调“风格”的问题,而不是表现关于生命的美学。早在浪漫主义来临之际,美学才开始成为哲学的分支。这得益于康德的“脱离功利”或纯粹自由的美学判断观念对现代主义美学带来影响,经尼采、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批判与继承,特别是尼采,他是彻底推崇艺术与感觉,并且赋予它们真理地位的第一位哲学家。他们的开拓与推动,从而形成了现代和后现代美学的起源。到了今天,它已经不仅是一门成熟的学术专业,更是一种以生命情感为基础的“为艺术而艺术”(那种排除功利的艺术)的审美途径。

美学首先产生于自身的生命,产生于生存,它是人们渴望达到生存美好的自由境界。舍弃生命与生存,美学无从谈起,所以艺术绝对是一种与生命及生存相关的东西。人应该将自己的生命作为艺术作品来进行一场艰难的创造。对任何创作者来说,创作就是一个生成事件,永远在进行中,永远没有结束。艺术是艺术家的生命在构成理念的创作活动的旅程中的产物,是艺术家筹划和创造的产品与结果。

从广义的艺术上说,艺术家毕生的追求就是要将他的狂喜与悲伤、挣扎与解脱、肯定与否定的各种生命状态释放在他苦心营造的艺术形式里。艺术的灵魂就是艺术家心灵的核心和本质的投射。艺术家把自己对人生的艺术本质的理解表现在他的作品中,对世界作出解释和评估,这就是艺术家和一般人的区别,即艺术家是意识到自己生活的艺术本质并表达这一本质的人。之所以不是人人都能成为“艺术家”,只是因为并非人人都意识到自己的艺术本质并付诸行动。那么想成为艺术家,关键在于把自己的人生变成富有创造力,前提条件就是摆脱世俗所界定所认可的自我,摆脱各种枷锁,摆脱一切社会性的关联,让主体生命处于无羁绊的、狂野的、放任的一种自由的活水状态。永远排斥臣服和驯顺,排斥成型和既定的身份,排斥阿尔都塞认定的——人都是按照国家机器所设置的行为标准和生活方式的强制性意识形态。当然,他要承担他的选择和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和风险,人也只有在甘受的刑苦和悲剧中,才能抵达可能性的极限,才能在哲学层次上达到超越世俗善恶标准的美学人生。因此,最尖端的艺术表达构成了人类的精神史,即时间本身。

我认为艺术是人性的内核。艺术在任何时候都要回到人性,回到它的本源,因为它是人感知的产物,而人是有思想的,没有思想就根本不可能产生艺术。思想和艺术是一体的,它们是我们使意志摆脱一切道德而自治的一条法则。如果艺术的发展变得拒绝思想,那么它就是在拒绝自己,拒绝自己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对一个成熟的艺术家而言,他的人生思考会自动转化成他源源不断的创作能量,从而铸就他的鲜活生命这件有血有肉的人生大作品,完成创作者个体生命的主题和形式合二为一的审美理念,即生命既是艺术的主题,又是艺术的形式。

你是什么样的艺术家就会创作什么样的作品,艺术仅仅是艺术家品质的一部分,是艺术家生命“耗费”的一部分。艺术更是创造和叛逆的动力和产物,可是创造与承载终究是对立的,因而艺术在其本质上是自由的和悲剧性的。这一点在当今最有影响力的中国艺术家艾未未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他之所以被举世关注,是因为他永远持着人本主义精神,把社会事件与人性深化为思想,通过艺术的载体让他的思想观念作为连续的“事件”呈现出来,具有不同层次的社会效应和生命张力。所以,艺术家的状态比他的艺术更为重要,也比艺术本身更为生动、更为真实。在更多的情况下,艺术家的生命能量通常处在一种不可遏制的,充斥着积极、主动和自我升腾的力量之流,永不停息地迸发、流动、创造和生产。这是艺术家本能的权力意志的外溢,这种权力意志造成了艺术精神性的形式和内容。

在瓦萨里的《画家的生活》中我们读到,艺术家注定不能像普通人一样生活,他的生活将是通过其生命实践的形式构建起某种艺术之真实性的明证。如果说唯美主义者像王尔德等人将其生活艺术化,那么像诗人波德莱尔和兰波、画家凡高、艺术家杜桑和波依斯、戏剧家贝克特、哲学家巴塔耶和福柯却进一步将其人生或生命艺术化。他们是典型地把自己构建为一个涌出的场所,从一种禁忌和无限可能性之中赤裸裸涌出。

一个纯粹的艺术家,一定是注重于思想。他应当回到时代精神,在当前环境下思考,他的作品也必须产生于精神最内在的深处,重建其内在关系的存在结构,而不是讲究外在的规律和眼花缭乱的形式,更不能以功利与实用为目的和出发点。艺术走到今天,似乎不再对其所承担的相应使命抱有希望,它在功利的现实中丢失了自身神秘性的魅力。

一切秩序的建构只是作为理想人性表现自身的手段才有意义。只有当它们否定自身,甚至在失败中,它们才更能纯粹表现出理想的人性。艺术意向的明确基础正是来自认知主体的纯粹性和创造性。事实上,主体性不是从世界中孤立出来的,而是和世界发生关系——交流和触碰甚至是主体客体融合或对抗的结果。因而保持主体的纯粹就是为了确保艺术性和原创性。

一个真正自由的人,才能实现其生存的自由和保持好奇性的探索,并被自己的自由意志所创造和不断实现生命审美的超越,使自身成为充满创造力的生命主体。因而艺术家的自由、自主和自我创造,绝对可以成为人们生活理想化的模式,这虽然是个悖论的提法,但不失为一个浪漫的设想。人只有明白人生的悖论性,才能变得更宽容,更文明,更具有生命意识,同时也变得更加有爱。

生命的荣耀在于永不停息地奔流,向着大地和天空确信一个个存在的到场,通过他们的痛苦来破除这个世界的诱惑而做出榜样。他们选择了险峻而崎岖的动荡道路,一种诚如巴塔耶所说的“完整之人”的道路。这种人是纯粹的或本真的艺术创作者,他们摒弃玫瑰,踏上荆棘之路。


关键字: 内容标签:美学,自己的,自由,荆棘,美学 自己的 自由 荆棘
下一篇:张尚明意向画派油画水墨艺术作品在安徽南陵盛大展出_张尚明-安徽南陵-艺术-东西方-油画||上一篇:看“师坛锦瑟”_议教育得失_油画-教师-作品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