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杨恩璞:别叫我摄影名家,我是一名摄影杂家_海上丝绸之路-杨恩璞-拍摄-作业-学生

编辑:彭菲 来源:网易艺术 
 
杨恩璞7000余公里的海上丝绸之路,杨恩璞走过两次,一次壮年,一次耄耋,人们称他为“现代重走海上丝绸

1c6OZDXqs5j6Kd0aJlilwkDiBGLmoFy2XAAyayw9.png

杨恩璞

7000余公里的海上丝绸之路,杨恩璞走过两次,一次壮年,一次耄耋,人们称他为“现代重走海上丝绸之路的第一代行者”。他还是电影学院教授、电视剧编导、纪录片导演,在我们的采访现场,他一边严格地调整布景一边说这是“职业习惯”,一定要找到最好的背景和光线。今天我们与杨恩璞先生聊聊他的“杂家”人生。

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两次结缘

80年代时,中国改革开放拉开序幕,国家提出了“走出去”战略,实现对外开放和交流。1985年恰逢郑和下西洋580周年,交通部提出要拍摄一部纪录片纪念郑和,先前拍摄过一部航海电影的杨恩璞便接受了任务,跟随“衡水号”从上海启航,途径东南亚进入波斯湾、地中海,到达了北非和西欧。沿途追踪拍摄古代海丝路遗迹和当代海运新貌,回国后制成了科教片《海上丝绸之路》并由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出品放映。

这才是他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不解之缘的开始。

2015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第二年,海丝路起点城市泉州准备为此申遗。当地媒体和文化机构了解到杨先生30年前的远洋经历,多次邀请他分享沿途见闻。几次采访后他说:不如我们自己组个团,我带你们再走一遍。十余名队员集结,团队提出不求面面俱到,而做深度挖掘。70多岁高龄的杨恩璞便第二次踏上了那条熟悉的路,远赴东南亚和东非。回程后,《起点与终点的拥抱》专题画册发行。

结束第二次海丝路之旅,杨恩璞感慨良多。相比80年代器材落后、语言不通、建交国家有限,此次拍摄大家不只有先进的设备,更受到了异域人民的热情接待,而这都是祖国外交关系发展延伸的结果。

杨先生提到,海上丝绸之路萌芽于商周,发展于春秋战国,形成于秦汉,兴于唐宋,明代成为航海的空前高潮,形成了四大文明(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交流互鉴的通道。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则是“开拓”,由国家自主设计路线,它的意义不再局限于通商和文化交流,而是为了与沿途国家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我们祖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步骤。

长期跨海航行拍摄看似浪漫,然而风浪、劳累、有限的淡水和简陋的医疗设施让旅途实际充满艰辛。但对于摄影师而言,纵有艰难险阻,“一带一路”仍是值得关注的宏大题材。

严格打好基本功,战场上才“瞄的准”

1957年,杨恩璞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学习摄影。一入学他们就明确,摄影是反映时代、深入社会、给历史留下印记的事情。电影学院当时非常强调基本功,灯光、构图、曝光控制和机器操作训练不可或缺,且要求十分严格。比如人像作业,都要先从石膏头像拍摄开始。最难的是在白墙背景下把白色石膏的空间感和立体感拍出来。那时的相机和胶片没有现在这么先进,打灯、冲洗胶片也要自己处理。进入高年级真刀实枪拍电影的时候,杨先生回想起来,感觉这样严格训练对他们真的有很大帮助。就像战士上战场,有勇气、爱国、热情远远不够,重要的永远是枪要瞄准,手榴弹要扔远。

真本领都是碰了壁学到的

毕业留校后,杨恩璞延续了电影学院打好基本功、重视实践的传统。上课讲授摄影基础技法时常常他会先让学生自己随意拍,拍完了摆出来让大家寻找毛病和差距,然后再讲理论和纠正的办法,这也是实践出真知。他对待学生的作业主张:“我们不能当警察,要当医生”,当警察容易,根据几条规定裁定“犯规”是很容易的,更重要像医生一样是“把毛病治了”。

杨恩璞主张学摄影不光是光影技巧,最重要的是学会运用光影语言进行“写作”,所以他除了教学、摄影,还尝试编导、写作、画画,杨先生认为当好纪实摄影师:“杂”比“专”好。“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除了摄影技术过硬,还应该在导演艺术、文学艺术、新闻艺术等各方面提高修养,路子才能宽广。大家于是形容他“是一块砖,往哪儿都能放”。

教学中杨恩璞对学生的要求也有他的主张,其中他很欣赏一位新疆来的学生,这个学生“很绝”,交的作业经常被打不及格,问起来他只是说:“杨老师,我好不容易才能到北京来学习,就想学习真本领。我拍100张照片,可能有十张五张是好的,是我偶然拍到的,把这些交上肯定及格,但剩下的80张就是不好的,您看不到。所以我宁可被打上不及格,您告诉我怎么改,我才是学到了真本领。”

杨恩璞在审批学生作业时有一个标准,如果学生只是模仿教材的范本,只能给60到80分,如果他有独创性,哪怕技法稚嫩也可以拿到80分以上的高分。

拍摄不是为了得奖,而是为了留下记忆,给人类留下文化遗产

谈及国内摄影现状,杨先生直言,现在太多人费尽心思去得奖,就是忘记了初心。人类发明摄影是为了达到绘画达不到的效果,用来记录客观真相和时代脚印,如果真正想成为一名“家”,对自己的要求要更严格,不能局限于玩弄光影,而要投身社会历史,扎根于基层民众,进行深度拍摄,对被摄的重要人物等都需要进一步采访、了解,这才叫严谨的摄影态度。从国际上看,中国的摄影水平并不低,队伍也很庞大,但是我们不能自满。

一些人提倡的“跟着感觉走”,想出大片就要走向远方,摄影的题材在诗和远方,这些相对片面化的观点会误导摄影爱好者。与其远赴万里浮光掠影,不如在家门口把家乡的美和现实生活表现出来。

杨恩璞简介:

1961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兼任华光摄影学院名誉院长。中国华侨摄影学会等顾问、中华文化促进会摄影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曾任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委员、金像奖等国家和国际级影赛资深评委。

长期从事影视创作,拍摄纪录片、科教片等,代表作有:《海上丝绸之路》、《摄影指南》、《蒋兆和的国画艺术》等数十部。出版的专著有《摄影美学基础》和《摄影鉴赏导论》等。,

1994年《论摄影创新》入选印度加尔各答摄影年会论文集;2006年,被中国摄影家协会评为:新中国杰出摄影工作者;2007年主编的《新编实用摄影教程》获高教职业教材影视类全国一等奖;《中国学院派电影探析》获第八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优秀论文奖。


关键字: 内容标签:拍摄,作业,学生,摄影家,海上丝绸之路,杨恩璞,拍摄 作业 学生 摄影家 海上丝绸之路 杨恩璞
下一篇:孙振华:从具象到抽象,循序渐进的艺术史逻辑到底对不对呢?_抽象艺术-美术史-能力-原始||上一篇:青海河湟刺绣_展现传统女红魅力_传统技艺-青海文化馆-市民-欣赏-土族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