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书艺术与“玄”的哲学_“玄”的哲学-汉字-人间-国书

编辑:杨晓萌 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一、汉字与墨的艺术中国书艺术,是以墨色书写汉字而形成的一种造型美术。这种艺术的思想根柢究竟为何,是本

一、汉字与墨的艺术

中国书艺术,是以墨色书写汉字而形成的一种造型美术。这种艺术的思想根柢究竟为何,是本文考察的重点。我们首先要问:(1)汉字的思想背景,其哲学性格是什么。(2)墨的思想背景,墨色跟中国人的感受和理解方式有何哲学上的关系。

要考察汉字的哲学性格,最古老也最引人注目的文献,莫过于《易经·系辞传》说的这一段话:

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这里叙述了汉字的起源,说明了八卦出现的哲学意义。尔后如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晋卫恒<四体书势>以及其后许多学者在谈及汉字成立之问题时,大抵也均由八卦讲起。换言之,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八卦与汉字是连续的,而八卦又象征着天地宇宙之理法。因此,汉字也可说即是依循大自然理则,对天地万物之姿的具体象征。

由是,许慎说道:“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夬,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明)忌也。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着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

梁庾肩吾也描述汉字具有伟大的功德:变通之极,日用无穷。功同圣贤,并参神撸〞沸颍

在中国人的意识中,汉字不只是一种符牒或记号,而是天地造化理法的象征,体现着森罗万象之秩序,可借之参与“神”的世界与自然之造化。故它具有深远的哲学性。

由此哲学根柢出发,中国一切学问文化,例如帝王与圣人之政治教化,或世间各种物象皆可称为“文”。中国文字是与表音文字相异的表意体系,用象形文字做基础,具体描写天地万物之姿;然后人们再以汉字来思考,又还有隶书楷书等不同书体可适用于各色不同场合。这是它与单一符牒记号文字迥异之处。故无论在意识或无意识层面上看,汉字都与造化自然紧密相关。这是我们应当首先理解的事实。

其次要说墨的哲学性。中国书法当然也可用赤、黄、青诸般色彩来书写,但毕竟以墨为主,最为普遍。理由可以从材料上讲(例如,初期记录,主要以漆为材料,后来又造了墨,入手十分方便)。可是它还有更深沉的原因:黑色,中国人一般称为玄色;而兴苤献釉f过这个玄字: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有名,天地之始;无名,万物之母。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第一章)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第十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十五章)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五六章)

在老子的用法中,玄字显然有深远、微妙、超越一切感知、为万物之根源、超乎一切又包孕一切等涵义。就色彩说,玄是种深青色,可是它拥有不可捉摸的意味,也是感性之美与精神性之美的结合,在其单一色彩中,彷彿含有无穷变化(这种色彩的艺术特征,久松真一《禅艺术的性格》中亦有论述,可以参看)。

它第一是简素。事实上所有颜色若混在一起,也即成了墨色。故墨色这种单一的颜色,不能理解为单一或单调,而是在单色中显示或涵含无垠之变化。具有哲学上“多”与“一”相涵之性质。

二是枯淡。把多余的、枝末的、装饰的去除了,本质性的东西才能彰显。犹如人生,把许多经验与试炼都磨练了,方能如古木寒松,耐风敌雪,而显其毅然之气品。一种精神上的强靭之感,藏在表面看来衰老的状况下,所以呈现圆熟淡泊之感。老子所谓恬淡,此之谓也。

三、脱俗性。黑色又代表了洒脱、自由自在。就像穿缁衣的出家人那样,缁衣显示对世俗的否定,以获得真正的自由。那是对“色”世界、官能之美的超脱,在一般我们认为美的法则、形式、规矩之外,表现自己内在的自由,故是“色”世界“烦”的解放。

第四是幽玄性。外表简单,可是内在深邃、幽奥、玄秘、无限,其间的联系,只在外表的一点暗示,令人有所感悟,愿沉潜深入地体会。事实上,人间也是深邃复杂的,也须要用心深入地一点一滴地体会。故内在与外在,由此可得其统一。在一点一划的笔墨中秘响潜通,显其无限幽玄之感。

