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董也山:淡雅古厚是山水画最高审美形态_山水-艺术-山水画-自然-境界

编辑:李璞 来源:艺术市场
 

  董也山,浙江博物馆西湖画院院长。悟道参禅,体味淡美,品读董也山的山水画,离不开两个字,“淡雅”。他将自己的独特气质、审美艺趣及人文理想融合于客观的山水云烟及风物之中,画面呈现出来一种平和清淡的情调氛围。相比于西洋画,中国画本质就是淡雅。牵涉到东西方审美差异,国人所钟爱温润如玉的玉,而不是光芒万丈的钻,就是喜欢淡雅。再说到近浓远淡,全景的远山完全就是一幅淡雅风情画。淡雅还孕含有朦胧诗意,在某种意义上说“诗与远方”所展现的正是致美淡雅境界。

董也山

董也山

  日前,在艺术财富沙龙上,他阐述了中国山水画境界美。董也山认为,“淡美古厚情趣”,自古以来是一种极为推崇的艺术境界。

  一重境界,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后被李可染绘成同名巨幅山水画。“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讲其山水的自然之美。

  二重境界,南朝宋画家宗炳的“澄怀味象”、“以神法道”、“畅神而已”。则突出讲其神美。宗炳的《画山水序》从美学理论体系提出了三个重要论点:一是山水景物本身具有自然之美,是客观的存在。二是人类是万物之灵长,是发现、欣赏、体验山水客观自然之美的主体,有了人从审美的高度对自然山水的欣赏和体验,自然山水之美才具有价值。三是强调山水画的创作和欣赏,并不是为了单纯去描画山水自然之美,更重要地是为了人类的精神愉快和审美享受。讲其山水的再造变形之美。

  三重境界,陆俨少三峡归来“卧游山水”。陆俨少在抗战胜利后搭乘木筏东归返沪,搭乘木筏渡三峡几度涉险,体验生活而汲取艺术养料,在绘画艺术创作实践中获得巨大收获。陆俨少坐在木筏上独自潜心观赏一个多月,细审其势,遂将三峡山水千姿万态俱记心中,归来后画风大变,尤以流动的水势,烟波浩淼,云蒸雾霭,变化无穷,线条疏秀流畅,刚柔相济。云水为其绝诣,有雄秀跌宕之概。画面气势雄伟,尽显淡美之远。

董也山 坐忘林泉 49×36cm

董也山 坐忘林泉 49×36cm

  中国画崇尚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的情感色彩。需摈弃功利之心,洗尽尘俗之念,方有雅心、雅风。董也山向来朴素,远离名利,他的恬淡朴实,幽雅淡美完全来自于内心,便有了恬淡朴实的性情,在广阔的空间自由地进行精神创造,画面中也会充盈着古雅、简淡气韵和自然朴素之美。在长期的艺术追求上,董也山他那永不重复的图式格局,以书法入画成就山水特色,以文学素养组织笔墨风情,这一切构成了董也山独特的艺术风格。

董也山 月色齐云山 26×30cm

董也山 月色齐云山 26×30cm

  当我们走进董也山的山水画《月色齐云山》,身临其境那种“空山鸟语静,花夜伴水声”,山石树木、浅沙平渚、层峦叠嶂、飞瀑流泉,丰富的层次,虚实和悠远,使观者不知不觉地被引向苍翠的峰峦间,蜿蜒的石径上,奔腾的小溪边和柔曼的云雾气息之中。而远处,则是诗与淡雅。这与他在1993年全国首届中国山水画展览上荣获银奖的作品《夏云有奇峰》相比,又有了质的飞跃,这正是他一生求变不断创造的精神力量的体现。


关键字: 内容标签:书画,山水,艺术书画 山水 艺术
下一篇:2018年锦绣非遗走访:小郁竹艺_文化-非遗-弯曲-中国-之美||上一篇:“随物宛转”李东仁油画作品展开幕_李东仁-生命-大学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