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
钱江潮
人物名片
杜巽,原名英信,祖籍浙江宁波,1940年出生于上海。第二届世界华人艺术大奖赛中获国际荣誉金奖,并享有“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荣誉称号。作品广为美、英、法、荷兰、意大利、西班牙、加拿大、俄罗斯、印度、韩国、泰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海内外博物馆、美术学院、画廊及私人收藏。出版有画册《杜巽画集》、《指墨山水》、《当代名画家精品集》等;发表论文《论高其佩手指画艺术》、《论马一浮书法艺术》等多篇。现为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院客座教授、中国手指画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如今旅居美国加州。
对于江南水乡的田园风光,画家杜巽似乎有着天生的眷恋之情,“我想把中国画推到世界上去,要让世界上的人认识,中国画是个很美的东西,是东方艺术体系里的宝贝。”
近日,《以画说画——杜巽作品鉴赏会》正在杭州六和文化会所(上城区钱江路126号)展出,共展出杜巽的山水画及书法作品22件。处处入画的自然风光和墨香四飘的文化土壤深深熏陶着他,感染着他,因此他的作品中无不体现着对国家的情感,对生活的礼赞。
生活中的N个瞬间
从教42年,从艺60余载。在此期间,杜巽曾任教于浙江美术学院,是浙江农林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创始人、教授、硕导、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浙江林学院兼职教授。
1955年,15岁的杜巽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附中;1963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因学业出众,他被潘天寿院长指名留校任教。其毕业创作《水乡春意》在中国上海、北京等地及加拿大巡展后被故宫博物院收藏。他师从潘天寿、诸乐三、陆维钊、陆俨少、王伯敏、周昌谷、方增先等导师。主攻人物,酷爱山水的他,被誉为美院的“四大才子”之一。
1985年,他调离美院,应聘于浙江林学院,负责园林美术与师范美术专业,是浙江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创建人。为进一步系统研习山水画传统技法,1989年,杜巽将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作为自己的学习范本,三次临摹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每次临摹时间均长达四个月,著名山水画大师陆俨少先生在引首题曰:“可下真迹一等。”精心临摹《清明上河图》也为杜巽日后长卷画艺术创作夯实了基础。
1997年,他执笔将分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和浙江省博物馆的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按其章法笔意仿真临摹,填补烧毁之段使之合璧完善,以窥原本全貌,并出席在黄公望故里富阳举行的海峡两岸书画家《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圆合暨春江雅集活动。
2003年,由他主创反映1927年第一届西湖博览会盛况的巨幅工笔淡彩《湖山嘉会》,该作品现在长期陈列在杭州西湖博览会博物馆。
2015年,创作巨幅山水画《钱江潮》(2.1m×11.4m),悬挂于浙江省政府主楼大厅。2016年,为G20峰会杭州国际会议中心和萧山国际机场专机楼创作3m×7m巨幅山水画《钱江潮》《钱江秋涛》各一幅。2017年为杭州市委市政府创作3m×7m的巨幅水墨山水《钱江潮》。
他笔下最生动的生活
数十年潜心作画,杜巽仍坚持中国画的传统画法,并在传统画的基础上进行中国画的创新。泼墨和线条是杜巽极为重视的部分,大片的泼墨和留白,让他的画意趣盎然。线条凝练流畅,用笔不重复。同时,他十分注重作品的多样性,丰富的色彩架构也是其偏爱的作画方式,“国画讲究点、线、面,只有将这三者巧妙融合,才能游刃有余。”著名美术史论家、画家王伯敏先生曾这样评价他:“他的绘画,无论山水、人物、花鸟都像春山春树,蓬蓬勃勃,这就是画家的可贵。我国山水画前辈黄宾虹,早学晚熟,70岁画作未定型,到了80岁画法大变,豁然神化。这是体现一个基础厚、学养深的画家的无限生机。”
著名美术评论家薛永年先生说:“杜先生的笔下,凝聚了民族与西方,融会了浪漫和现实,历史的风云和生命的气息在他的笔下得到了和谐、完美的交融,释放出一种精神空间的广度和深度。”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吴山明先生认为,杜巽是从人物画进而涉足山水画的,他运用自己在人物画上的造型方法与能力以及在人物画上学到的构图本领,将山水与人物等多种因素糅合在一起,最终演化出一种有创意的雅俗共赏的“杜家”山水样式。
在奔放中求宁静,粗犷中求精微。杜巽在艺术语言表现上大胆地在传统用色基础上吸取西画色彩理念和表现语言,注意色调的整体处理,因此,他的画面常给人一种独特的视觉冲击力,呈现出一种新的面貌:磅礴开合中显清秀飘逸。
内心始终有个江南水乡
在杜巽看来,艺术灵感是一位艺术家活力的体现,而灵感则来源于生活和阅历。“读书万卷,行万里路”。从泰岱、嵩岳,到天山昆仑、喜马拉雅……杜巽对古人的为艺之道进行充分实践,到祖国各地的名山大川中去汲取灵感,进行了大量的写生和大胆的尝试,反复磨炼,他一直在寻找合适的画面风格营构和绘画语言符号,并逐渐在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审美追求和语言趣味,从中迸发创作灵感。
2014年,75岁的杜巽毅然赴南极探险旅行,历时近一个月。2017年的北极写生,他完成了南极北极写生的心愿。数十年里,从西藏到南极,从祖国大陆到欧美国家,杜巽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激发创作灵感,用一幅幅画卷完成了自己对艺术的回答。
如今,年近八十的杜巽虽然身居美国,但他一直将绘画作为自己的日常。对祖国真挚质朴的爱,对家乡始终如一的怀念,亦是他画作中最吸引人的地方。对比在家乡的生活,他感受到两地的文化氛围是最关键的不同,“从基督教堂到博物馆、艺术馆,美国各地展品琳琅满目,有着浓厚的‘洋味’”。而对于创作时的感觉,与空气湿润的杭州也大不相同,“在宣纸上上墨、上色皆需用较多水分,洛杉矶天天阳光灿烂,炎热的天气使宣纸干燥的速度加快。”在入乡随俗、慢慢适应的同时,杜巽仍希望画面能有些新意,因此,饱含着对家乡的深切感情,他尝试着用春绿、夏蓝、秋红、冬白这样较重的色块来画中国画,用中国画见证祖国的骄傲。
关键字: 内容标签:杭州,中国画,创作,绘画,江南水乡,杭州 中国画 创作 绘画 江南水乡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