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沈凌昊“留下空间”构建的记忆空间与重置剧场_当代艺术-城市空间-记忆-卡尔维诺-剩余物

编辑:王璐 来源:雅昌网
 

  美国艺术家Chris Burden(1946-2015)在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LACMA)的装置作品Metropolis II (2010), 向观众展示了一个结构交错复杂,眼花缭乱的迷你现代大都市。摩天大楼由积木搭建而成,看不到行走的人群,移动的只有无数量玩具汽车。车道如过山车般环绕着这座城市,市内一共有18条公路系统,一条6道的高速公路,又像玩具模型中的赛车道。打开开关,成百量玩具汽车有序地飞驰在各个车道上,电车在半空中穿城而过。这座城市的能量从高速运行的城市结构中不断产生。

  也许你会有一个疑问: 即使是玩具车,如果撞车怎么办?艺术家已在城市中心的操作区为无人驾驶车辆系统设置好了“一键暂停” 功能。这是一座想象中的城市,也是我们生活的城市。这座城市可以是纽约,迪拜,或者是中国的某座现代大都市。它可以是任何一座城市。

  Burden在他制造的这座嘈杂且充满活力的21世纪现代都市中,将儿时对玩具带来的乐趣与记忆,大都市中高速的生活节奏和全球化发展的城市景观搭建于这个微缩世界。

  现代化大都市作为一个充满活力,变化,混乱,暴力又异化的空间,提出了对个人境遇与集体记忆的疑问。由汪单和姜俊策展的艺术家沈凌昊在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留下空间”的个展“当幕布拉起-我们的对话早已完结,” 展开的是艺术家记忆中的大都市上海行将消逝的一面,以及联结现实与未来可能性的实验。

  本次展览另一特别之处在于除了留下空间的主展览之外,还有随后进行的实验性质的剧场行为艺术,以及两场艺术家对谈和讲座研讨活动。一方面展览的结构体现了艺术家对作品的多角度思考与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则是希望实现与观众的参与和互动。而目的也在于艺术家营造的空间作为一个实体与抽象通道,邀请公众进行体验与感受,从而达到有机的沟通与互换。

  一、记忆空间:城市与文字, 边界,记忆

  “剩余物”系列,是艺术家沈凌昊在“留下空间”个展的主体的第一部分。作品将个体对城市空间的记忆与追溯转变为一部有声的影像诗: 小提琴练习曲从里弄中悠然飘出,巷口商贩的叫卖声渐渐消亡于城市的前行中,人们的交谈混杂地描绘着上海的变迁。通过跨媒体的艺术形式与在地性研究的方法,这一系列作品构建了一组关于上海历史城区留存与变迁的档案。沈凌昊从地图中搜寻城市演化的轨迹,在老建筑的影像中整理城市图景,在BTR的小说《后花园地图》中考察视觉线索,也在“感光材料”中将记忆留下后又消逝。艺术家关于城市档案的梳理,更多的是对现实生活情境的思考与想象。即使是破碎模糊的留存,却仍丰富而轻盈的存在着。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急速城市化与现代化,不仅改变着可见的城市景观,也映射出了不可见的都市生活状态的演变。上海的里弄,西洋风格的老建筑,与同是历史留存的北京胡同与四合院有着相似的境遇。在城市的发展与需求中,普通人居住的历史建筑历经被拆除,再保护,以及商业开发的过程中。而在原有空间中的文化风貌,邻里社群,儿时记忆已黯然失色,成为无迹可寻的追忆。现代城市又如何在全球化的同质性中存留属于自己独特的文化与历史?如何作为一个可延续的记忆空间,给予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温情与关照?

  根据上海小说家BTR的小说《后花园地图》所描述的情节,沈凌昊将留下空间中的不同窗户转化为上海老电影中的场景。窗外是五月当下的绿意,却又忽而之间穿越时空,投射出黑白电影的影像。艺术家作品中的光影组建了一个虚实交错的视觉空间: 流动的胶片中具有年代感的黑白影像,留下空间实拍的当下环境,以及小说中文字所转化出的视觉体验。

  小说中文字的构建,作为叙事线索描绘出了一个完整空间。一个诗意的园林空间,其建筑格局蕴含着中国古典审美情趣,取名致趣典雅:

  一个真正的园林:纸上(地上)的园林。亭、阁、斋、廊、池、馆、堂、楼、圃、庵、处,皆用抽象的符号一一标注。取名都有诗意:远翠阁、后乐堂、停云庵、冠云峰、休休亭、也是轩、又一楼、借景池、听风处、五峰仙馆……就好像园林风景已蕴于这些名字之间。凭图游园,大可望字生景,以至任何具象画面皆属多余。

  相较文字,影像提供了一种更直接的表现方式。而其对记忆的呈现,如同记忆本身一样具有片段性与间隔性。文学想象所提供的档案,通过文字本身与其所构建的语言体系来叙述。影像及混合媒介作品则通过视觉声音传达,把具象或抽象的概念进行分解再重建。

  城市里的边界是弄堂的门牌与胡同的街牌,它们使得城市脉络中可寻的姓名。在城市历史的变迁中,这些名牌上的符号与数字还能延续着何种意义?

