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每当发现重复自己,我就开始转向新的方向”:史蒂夫•肖尔摄影回顾展_摄影家-艺术-拍摄-之地-他在

编辑:彭菲 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Stephen Shore,Ginger Shore, Causeway Inn, Tampa, Florida, November 17, 1977. 1977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近日,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举办了美国摄影界的重量级人物史蒂夫•肖尔(Stephen Shore,b.1947)的个人回顾展。从14岁就开始和MoMA摄影部的主任相识,24岁在MoMA举办个人展览,到如今举办个人回顾展,可以说,肖尔长达50多年的艺术生涯,和MoMA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肖尔的作品常常是日常生活的快照。观看他的作品,就像是在阅读一个普通人的视觉日记——没有炫酷的技术,没有戏剧性的情节,没有宏大的主题,也没有夸张的滤镜,朴素到像是一个人在沿着城市和乡村漫无目的地游走时记录下的画面。他说:“吸引我的总是那些平淡无奇的瞬间——非巅峰时刻。”然而正是这种毫无雕琢的率性感觉和经年累月的艺术求索,为他在摄影界赢得了一席之地。

 史蒂夫·肖尔

  史蒂夫·肖尔1947年出生于美国纽约,是一对犹太夫妇的独子。他在幼儿时期就显示了对摄影的兴趣。6岁时,一位颇有远见的叔叔送给肖尔一套科达暗房初级器材,他开始自己清洗底片;9岁时,他拥有了第一部个人相机;14岁时,他向MoMA卖出了三张照片;15岁时,他在流行杂志《美国摄影》(U.S.Camera)上发表了第一篇关于摄影的文章《拿着相机的愤怒年轻人》(Angry Young Man with a Camera)。他的早期摄影都是用小相机拍摄的黑白照,通过呈现破碎的画面和不连续的街头景象,这些照片显示出青少年特有的敏感情绪。

  60年代初期,肖尔开始对电影感兴趣,常常逃课到独立电影学院学习电影技巧。在那里,他遇到了安迪·沃霍尔。1967年,肖尔从学校辍学,到沃霍尔的工作室“工厂”从事摄影工作。来年,肖尔拍摄的170多幅作品被收录于沃霍尔新展的目录中。与沃霍尔共事让肖尔收获良多,他获得了更多观看世界的视角和方法。

  进入70年代后,为了顺应时代的要求,肖尔开始探索色彩摄影,这种技术当时并不流行,摄影师们普遍认为色彩摄影是供娱乐和消遣的,而黑白照片才更有价值。从1972年开始,一个带有闪光灯的禄来35mm相机成为肖尔的新宠。就是用这台相对“业余”的相机,肖尔开始了其最早的色彩实验——这就是包含几百张照片在内的《美国表面》(American Surface)系列。

  展览现场展出的米奇禄来35mm相机

  1972年6月,肖尔动身前往得克萨斯州。作为一个纽约人,他发现美国中部的景象和自己所认为的美国完全不同。于是在两个月的时间内,他尽可能地拍下自己感兴趣的画面:不起眼的建筑、街道、高速路岔口、宾馆房间、电视屏幕、坐便器、乱糟糟的床、一盘盘食物、商店窗户、铭文和广告牌……同年9月,此次旅行拍摄的190多幅作品以“美国表面”为名在纽约光线画廊(Light Gallery)展出。“美国表面”这个题目,呼应着他经过的地点和遇到的人。

  1972年年底,肖尔又动身出发了,继续扩大《美国表面》的地理范围,整个过程持续了一年半的时间。对重复模式的着迷、对业余摄影的兴趣、对流行文化和区域审美的痴迷成为他不断向前走的动力。而最后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完整序列,记录了变化着的、快节奏的美国商品时代。

  从1973年开始,肖尔的注意力转移到速度不断加快的美国景观的变化,特别是城市郊区的巨变上来。系列摄影《不寻常之地》(Uncommon Places)由此而生。这一系列是对《美国表面》主题的继承。不过,在拍摄的技术上,二者完全不同。肖尔用可以拍摄更大视野的镜头替代了手握的禄来35mm相机。因此,在呈现的效果上,《不寻常之地》更关注远景,较少细节和特写,并摒弃了闪光灯效果,灯光效果仅限于自然光。除却技术上的不同,《美国表面》快照、日记体的叙事模式也被一种更缓慢的、更有距离的感觉取代。因此,《不寻常之地》更需要观赏者驻足品味。

  肖尔完成《不寻常之地》系列用了十年的时间。这一系列在美国和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展出,而肖尔也因此成为美国新摄影运动(the American New Color Photography movement)的代表艺术家之一。

  从1970年代末开始,肖尔逐渐将对城市和郊区的关注转移到自然风光上来。刚开始,这种拍摄多限于美国境内。1981年-1983年,肖尔完成了《蒙塔纳》(Montana)系列,他和妻子在1980年搬至此地居住;接着是《得克萨斯》(Texas,1983-1988)和《哈德逊大峡谷》(Hudson Valley,1984-1987),后者是他自1982年后居住的地方。1980年代末,他的摄影开始覆盖世界各地,比如苏格兰高地(1988)、墨西哥尤卡坦半岛(1990)和意大利卢扎拉(1993)。

  肖尔对风景的拍摄并不仅仅是对自然风光的记录和调研,而更多是要去“解决问题”。当那些在城市风光中出现的构成画面的要素——水平垂直线和规矩的人造物消失的时候,如何用透视法去创造深度和广度来完成构图?肖尔将这种实践称为是“在开放,几乎不被变形的场景里用空间做个实验。”

  近些年,他开始“反其道而行之”,不仅常常使用黑白照片,还将工作方向转移到更加传统的记录性的主题上。他曾到乌克兰的犹太社区拍摄大屠杀的幸存者,完成作品《乌克兰幸存者》(Survivors of Ukraine);也曾到以色列的古老小城哈左尔拍摄考古现场。与此同时,他作品的传播渠道却更加灵活了。每拍一张照片,肖尔都会将之传到Instagram上——他在Ins上有大量粉丝。

  “每当发现重复自己,我就开始转向新的方向。”——这是肖尔在MoMA个展的宣传片上说出的第一句话。如今,年过七旬的肖尔依然活跃在摄影的一线,探索着摄影新的方向和可能性。此时,安迪·沃霍尔的名言似乎仍响彻在耳边:“我想成为一架机器”——而肖尔这台“机器”,也将会不知疲倦地运转下去。


关键字: 内容标签:史蒂夫·肖尔,摄影家,艺术史蒂夫·肖尔 摄影家 艺术
下一篇:文字与绘画的交织——道格拉斯•弗逸伦新展“符咒与幻象”_艺术家-绘画-单词-文字-字母||上一篇:不用去探险,也能约一场原始部落的文化探秘!_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树皮画-文化-展览-国家博物馆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