跟第四点相关联的是内面性,分散的外在,向内统一。线条是杂乱或激动的,字又各不相同,可是被墨色内面地统一着,保持其调和、安定与统一。故书艺虽若动之不已,整体却能显示其内在之静。纯一的静,亦是人间纷动不已之根源。这种一与多、动与静的关系,不是仅从技术上看就能理解的,它有超越技术的精神性问题。

二、中国人世界观与人生观之根底:自然

以上是对中国汉字书艺的构成和墨色问题,由哲学性根柢这方面做的诠释。而若要更深入了解其何以如此,则须进而了解中国人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因为一切书艺都是在中国人总体精神基础上生长而成的。

若说中国人世界观人生观之根柢,则不能不注意“自然”二字。自然是对天地造化之法则的描述,谓自然而然、本来之姿、本来如此的理法,也意味着根源的境地。具象的世界,草木山河、鸟飞鱼跃、花树萌生、川海扬波,眼前一切光景,其本来真实的理法,如实的呈现,谓之自然。所以整个具象世界也就称为大自然。

对这个自然,若要再做哲学的说明时,可能称之为“道”、称之为“无”或“天理”“造化”等等,但基本思路无非如此。人由自然来,也归于自然,故人与自然,从根源处看,即是一体的。生命观与世界观,于此通贯为一,和西方思想那种把自然和人间对立起来看的态度截然异趣。我们考察中国任何事物,都不能不谨记这一特点:自然与人间的一体性。

自然与人间一体,所以人间即是自然之道的践履之场,人是天地造化的积极参与者,天地与我为一,即是人间理想实现的方向。一切规范法则,亦均以合乎道为其追求(书艺之格法亦不例外)。《易·系辞下传》说:“茍非其人,道不虚行”,讲的就是这个意思。道不只是自然界的,也是人间的,故“人须行道”也即是他自然的义务。

可是人又常凭恃着自己个人的私智、力量、做为去行事,私心用事,这就违背了自然之道。道,广大悠久,与个人一己之私智是迥然不同的,我们应循大道而非妄逞私心私智。所以中国哲人又强调要无心、去己、去私,要以与道合一为立场,虚己,循自然法则去做,这样才能获得人间的真幸福,获得真实的自我。

如此,一切人间的规格、规范、法则,便均当以自然为格为范为矩为法。能这样,此种格法事实上就又超越了人间性,而与自然性合一。这就称为无格之格、无法之法。老庄哲学,于此言之甚审,《庄子·大宗师》曰:“心以道损,人以天助”,此之谓也。

以上是由哲学性质上说,再从中国思想的方向上看。

中国几千年历史社会的发展,儒家思想在其中起了极大的作用,儒家替人间文化订立规范、建立现实社会生活秩序,积极推进人类的理想,欲致太平,是十分明显的。虽然儒家也不能脱离上述中国哲学之根本进路,也讲天人合一、天理即人理,不过现实的情况却不免因规范逐渐固定化而显得越来越不自然或反自然,甚至出现伪善。规范本出于自然,故儒家也说:“礼本于太一”,但后来却成为束缚生命之物,人间丰富的生命力与创造性日就堰塞。这时就须有另一种思想来打破规范、否定格法,以为挽救。在中国历史上,老庄思想即扮演了这种角色及作用。老庄思想在破除格套、解放人内在充盈的生命力方面,影响深远。

老庄所说的破除格法,不仅是打破世俗规范而已,乃是由批判反省那些规范,激发个人对生命的体察,找到无拘无束的内在自我,然后再与道相合、再与自然之理法相联结,公与私泯除界限。

因此,儒教的生活态度与老庄的,在中国恰好相辅相成,构成中国人精神的表里。纯粹的老庄或纯粹的儒教,在人间现实中并不存在,大抵都是兼含并存的,只是程度的多寡而已。像王羲之本于儒教的教养而对老庄有所指摘;颜真卿忠义为世所称,而却深受道教之濡染。老庄与儒教在他们生命中都不是纯粹或绝对的,仅是程度或倾向性略各不同罢了。儒教与老庄毕竟都是中国思想学问文化的两大支柱呀!

