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安塞剪纸:生长在黄土地上的艺术奇葩_传承-猫头鹰-文化遗产

编辑:刘爽 来源:陕西日报
 
​余泽玲介绍她的获奖作品。“生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这是安塞民歌《迎亲歌》中的一句唱词,意

596X3Ah9mP2Mdls7dmTzoIA4pwX9ARX6vuoDpvA7.jpg

​余泽玲介绍她的获奖作品。

“生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这是安塞民歌《迎亲歌》中的一句唱词,意思是生了女儿,就要心灵手巧,随手就能剪出石榴花、牡丹花。谁家的女子是否聪慧能干,就看她能否剪出漂亮的剪纸。 

安塞,以“安定边塞”而得名,素有“上郡咽喉、北门锁钥”之称,自古就是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其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 

安塞历史悠久,是保留和传承中华民族古老民间文化最集中、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之一。安塞的腰鼓、绘画、曲艺、民歌蜚声全国,而安塞的剪纸艺术更是生长在这片土地上千年不衰的绚丽奇葩。2004年,我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13位“世界级剪纸艺术大师”中,陕西省有6位,其中延安市安塞区就有4位。 

传承千年的“活化石” 

8月27日,安塞区文化文物馆的游客络绎不绝。在剪纸艺术展区,一幅幅生动的剪纸作品出神入化,寓意深刻,前来参观的游客啧啧称赞。来自西安工业大学的研究生艾鑫说:“从栩栩如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作者非凡的创作能力。” 

“1993年,安塞被原文化部命名为‘剪纸之乡’;2006年,安塞剪纸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安塞剪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塞剪纸大师高金爱的剪纸作品《爱虎》获得剪纸艺术最高奖项‘山花奖’;高如兰的剪纸作品《抓髻娃娃》成为原中国剪纸协会的会标……”安塞区文化文物馆讲解员杨睿介绍,展出的这些剪纸作品大多数创作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许多作者已步入花甲之年,还有不少老艺术家已经去世,能够保留下来的作品都弥足珍贵。 

安塞剪纸造型线条粗放、寓意深刻,剪纸风格纯朴、庄重、简练,乡土气息浓郁,继承了汉代艺术深沉雄浑的特点,被誉为“地上文物”“活化石”。 

美从民间来 

千百年来,安塞剪纸艺术的流传并没有文字记载,完全靠民间艺人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在安塞农村,只要你问到年纪较大的老太太是怎么学会剪纸的,她们都会说,跟妈妈学的。她们大都目不识丁,但学起剪纸来却一点就通,稍加指点就能心领神会。“这种独特的传承方式,说明剪纸艺术是农耕时代妇女思想情感的表达。”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米宏清说,“这些生活在农村的妇女,在广阔的田野里,看到什么就剪什么,想怎么剪就怎么剪,通过剪纸来放飞梦想。” 

安塞人将剪纸艺术广泛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装扮生活,增加喜庆色彩。“20世纪八九十年代,每年春节,家家户户的窗户上都贴满了红红绿绿的剪纸,每一座村庄都像一个民间剪纸展览会。”米宏清说,“每到农历腊月,那些巧婆姨俊女子便坐在炕头上,剪出她们想要的图案。她们把剪好的花鸟虫草、飞禽走兽摆到炕上展示。谁家的姑娘剪得好,名声很快就传扬出去,会赢得十里八村的小伙子热烈追求。” 

李秀芳是我国第一位走出国门的剪纸艺术家。1982年,李秀芳受邀在法国国际博览会上表演剪纸艺术。她用一把普通的剪刀,在几分钟内就把一张张纸变成了动物花草。 

猫头鹰在法国被视为吉祥、智慧之鸟,但在我国陕北地区却被视为不吉利之鸟。表演期间,有位老人提出让李秀芳剪猫头鹰,但李秀芳并没有见过猫头鹰,她在心里想,猫头鹰不就是猫的头、鹰的身子嘛。经过思考,李秀芳很快折好纸,拿起剪刀左剜右转,不一会儿,一只可爱的猫头鹰便展现在观众面前,令法国人惊叹不已。有人甚至拿起李秀芳的剪刀翻来覆去地看,怀疑剪刀里面安装了什么“机关”。 

像李秀芳这样的剪纸艺术家在安塞并不少。其中曹佃祥、白凤兰、高金爱、白凤莲4位艺术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级剪纸艺术大师”称号,她们的剪纸作品被申报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图文名录”。 

在发展中传承保护 

目前,安塞区文化文物馆已收藏优秀剪纸作品5000余幅。 

为了保护传承剪纸艺术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安塞区采取一系列措施,全面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安塞区成立了专门的剪纸艺术保护机构,制定了安塞剪纸艺术保护制度及传承人保护办法,并让剪纸艺术进入小学课堂。“区上积极邀请著名民间艺术家进行剪纸辅导、创作,使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剪纸艺术得到传承。”安塞区文化文物馆馆长殷宇鹏说,“通过建立民间艺术人才库、举办创作班、举行剪纸艺术大赛等方式,安塞培养了一大批剪纸艺术新秀。” 

今年52岁的余泽玲从十三四岁就开始学习剪纸技艺,16岁时,经人介绍拜李秀芳为师。“经过李秀芳老师的指导,我的剪纸水平提升很快,我也慢慢悟出剪纸的要领是创意,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神态是剪纸的灵魂。”余泽玲说,“李秀芳老师对我们的指导向来直言不讳,她一心想把自己所有的技艺都传给后辈。” 

名师出高徒。如今,余泽玲是安塞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安塞剪纸代表性传承人,曾获得大小奖项百余项,她带出的徒弟有50余人。2012年,在全国剪纸艺术大展中,余泽玲的作品《信天游永世唱不完》获得金奖,她的14名徒弟的参赛作品全部获奖,其中谢光艳的作品《三十六窗格》获特等奖。余泽玲的大徒弟韩树爱笑着说:“师傅把自己所有的剪纸技艺全部传授给我们,一点儿都不保留。” 

截至目前,安塞区成立了20多家剪纸专业合作社,有200余名剪纸能手在保护传承剪纸艺术的同时,不断创造着产业收入。随着剪纸艺术产业化发展的推进,这一流传久远的艺术之花正在重放异彩。


关键字: 内容标签:传承,猫头鹰,文化遗产,,传承 猫头鹰 文化遗产
下一篇:追寻油画的当代意义--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为例_教学-绘画-中央美术学院||上一篇:东西方绘画中的月亮_画面-东西方-中国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