  在此次沈凌昊《剩余物》个展中,他的故乡城市是上海。在《边界 I》与《边界:文献》中,他通过对各时期上海地图的研究,整理出城市区划边界的变迁,以动态视频的形式呈现。而他主要侧重的区域是“曲园”保留下来的历史建筑在如今城市中的生存状态。

  《边界: 文献》是艺术家本人进行的一次城市田野调查。他拍摄了位于“曲园”的十九栋历史建筑,并走访了解居住在建国西路56弄中的住户和他们的生活。建国西路原为一条河,“曲园”建于1930到1949年间。(1) 如今,我们可以跟随艺术家的视觉路径看到这里的“剩余物”:  56弄3号里幽暗的光透过欧式风格的窗户,照进漆黑的走廊里; 56弄6号的老物件搪瓷锅;

  56弄10号中古典复兴风格的楼梯扶手;

  56弄29号“留下空间”中三楼最初建造时的一根柱子…

  以及还在这里生活的人们:

  56弄12号公寓中的邻里街坊亲如家人,日不闭户;  56弄36号里1945开始住在这里的倪阿姨口述中“曲园”的前生今世。

  城市的边界因为这些弄堂的街牌还留存着自己的姓名,它们还未沦落为废墟之下的无名之物,它们也曾是上海作为现代摩登都市的标志,西式混杂的建筑风格兼容着中式的元素。艺术家在儿时记忆的指引与手中的镜头里,寻找着彼时建筑中的印记与此时已老去的城市生活肖像。

  对于城市与记忆的探寻,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1972年出版的小说《看不见的城市》不只在语言形式上创造了一个巧妙独特的叙述结构,并且是在如何超越现实生活空间的创造力与对城市生活的反思给后世以无限思考。作家将城市生活体验编织于文字的乌托邦迷宫中: 主人公马可波罗讲了给可汗55座城市,而这些城市最终则是卡尔维诺对于自己家乡威尼斯的所有可能的想象与构建。小说中城市迷宫的出口也并不在地图上,而在对于城市生活时刻的体验,感知与自省之中。

  本次沈凌昊”剩余物“个展,在某种程度上也通过”剩余物“这一概念在文字,文献,声音,对谈,影像,胶片和多媒介材料中重构了不同形式与意义上的“曲园”。在艺术家所必备的对生活和时代敏感性下,城市在变动与留存中充满着重叠的多重记忆空间。不可见的物,不在场的物,遗留的踪迹共同组成了记忆的一部分。或者说,特定空间与生活环境形成了记忆的场景与氛围。

  在《看不见的城市》中, 马可波罗对可汗说了这样一段话:

  陛下,您的棋盘是用乌檀和槭木两种木料镶嵌而成,您的慧眼望着的那个方格是从旱年生长的树干砍下来的,您看清它的纹理了吗?这儿有个小节疤。早春时那儿有个幼芽冒出来,但被夜间一场霜给打坏了。(2)

  对于马可波罗来说,棋盘上有时间的故事和生命曾经的温度;而对于卡尔维诺来说,总有一种生活的明快和轻逸在沉重之上被感知和创造。我们如何感知城市生活,也是我们如何理解自己的情感与记忆的方式。卡尔维诺说《看不见的城市》是他“献给城市的最后一首爱情诗。” 作家带着对自己故乡的深情,心底对城市生活的梦想,在当代都市危机时刻下,写下了55篇关于城市的寓言诗。青年艺术家沈凌昊在当下更为错综复杂的城市境遇中,用现代艺术语言构造了一个多重质感与观察体验的记忆空间: 一部关于城市的影像诗。

  二、重置剧场

  九龙城寨,一座已归为平静的城市公园。你或许在电影,漫画,或者某个地方还见到过它的踪影。在《攻壳机动队》或是《银翼杀手》里面的虚构城市背景里?在日本川崎市同名主题游乐场里的复制景观中?它在消失后所呈现出的面貌与形态关于末世,赛博格(Cyborg),犯罪与科幻。真实的,曾经存在过的九龙城寨有着属于自己特殊而诡异的历史发展与建筑结构。旧址源于清朝末期在香港的驻军,发展于港英政府殖民时期。这里曾是一座庞大的城市贫民窟,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无政府自治区, 一部自行运转的巨大机器。它有着如摩天大楼般的高层建筑,楼层之间紧密相接,但却同楼不同层。一个被折叠,不停吸收城市能量的异次元空间,它如一座有着结界,而又扩不断生长孤岛。摄影师Greg Girard曾在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十年代初,用相机忠实地记录过这个城市的生存空间: 这里虽脏乱拥挤且物质贫乏,但居民却建立了自己的生活模式,融洽自在。

