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LOGO图案之一:大溪文化玉面
(记者 李慧颖 实习生 王琦 摄影报道)中国迄今发掘的唯一地上皇陵永陵、四川首次发现拥有规模宏大墓室的战国墓葬新都马家乡木椁墓、全国最大的同时期祭台羊子山土台、四川第三大青铜文化盐源盆地青铜、国内第一次内水围堰考古江口沉银遗址……地大物博的四川有着众多考古“之最”。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学勤曾说过:“近几十年,四川有太多的考古发现,已经成为中国考古学界研究的热点地区,这里发现的东西前所未见。” 家乡不胜枚举的古老文物,在四川小朋友眼中又是什么样的呢?10月22日,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在成都隆重开幕之际,四川新闻网记者邀请到5位小小讲解员,为大家介绍四川代表性文物,让我们在孩子们的讲解中走近文物、走近考古。
小小讲解员:孙兰琪
我们选取了哪几件宝贝呢?正是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LOGO上的五宝。 大会LOGO外围由五个代表考古地层常见土色的红、黄、褐、灰、黑圆环组成,五个圆环上的图案分别来源于大溪文化玉面、三星堆青铜人像、金沙青铜人像、汉代说唱俑、唐宋时期佛像,均为四川各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物。 在这个LOGO上,首先引起你注意的,是不是“魔性十足”的“大溪文化玉面”呢?一起来听小小讲解员的介绍吧。敲黑板,可都是知识点哦。
人面形玉饰
简洁而传神 最早的玉器是这样的 玉雕人面形佩饰出土于1959年重庆巫山大溪新石器文化遗址,这是在大溪文化中仅有的一件,也是大溪文化的名片。此器体扁平,呈椭圆形,器顶有并排两个穿孔,用于系绳佩戴,其中一孔伤缺。石雕的中部两面各以人的面部外轮廓线雕刻凸出,嘴、鼻突出而脸部凹陷,眼眶深挖成圆形,流出眼仁,雕刻手法拙朴。 玉雕人面形佩饰由火山灰石制作而成,但其打磨细致光润,古人云:“玉者,石之美也”,精美的石头便可称为玉,此器便被定为玉器。我们可以看到,佩饰人面的表现虽然写意,造型简洁,以简单的线条概括人的基本特征,但不失神韵,表明当时已有相当高的造型能力。 大溪文化的发现,将玉石文化拉到新石器时代,在当时,人们就已经用玉制作简单的工具和装饰物,以玦、璜,包括璧,镯、环为主。随着时间的变化,玉器的用途、造型逐渐增多,除了日常生活用品,还成为了祭祀时所用的礼器。玉器文化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礼仪、商贸、图腾、宗教、信仰乃至生活习俗、审美情趣等方面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唐宋时期雕刻家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家乡的风俗文化,形成了各式各样独具特色的艺术作品,明清时期,玉器更是迎来其鼎盛时期,皇室尤为喜爱。
关键字: 内容标签:考古,时期,佩饰,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中国考古学大会,考古,考古 时期 佩饰 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 中国考古学大会 考古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