另由中国书艺看。

以墨表现的汉字书艺,乃是一种用人手工书写所构成的造形艺术。既出于人间之手,便无可避免为一种作为,何况文字在中国社会中还承载着许多文化性格,是文化形成的道具。儒教文化主义即与此立场紧密相关,苏东坡的名言:“人生识字忧患始”,是这一文化立场最鲜明的表达,因为文字在中国是整体人间性的。礼文、文化之文,即文字之文,一切都是关联着的。

对此,墨(黑色)关联着玄的思想,表示了对文化主义、规范主义、非单纯意味(文这个字,本义就是杂多,故曰物一无文)、“格”的立场的否定。玄与老庄思想有关是不用再说的了,它显示了否定规范的更深规范性、无格的格的追求,应当也很容易理解。

中国书艺,既是文字的,又是玄的,可见这亦是儒教与老庄思想的结合,两者相反相成或同根共构,都根柢于天地大自然之理法,源于造化。

也就是说,唯有谛观天地造化、妙体自然,才能掌握中国书艺之精髓,因为它即生于这一根柢。人间与自然的同一性、同一性的思维,贯穿其间。中国的书论书品,在讨论书法时,动辄拟象自然,其理据即由于此。如孙过庭《书谱》形容书之笔势:

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咧芡。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

三、格的书艺与无格之格的书艺

以上讲的是中国书艺思想的一般性格,底下要具体谈谈书艺术。

书艺与绘画、雕刻等等一样,均属于一种制作行为,均具作为性质,是要写出、画出、雕刻出个东西来。既要作为,作为之法则、格度就是必要的,所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书艺的点、线、构位都有一定之法则,一般称为楷则、技法或法,也就是“书法”之法。

可是书艺之所以被看重,并不是这些技法,而是要让这些笔墨的使用能与天地造化相通或相合。要不就说笔墨技法本于道,要不就说笔墨之法合于道或归于道。总之,它是人为造作的,但又不只属于人间性,更应有其自然性,如孙过庭所云:“合乎自然之妙有”。在纸或绢上表现的理则,要能参入天地自然之理法。书艺术,传统上称为书道,讲的就是这技须进道之事实。

中国书艺术亦即因此与单纯的装饰技术、涂染制作有本质之异,不只是依规格而制作那么简单。

这种情况,也可结合到我们上文讲的儒道互补问题上。由儒教角度说,书艺术有它法则性(模楷、楷则)的一面,中国人深受儒教之教养,练字写书法也一定由楷则法度入手,不可能一下就脱离或无视格法之存在。所以书艺术第一个特性,毋宁是它显著的法则性规范意识,一般人常把书艺术称为书法,即是基于此理。若从这个角度看,书艺术的艺术特征,就大体有以下几项:

一是端丽。端是端正,不崩不乱。丽,不是机械地几何式匀称而已,更须显得润泽饱满。也就是显示一种均衡统一之美。颜真卿“多宝塔碑”允为此类美感之典型。

二是典雅。典是典正,具有法度准则之意。雅,指其教养、洗练、深厚。王羲之所写《黄庭经》可做为此类美感之代表。

三是庄重。是庄严感,有正襟危坐之意,是精神振饬之美。

四是刚毅、勇健。意志坚定,自信贯通于其间,在困难挫折之中,具有勇决不挠之美。

五曰阔达。气宇宏大,具男性开放之美,无阴湿柔靡之态。

以上这些,大抵均属于格的书法,乃是在人间生活中显其规范秩序的,是基于儒教教养中形成的人格性书艺术。

至于无格之格的书艺术,可视为老庄思想所强烈支持的,其艺术特征大略即是上述儒家型书艺之相反。例如不均衡的均衡、素朴、稚拙、洒脱、飘逸、奔放、自由自在、柔软、流丽、纤细等等。整体而言,儒教之书艺术,意志的、理智的要素强些。老庄无格之格的艺术则是感情的、情绪的、直观的部份强些。

