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当代青年艺术推广现象的社会语境形态与问题_体制-学院-语境-扶持-群体

编辑:王璐 来源:美术观察
 

  当代语境下,青年艺术家的存在与发展问题日益为社会所关注,不仅因为青年艺术从业人员的数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这一群体的质量更是关系到社会文化生态的未来前景与走向。今天的“青年艺术”,已是当代艺术形态的重要构成主体被放置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制度框架下予以审视。因此,关于青年艺术人才的培养与扶持现象既是一个艺术学视域,也是一个社会系统问题,需要从艺术社会学角度予以关注与分析。本文试图从社会语境角度,探讨青年艺术群体推广现象的存在形态与问题。

  一、体制语境

  体制层面对于青年艺术家的培养是基于整体文化建设目标的。它通过系统的资助与扶持方式参与到当代青年艺术的文化建构中,既对积极的文化与价值观予以引导,也界定了青年艺术的文化身份与属性。进入这一培养体系意味着符合国家意识形态与主流价值观的建构标准与特征。

  基于宏观文化发展的方向,国家通过文化艺术职能部门设定相关项目,在对青年艺术人才进行遴选后纳入国家对艺术扶持与推广的视野中。诚如国家艺术基金理事会理事长蔡武所言,重点资助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项目,体现基金的导向性,推出更多的名家、名作。因此,主流价值观与精英样式的持续性推重是制度化语境的主要表现形态。典型的方式为各级官方主办的艺术展览与评判体系,如全国青年美展等。此种培养与扶持方式目标清晰、标准共识性高,加之周期性稳定举办,形态与规模相对固定。参选者基本是通过单位报名,适合体制单位如高校、画院的从业人员参与,精英色彩较为突出。近年来,国家在制度层面设立了国家艺术基金,专门针对青年艺术人才的创作进行资助,同样是采取申报、评选的传统方式,虽然申报主体向民间与非体制内的自由艺术家敞开,但从资助结果的比例上看,体制内从业人员的主流创作形态占比明显居高。上述两种方式(以及与此类似的各级各类政府主办的项目)基本代表了一种官方话语,整体而言,入选率相对较低,如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项目评审报告显示青年艺术创作人才项目申报2241项,立项资助290项,立项率12.9%,而入选者多为具备一定的学院背景与学术声誉的人员。

  通过制度层面选拔人才进行主流文化叙事对于国家来讲意义不言而喻。不能否认的是,通过政府家层面的扶持,青年艺术家获得的发展空间也越来越大。但我们也要看到此种扶持方式仍具有较为明显的限制。首先,遴选面相对狭窄,即便在遴选对象规定上并未做过多限定,但操作本身所形成的“惯性”使非体制内的艺术人才参与度与入选率不高;其次,青年项目的资助基本采取评委制,每一环节都包含相对统一的价值标准,评委的选聘对象相对稳定,评委间的评判标准“共识度”较高,大多数参选青年艺术家为了获得项目的立项将自己的申报视角与对象锁定在历史、文化等宏大的主流叙事之上,容易导致艺术创作的类型化趋势,此现象在制度性展览中亦有清晰的表现;第三,由于准入制因素与入选率的偏低,且入选经历与体制内各种评选的挂钩,导致入选者的“精英”身份与意识日渐明显,在青年艺术群体中产生区隔现象。因此,体制层面关于青年艺术的扶持与推广,需要价值导向与开放姿态和视野的辩证统一。青年艺术家理应参与主流价值观的塑造,但艺术塑造主流价值观的实现方式不应是相对固化的。如何找到符合青年艺术群体本身艺术规律的扶持机制,让他们通过自身的艺术创作对文化、历史进行表达,仍值得深入思考。

  二、民间语境

  近些年,青年艺术家的扶持及推广活动项目在民间广泛兴起。由于民间专业的艺术机构对艺术发展的整体趋势与环境更加敏感,反应也更加快速,因此,一些项目与活动主要集中在民营艺术机构之中。这些来自民间自生发的艺术行为与现象往往与艺术在当代的发生逻辑紧密相关,也在一定层面上体现出艺术的发展规律。它是区别于官方逻辑的另外一条线索。如2004年举办的第一届中国新锐绘画奖,此后的“中国青年艺术家扶持推广计划”、“最具潜力青年艺术家”等多个青年艺术项目,均在不同程度上聚焦了专业、学术以及资本对青年艺术家的关注。目前民间青年艺术群体发展方兴未艾,随着民间的艺术机构、基金会、展览展会的大量出现,相关的青年艺术项目也越来越多,如“青年艺术100”、“青年艺术+”、“常青藤计划”、“青衿计划”以及各种“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等等。如由今日美术馆携手民间艺术基金共同推出的“关注未来艺术英才”计划旨在为30岁以下的青年艺术家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为中外青年精英艺术家提供交流平台,不断促进中国与国际当代艺术的交流。“青年艺术100”项目每年挑选出该年度100位优秀的青年艺术家,以展览的方式,结合青年艺术家资源,形成面向艺术原作消费群体的一种新型推广模式。迄今一些优秀的民间青年艺术家扶持项目逐步走向专业化、规模化、职业化的道路,并因其专业水准、媒体关注、市场潜力在行业内引起很大反响。

