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当菜市场遇上艺术展:“农林街街区总设计师”聘书颁发仪式暨“手美术馆”开展_当代艺术-扉美术馆-农林-艺术-无界

编辑:陈峰 来源:未知
 

关于当代艺术的研究与实践,国际视野与在地经验同等重要。

扉美术馆将目光落在了其所在的历史人文自然浑然天成的竹丝岗社区。

事隔大概一个月后,这样的一幕依然令人印象深刻:农林肉菜市场近二十名摊主穿着水鞋、围着防水裙,在菜市场管理员自发组织下,说着笑着走进了扉美术馆的展厅,他们脸上除了热烈的笑容,还有隐隐的、难以言喻的兴奋与好奇。

这是他们第一次走进美术馆——这个以往他们认为从来都陌生的世界。

坐标农林下路,竹丝岗。曾经一墙之隔,一边是鲜活熙攘的农林肉菜市场,另一边是激发无限创意与思想的美术馆,二者同样扎根竹丝岗多年,菜市场的人却从不关注艺术展,来美术馆的人亦极少踏足菜市场。

然而自2017年12月“无界的墙”落成后,那道隐形的墙似乎被“无界”击碎了。除了菜市场摊主们第一次走进美术馆之外,两大重要事件于2018年6月25日发生:“农林街街区总设计师”聘书颁发仪式“暨手美术馆”在农林肉菜市场开展。

生活艺术本无界。无界,悄悄地在改变什么?

农林街党工委书记叶文辉向广州市越秀区政协常委、扉美术馆馆长、扉建筑主创建筑师叶敏颁发“农林街街区总设计师”聘书(右起:农林街党工委书记叶文辉、扉美术馆馆长叶敏、越秀区人大副主任邹春燕、农林街道办事处主任陈伟雄)

 

“手美术馆”创作者马增锋为菜市场摊主们赠送作品,作品将长期展出在农林肉菜市场里。

 

菜市场

发生艺术的“另类”场所

 

宋冬让学生跑完菜市场后回到扉美术馆谈“感知”。

2018年3月,艺术家宋冬在扉美术馆,给广州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本科生及研究生上了一堂关于“感知”的课程。宋冬交给学生们的第一个任务是:大清早绕着菜市场慢跑一圈,却没告诉他们要去“感知”。

跑完回来后宋冬问:你们感知到了什么?学生们有点懵:从不知道跑步还要回答这样的问题。一些学生吱唔,怎么也回答不出来;一些学生努力回忆,终于脑中闪出印象:照着肉的灯是红色的,大概是想让肉看起来更新鲜;一些女学生穿了高跟鞋来,感叹菜市场地上很湿,这还是他们活了二十来年第一次走进菜市场……

宋冬《生活技》影像投影装置  录像、投影、镜面板  6′13″ 2017

当艺术家失去了对生活的感知能力,艺术创作的力量是否依然能憾动人心?这大概也是宋冬提出“生活艺术本无界”背后,力推把菜市场作为发生艺术的重要场所的原因所在。正如扉美术馆展出的“无界的墙——宋冬个展”中的其中一件影像作品《生活技》,里面的一些场景正是发生在农林肉菜市场,当时摊主们用惊讶的眼神目睹艺术的发生过程而疑惑:旁边的美术馆到底在搞什么鬼?

有了这些“打头阵”的行为,接下来发生的事件就“顺理成章”多了,但菜市场摊主们多少仍有些观望或半拒绝的态度。2018年3月,扉美术馆副馆长、Mapping工作坊发起人何志森策划了一次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一年级研究生的课程,20名学生参与了这场名为“营造的风景:菜市场里的美术馆”的工作坊。课程通过与菜市场人员进行大量的沟通与协作下,以“一家人的美术馆”“手美术馆”“偷窥美术馆”“深夜美术馆”“食乜美术馆”五组作品,实现了把美还给生活,还给贩夫走卒,让观众看到了菜市场这个隐形于日常生活中的美术馆。

一个菜市场

一项调研课程

一场艺术展

一种社会风景

文章开篇提及菜市场摊主们第一次走进美术馆的情景,正是菜市场摊主们来美术馆听取师生们的课程汇报。事实上在那之后,他们经常悄悄过来,帮忙做点什么,或单纯地走走看看。因为这次艺术事件,艺术终于与他们有关了。摊主们从最初的观望与半拒绝,到为学生们竖大拇指,再到关心他们在做调研时有没有顾得上吃饭……

那些现代生活中常有的僵持,似乎在悄然间瓦解了。

 

在“营造的风景:菜市场里的美术馆”课程中,“食乜美术馆”通过收集菜市场里各家的菜品,煮成一锅粘稠的粤式粥,然后再把粥赠送给每个摊主,通过这样的一个沟通过程,连接各摊主之间淡漠的情感。

