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楔钉榫,是弧形的;这是粽角榫,因外形像粽子角而得名。”白玉兰党建服务站内,一堂有趣的非遗榫卯拼木体验课为即将到来的手造博览会“预热”。短短半个多小时,能行走的木头小象、兔子、机器人就完工了,学员们不由得赞叹起手工的魅力。
很快,上海将迎来一场“手造”的盛会。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从4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第四届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将于12月7日至9日在上海世博展览馆拉开帷幕。15个国家300余家展商、各省市非遗技艺、千余门手造体验课共同齐聚于12000平米的展厅,手工艺的门道一览无遗。
日本羊毛毡手造工艺品(胸针,玩偶,纪念品),羊毛戳戳乐(动物玩偶)。
手造博览会首创于2015年,首届展厅面积6000平方米,汇集了78家世界各地的展商,人流量达4万人次。“去年第三届,展厅面积、参观人次实现了翻倍,展商数量再创新高。今年,手造博览会继续将刺绣、编织、布艺、陶艺、木艺、竹艺等精彩的手造内容带给上海观众。”主办方之一、上海手造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文新说。
在本届手造博览会上,“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大看点。现场设置了“非遗+现代设计”“非遗+文化扶贫”“非遗+海派生活”“非遗+研培成果”四大板块,既呈现上海高校非遗研培教学优秀作品,也展示了非遗走进现代生活的可能性。
从2015年起,上海大学、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同济大学、东华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8所院校率先参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截至目前一共培训了50余期,受益的传承人多达千余人,遍布全国各地。以上海大学为例,利用高校学术优势及便利可得的设计师资源,探索出“设计师+传承人”的研培模式,创新出竹灯、缂丝旗袍、高定女鞋、女士包袋等众多非遗衍生品。这些成果都将在手造博览会上一同亮相。
“上海有先进的设计资源、优秀的创意以及庞大的消费市场,而贫困地区的手工艺恰是一片没有被开发的净土,通过传承人培训、非遗创新设计、销售渠道的打通,我们可以利用手工艺帮扶贫困地区。”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共文化处(非遗处)处长杨庆红说。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一位来自贵州赤水的90后姑娘杨昌芹,拎着自己的竹编水杯走上了人民大会堂的“代表通道”,让大家记住了贵州竹编这门工艺。她是上海大学竹艺研修班的学员之一,在当地,她还成立了合作社,利用竹编带动留守妇女及残疾人就业,成为“文化扶贫”的成功案例。“很多传承人学成回去后,都成立了工作室或公司,开始了类似的实践。”杨庆红说,“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能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的转型。”
对于普通观众而言,1000多门手造体验课则是近距离感受手工创造力的绝佳机会。朵云轩的木版水印技艺互动展演活动,设计了套印“见字如晤,想念”的传统笺纸和“寄知音”的邮筒。“朵云”是对别人书信的敬称,所用信笺画竹子题“竹使符”,“竹使符”原为古代的一种信符,取“竹报平安”之意。西秦刺绣传承人王金平则将带来传统布老虎制作体验课,布老虎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玩具,老虎被认为可以驱邪避灾,带来平安吉祥,所以当孩子出生时,赠送布老虎就被寄予了希望孩子健康成长的美好愿望。人们还认为虎食五毒,所以在端午节时也有送布老虎的习俗,表达了人们驱邪、祛病和祈福的愿望。另外,非遗皮影彩绘、暖意吊灯设计、冬日水晶瓶制作、圆点油画创作等由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开发的手造课程,也定然能让观众满载而归。除了体验,现场还有“快闪式”手造TED演讲,邀请手造达人、非遗传承人和设计师为观众全方位普及手工艺知识。
不少国际手造品牌也将在博览会上“首秀”。如奥地利水晶create your style手作系列、英国经典手造集团House of Craft、英国顶级画材温莎牛顿彩绘系列、法国百年品牌dmc奢华黄金绣线、日本金座金箔系列、miyuki和toho串珠中国首发等。
“手造意味着一种生活美学,希望通过博览会这个平台,为上海树立一个‘上海手造’的文化品牌。”杨文新表示,未来会将最好的老师、产品、课程、创意梳理汇总,共同打造代表上海非遗传承水准的高赋能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服务社区、服务学校、服务实体经济”。
关键字: 内容标签:博览会,体验,文化,,博览会 体验 文化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