不均衡的均衡。其中不均衡者,指它歪、崩、不正。但它不能只是歪或崩,须在崩和歪中还能调和统一,才称得上是破格之格。创作时,作者内在生命之张力充溢于其间,这才能显示其艺术价值。

素朴与拙稚,则一见其幼稚,一见其拙劣。这亦不均是简单的拙劣与幼稚,而是在放弃人间之作为之后,人间根源的自然性流露出来了。经由反世俗的否定自我而复归自我的本性。因此善与丑、巧与拙、全与不全,这些分别心都放下了,表现出老子所说回归于婴儿那般的状态,是更高层次的艺术之美。

洒脱、飘逸、奔放、自由自在,讲的也是老庄式的无心自得境地,不是乱搞一气的肆野。因艺术创作本是有意识之行为,现在却要超越它,超越了才能形成洒脱,而出现飘逸感。无心,方能真洒脱,此即不单是技术,更是作者全人格的问题。

再说柔软、纤细、流丽。这些均与上述洒脱、奔放诸特征息息相关,王羲之的草书可令我们充分了解这一点(当然,隶书、楷书、行书中发挥无格之格特征的作品也很多,限于篇幅,今不具论)。

无格之格的书艺术与前卫书法的关系,亦是今日吾人可注意之点。上文已说,无格之格的书艺与老庄血脉相连,重视自然无人为造作之立场。既如此,它必强化其象征性。历史上一些禅僧之书,如中国的怀素“自叙帖‘,或日本白隐、慈云之笔迹,皆可令人强烈感受到这一点。

本来,中国书艺放弃色彩,采用单一墨色,本身就蕴含抽象的、象征的性格,而由破格之格的倾向继续发展,也就必然会出现前卫书法。可以说前卫书法之出现,乃是书艺术发展之必然,内蕴此种可能。只不过,前卫书法注意到也继承了无格之格书艺术的特征,要打破本应遵守的格,却忽略了格之否定所欲凸显的,是创作者内在真而且充实的生命,要由有限通向无限,并非终于空虚孤立的独我罢了。

总之,由中国思想史来看,规范的儒教思想与反规范的老庄思想,两者相辅相成,呈现丰富的学问文化内涵;格的艺术与破格的艺术也因而相生相伴,不能只从单一面向去了解。

四、书艺术与人格价值的一体性

最后要说说中国书艺思想另一值得注意之点。那就是书艺与书艺创作者人格价值一体性的问题。

前已说过,汉字书写形成的书艺,并不仅是一种符号系统,更非只是实用技术,乃是与天地造化相通的。同理,书艺也是寄托笔墨表现全人格的行为。创作者个人自我,透过书艺创作,与存在的根源相通之外,亦是藉助笔墨之艺术表现在做着自我的探究,不是单纯的艺术问题,是涉及人生修养之大事,具有深刻的人生哲学意味。作品高不高、深不深,是由它所体现之人间内容、人格价值、人生经验的深溁骜A熟程度来定的。艺术本身的法则性,也就是技法部份,固然不可欠缺,可是仅有技法或仅从技法看,决不能掌握中国书艺之特点。

中国书艺强调人与书之关系,喜欢谈“心悟手从”,重视书之神情,均与这个原理不可分。王羲之书艺晚年尤妙,即因人书俱老、艺术价值与人生价值合一。其他文人沙门,似此之例多矣,不必一一详述。

以上所说这些,对现代书艺来说,也都是根本问题。如何固守传统的古典书艺立场,推进时代的破格书艺呢?创作者若不能深刻凝视自己,思考自我人生,恐怕也是不行的。


关键字: 内容标签:汉字,人间,国书,书艺术,“玄”的哲学,汉字 人间 国书 书艺术 “玄”的哲学
下一篇:张权个人展:游乐园丨AMNUA零方案_张权-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0空间-装载-娱乐-充斥||上一篇:精致的意义_工笔-粗疏-工笔画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