  从民间语境中不难看到民间艺术机构的专业力量以及潜在的商业利益驱动共同对整体艺术环境的塑造。以“青年艺术”的名义创办的项目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由于青年艺术领域对艺术资本与商业机构的吸引力,导致大量的艺术机构与资本卷入了对于青年艺术家的选拔、举荐、扶持、评奖中,引发资本介入过多,提前透支青年艺术家精力与能力。其次,随着青年艺术项目的增多,人们对青年艺术家的关注度开始分散,致使资源重复浪费,品牌含金量也遭到稀释。可见民间众多的青年艺术项目无疑也在呈现出双刃效应,在鼓励及助推艺术家创作的同时,也在挑战青年艺术家的心理与创作的动机。

  如何有效地引导与呵护民间机制中的合理成分,让新生的、民间的艺术力量与国家专业艺术机构的学术体系发生关联、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国内当代艺术的良性发展;基于政府层面的资金与政策如何与正在勃兴中的民间关于青年艺术推广与扶持活动有效对接,抑或为之提供良好的政策面支持,值得我们深入思考。这无疑是对既有的体制语境中的“青年艺术群体”推广体系的有益互补。

  三、市场语境

  当下,随着艺术市场兴起到逐渐细分以及藏家审美趣味的转变给予青年艺术家更多的商业机会。相对较高的“性价比”令艺术机构为了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而更多地关注和培育年轻艺术家,与此相傍而生的各种青年艺术扶持项目和评奖项目纷至沓来。在此语境下,以画廊为代表的一级艺术市场越来越多地关注青年艺术家,目前以青年艺术家为培养目标的画廊占比明显高于其他画廊。作为二级市场的拍卖行也将青年艺术家的作品细分为专门市场进行操作。比如北京拍卖季中的青年艺术家专场频频出现,拍卖作品由全国范围内的青年艺术家及艺术院校毕业生作品中甄选而来,为青年艺术群体提供了专属的市场容量与发展空间。此外,各种商业性质的展览、博览会也将目光投注到青年艺术群体身上。如一年一度的“艺术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也专门开设青年艺术家的展览板块,当下流行的“大学生艺术博览会”概念,主要针对青年艺术家群体相对低廉的价格与高成长性而设置。

  这些以“青年艺术群体”为目的的项目设计,我们也理应将其看做青年艺术推广与扶持的一种手段。尤其在市场语境下,这种方式的应用更为广泛。在一定程度上,前述的体制语境与民间语境都会在这一角度得以实现。我们应辩证地看待市场对于青年艺术家群体的扶持作用。一批优秀的青年艺术家在当代能够脱颖而出,市场的作用功不可没,因为以往艺术的传播手段单一,仅仅依托展览的方式才得以为外界所了解,而介入高质量的展览的途径却十分单一,导致大量的青年艺术家缺乏展览的机会。市场语境为所有人提供了公平的传播渠道,尤其是商业形态的展览展会大量出现,青年艺术家有了更为充分的展示自我的机会,借此一批优秀的青年艺术家脱颖而出。

  在社会为青年艺术家提供商业机会和途径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这其中学术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是青年艺术家绕不过的问题。在市场资本的需求之下,以青年艺术家为主的各类活动越来越多,青年艺术家过度注重市场而忽视学术质量的现象十分普遍。伴随着“青年艺术”的市场推广实践,带来的往往是艺术品价格在短期内的非理性增长。高价现象一方面加速青年艺术家资源的市场进化速度,另一方面也让原本需要时间磨砺的青年艺术家变得急功近利,进而被艺术市场无情地变成艺术快餐,最终化身为市场逐利的工具。如在市场火爆时,青年艺术家普遍具有追求市场热捧的图式化艺术创作倾向,将其作为获得市场认可的一条捷径,这样不仅导致其原创性价值很快被商品市场的规律所异化,而且增加了该行业领域的投资风险。