“深夜美术馆”是通过一个量身制作的装置,为深夜仍在菜市场工作的夫妇提供便利,同时为深夜的城市带来归属与慰藉。

“一家人的美术馆”是通过观察一家人的日常所需,设计的装置为他们提供便利之余,更重要的是改变迫不得以要在市场中玩耍与学习的两个男孩提供不一样的观看视觉。

“偷窥美术馆”在《无界的墙》内外同时构造出“菜市场里的美术馆”和“美术馆里的菜市场”,通过互动参与者可自发演绎他们自己的故事。

菜市场摊主们来美术观看与自己有关的艺术展。

“手美术馆”通过摄影的方式,关注的是菜市场里每一双有着不同故事的手——手作为菜市场里的风景,它是情感、生活与价值的体现,也是这个地方的魅力所在。

有意思的是,如今“手美术馆”从一个课程项目发展成为一场发生在菜市场里的艺术展。这种延伸与深化,正契合了我们最初对关于美术馆与菜市场之间边界的探讨。

创作者马增锋说,“菜市场里的每双手都不一样,有爱漂亮的手,有大学梦的手,有照顾家人转行的手,有爱打麻将游戏的手,有担心女儿高考的手,有两儿子祝福的手,有追求内心平和的手,有经营有道的手,有20年婚姻美满的手,有爱妈妈的手……”

在这场艺术展里,菜市场看到了美术馆的思维与创意,艺术如何作用于生活?这便是答案;而美术馆,亦看到了菜市场的生活百态,成就当代艺术在地性研究的独特案例。

街区设计师

参与下的无界协作

 

菜市场摊主们自主参与布展工作。

“手美术馆”在农林肉菜市场开展的前一天,布展工作正在紧罗密布中。与常规的布展不同之处:一是地点不再是发生在美术馆的展厅中,而是在菜市场的菜摊里;二是布展成员不再仅限原来的“专业布展工”,这一次菜市场摊主们纷纷参与到布展工作里。他们参与是因为,展览作品里的手,正是他们此刻劳作的一双双手,也因为当摄影作品永久挂在这个菜市场摊位上,似乎有些什么,变得不一样了。一位阿姨开玩笑套了句网红话说,“从此我也是个有故事的人了。”

越秀区人大副主任邹春燕发言,讲述艺术对于社区微改造的重要性。

 

扉美术馆副馆长、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师、Mappiing工作坊发起人何志森发言,讲述课程背后的初衷与理念。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学生、“手美术馆”创作者马增锋发言,讲述“手美术馆”创作背后的故事与心得。

“手美术馆”在农林肉菜市场开展属于社区微改造工作中的一个有意思的分支。而就在2018年6月25日这一天,除了“手美术馆”在农林肉菜市场开展,另一个环节则是农林街党工委书记叶文辉向区政协常委、扉美术馆馆长、扉建筑主创建筑师叶敏颁发“农林街街区总设计师”聘书,这意味着艺术工作者切实参与到老旧小区微改造工作中,艺术在与生活连接中实现“可用”;亦意味着艺术创作与展示跳出了四面墙的白盒子,整个街区都成了发生展览的场所,在社区中结合场所空间创作的公共艺术随时可偶遇,周边的历史亦成了美术馆陈列的展品——这,就是“无界博物馆”。

扉美术馆馆长叶敏发言,向竹丝岗社区居民及到场的政府人员、媒体等嘉宾讲述“无界博物馆”将如何作用于社区微改造

 

“农林街街区总设计师”聘书

“无界”理念除了在“手美术馆”的菜市场展中得以实现,同时还体现在社区工作中跨领域工作者及工作方法的协合上。出席这一天仪式的人员包括政府代表、“手美术馆”创作者、菜市场场长、扉美术馆成员、竹丝岗社区居民等,可见打通艺术与生活壁垒的决心。

因与艺术相遇,菜市场捐赠了播放艺术资料或作品有电视机,可谓“无界工作”实现共建、共享、共治的一个良好开始。

宋冬说,“当我们不再对某一个特定的词联想到固定的含义,那么就能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同样的,当我们对某一件事不再以单一的成员标准去工作,那么亦能创造出令人惊喜的成果——生活可以更艺术一点,艺术也可以更生活一点,那么,无界博物馆,指日可待了。


关键字: 内容标签:在地性,当代艺术,扉美术馆在地性 当代艺术 扉美术馆
下一篇:陈馨:艺术教育的目标是给孩子幸福的人生_美术-艺术教育-教育-大连-校区||上一篇:高速旋转平面显示器创造的3D灯光雕塑_雕塑-灯光-设计所-洛桑-雕塑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