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长宁区正式发布《长宁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施规划暨2018—2020年长宁区公共文化“优质+均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规划》)。根据《规划》,长宁区将以建成“以人为本,优质均衡发展”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总体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和以文化人相结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改革创新和传承借鉴相衔接、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相协调的基本原则,挖掘并充分利用区域内丰厚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和丰富的文化场馆、艺术院团资源,高质量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积极建立“公共文化+”产业化、社会化、数字化、区域化、国际化平台,扎实推进“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工程和“一街一品、一居一特”文化品牌塑造工程,打造二级文化名片、凝炼三级文化特色、提升四级服务效能,努力建设与国际精品城区要求相适应且独具魅力、充满活力的文化强区。
《规划》包括7个板块23项内容、13个重点项目,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制定均衡发展指数和均衡发展规划,开展均衡发展监测,强化均衡发展责任考核。
二是健全立体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通过打造“三圈两群”文化功能带,统筹建设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夯实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阵地,构建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平台。
三是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动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发展,促进文化类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建立健全文化志愿服务机制。
四是完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健全公共文化配送机制,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五是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创新,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监督评价制度,构建跨界融合的大文化格局。
六是助力文化品牌建设,倾力打造“长宁舞蹈”文化品牌,打造长宁文化国际品牌(国际文化交流、音乐品牌等)。
七是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确保组织保障到位、资金保障到位、人才保障到位,加强过程管理。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离不开社会化、专业化发展,离不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为积极打造“公共文化+”社会化平台,本着“共建共享、文化惠民”的原则,在近日召开的长宁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启动大会上,长宁区正式成立公共文化服务联盟,发布联盟成员单位的文化惠民项目。该联盟第一批成员包括长宁区内各级各类文化场馆、文化企业、文化类社会组织、商业中心等30家单位,如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上海影城、刘海粟美术馆、阿基米德(上海)传媒有限公司、上海灿星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等。首批文化惠民项目包括艺粟工坊、舞蹈大师公开课、小青蛙讲故事大赛等。联盟将着力从机制、阵地、信息、品牌、人才等方面共同推动长宁区公共文化发展,进而形成供给侧更多元、队伍力量更专业、覆盖面更广、活动规模更大、品牌效应更突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在第一批公布的文化惠民项目中,有些已经开始运行。其中,由实体书店言几又、幸福集荟、三联书店等合作推出的“阅”空间,是今年长宁区打造“公共文化+”社会化平台的新探索。“阅”空间是长宁区联手言几又书店、长宁区党建服务中心、幸福集荟书店、愚园路历史风貌区阅读点以及虹桥南丰城、虹桥商务大厦企业白领服务中心等14个公共空间打造而成,覆盖了长宁区的10个社区、商圈、楼宇等。借助大数据平台的数据分析和专业的书籍推荐,根据生活区、工作区、商业区等不同类型的阅读点进行书籍匹配,“阅”空间精准对接各区域人群的阅读需求,并通过每月共享阅读榜单引导阅读,建立线上线下读者留言通道,不断优化服务。除了纸质书的借阅,每个点位都将配送数字阅读机,阅读选择将更加丰富多元。
“阅”空间作为长宁区新型文化服务空间之一,进一步弥补了传统公共图书馆资源的有限性,体现了“便利性、开放性、服务性、内容性”的特点。在未来,长宁区还将联手社会演艺场馆等,推出长宁“艺”空间,更好地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关键字: 内容标签:惠民,发展,均衡,上海长宁,公共文化,惠民 发展 均衡 上海长宁 公共文化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