  市场语境中,艺术产品的生产受制于消费规律的操控和影响,过多地追求市场价值无疑会使艺术作品的表现力和创新性及艺术家的思考能力和思想深度逐渐丧失。换言之,收藏青年艺术家的作品风险更高,市场应该给青年艺术家更多的时间和成长空间。因为艺术品投资不仅仅关注艺术品的商业价值,更要关注艺术家的艺术之路能走多远。无疑,我们更需要健康理性的市场来关注青年艺术。

  四、学院语境

  其实,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的话,会发现上述所有的青年艺术扶持与推广现象都无法绕过一个领域——学院。青年艺术家群体的崛起大多与学院有着紧密的关联,或者说具有学院背景的艺术家是这一群体的主要构成因素。这让学院与以当代艺术推广与研究为目标的艺术机构间构成紧密的联系,进而形成了一幅以学院为中心展开的艺术生态地图。

  学院所拥有学术话语权为青年艺术家的专业发展指引了一条实践路径。2010年以来,与青年艺术群体扶持与推广相关的学术研究活动开始进入学院体系,各类青年艺术项目的学术针对性明显增强。如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策划主办以青年艺术群体为关注对象的“CAFAM未来展”,分别以“亚现象·中国青年艺术生态报告”及“创客创客·中国青年艺术的现实表征”为学术视角;广州美术学院与广东美术馆策划的“广州青年当代艺术生态考察”展览项目、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以田野考察方式对非体制艺术家进行调研的“复调——中国艺术生态调查”系列展、今日美术馆主办的当代艺术院校大学生年度提名展等众多展览与学术活动,均从学院角度对青年艺术家在当代艺术生态中的状态进行观察与思考。这些项目清晰地指向青年艺术这一学术群体,且运作方法也大量地借鉴国际先进模式。如中央美术学院打造的青年艺术项目,“CAFAM未来展”成立了专门的策展委员会,对被提名上来的青年艺术家和作品进行分类研究进而形成一种学术话题,其宗旨是强调“学理性”、“文献性”、“田野性”、“当下性”和“未来感”。这些以学院为阵地和语境的推广项目,以专业性的眼光和方式发现并扶持富有天赋和潜质的中国青年艺术人才,鼓励青年人的艺术语言探索与观念推进。在为中国青年艺术群体建立基础性资料库的同时,也为推广当代艺术在中国社会的影响力和认知度,提升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艺术界的影响力,打造了一条可资借鉴的学术平台。此外,借鉴西方引进社会赞助体制在学院内设立专门的学术奖项来扶持青年艺术家,是近年来学院语境中另一种重要的方式。如,罗中立奖学金、中国青年艺术家奖、王式廓奖、约翰·莫尔绘画奖等,都旨在用全球性的视野来审视青年艺术家的培养问题,通过学院语境奖掖那些对艺术事业有执着追求并富有创造精神的青年学子与艺术家,为他们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

  通过学院这一语境的观察,可以清晰地梳理出一条关于青年艺术群体的发展轨迹以及当代艺术整体面貌的一个切片。学院作为学术思想与理论思潮碰撞的场域,既是新思维与新观念的催生地,也是青年艺术人才的第一实验场,因此,在青年艺术推广中承担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学院本身具备的科研条件与人才优势相对其他领域也显得得天独厚。但目前,就学院对青年艺术群体的扶持与推广而言,主要体现在少数专业院校上,从整体角度来看,高校体系的效果还显得差强人意。尤其综合性大学中的艺术学院目前的职能主要体现在教育上,在对教育“产品”形态的传播与推广力度显然不够。此外,学院与来自民间的赞助体系的合作关系还未普遍有效地建立起来,学院的“真空”状态相对明显,缺少民间及社会力量的介入,青年艺术群体的扶持与推广力度与空间亦显得明显受限。

  不言而喻,“青年艺术”是值得全社会关注的现象,当下林林总总的青年艺术项目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当前学界对这一领域尚缺乏细致的梳理与研究。如何有效地将青年艺术群体经验与存在语境进行艺术社会学意义上的关联与建构,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一个不容忽视的命题。


关键字: 内容标签:青年艺术,体制,学院青年艺术 体制 学院
下一篇:减税会是艺术品投资的突破口么_关税-艺术品市场-增值税-文物-有关部门||上一篇:低调崛起的黄金_珠宝-文化-含金量-沙金-足金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