  九龙城寨在1993年被拆除,成为现代城市历史的一个传说。它如同现实版的微缩世界,包容着城市的边缘人群,建筑结构无规划却能自行有机的生长。城寨生活条件恶劣,但居民对它感情深厚,这里是独一无二的家园与社群。九龙城寨是一个现实出现过的异空间: 真实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空间的异化。 正因如此,已经不复存在的九龙城寨,有着后世对它的迷恋,以及赛博格的末世魅力与未来感。

  对城市空间的异化,想象,创造与虚构建立在真实生活情境之上,又投射出链接未来的预示与可能性。 当幕布落下,艺术家与他构造的空间以及观众的对话并未落幕。沈凌昊与新媒体艺术家,计算机音乐制作人班磊合作表演的作品“框”, 通过声音视觉装置以及行为艺术的方式, 打破原先展览中所建构的记忆空间,运用影像及声音装置将展览内外空间重置,在虚拟与现实之间形成了一个不确定的流动之境。这个实验空间提空了两个位置维度: 原有展览的记忆空间和现场的影像声音制造的虚拟情境。

  两位艺术家的合作和尝试与他们自身的经历和时代密切相关,作品是记录体验,表达对日常生活思考的入口与通道。虚拟世界在这个时代代表着一种未来感与对现实处境的反观。

  在实体空间营造虚拟世界成为现代艺术作品中炙手可热的创作形式。最近颇受瞩目的三维装置艺术团队teamLab,以跨界实验与数位科技为核心,打造的浸入式空间效果使观众迷失于不同主题的太虚幻境之中。除了teamLab的作品在形式上具有强烈的视觉刺激和娱乐性之外,它的创作概念却是有关日本美学中的“物哀”, 以及生命无常, 时空交错,无限宇宙。更重要的是,徘徊或伫立在绚丽空间的观者,在繁华落尽时,是否感知到了些许从万物自然,古老传说, 寂灭美学之中的现代意义。“藉由数位科技,来表现出变化这个性质本身,” (3) 一方面强调了科技对空间的扩大改变和对实体物质的解放,另一方面,是当下人们对美在艺术中的意识与体验如何更加自由的表达。

  “框”这个作品代表着未知的可能性,位置的多重维度,无规律的流动世界。在合作表演中,班磊在室内空间掌控视频影像中游戏引擎的主视角方向,并在现场做即兴的声音创作;沈凌昊则负责对视觉上变化的调控,和一楼到三楼表演空间与观众的互动。

  虚拟与现实的交媾经由视频影像以及艺术家表演行动的实时录影,投射在留下空间户外屏幕上。观众可以通过窗户观看到一楼播放的视频,以及其余楼层窗户表面幕布所呈现的视觉效果。此外,在室外表演场地装置了多台电话机,用来接收实时表演过程中的声音。观众可以收听到电话机中声音,同时看到留下空间外部的视觉影像。 重置的记忆在动态剧场的表演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场所之外的时间,流动的视觉效果。声音与行为在连续且碎片化的关联,碰撞,交互中达成一种开放或闭合的暂时存在的幻象空间。

  两位艺术家对空间的创作实验基于现代艺术媒介材料与技术的运用,在创作概念上结合了特定场所,本土文化语境以及想象的重构。就这一点而言,作品体现了现当代艺术中关于空间改造,城市发展,虚实转化,以及与观众实时互动的当下性,而更深层对想象力的扩展,时间的并置和空间的开拓则需要在日后持续的创作中进行挖掘。福柯在阐述他对 “异托邦” 与 “乌托邦” 的差别中强调 “乌托邦” 强调的是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的地方, 异托邦是这个世界上真实存在的,但是, 要凭借自己的想象力来理解它的真正含义。” (4) “异托邦” 虽然仍是虚拟,不真实的空间,但却可以将真实的空间映射出来。我们对空间的思考在历史, 文化语言的维度上存在着密切,混杂且持续累积的关系,联结时间与空间的形式则需要不断打通此刻与过去未来的变化之中分辨。

  沈凌昊在此次展出作品中制造的对话以及与班磊合作的实验剧场,给观众“留下” 些什么“剩余物”? 答案可能在观众对城市日常生活和生命历程的感悟与体察之中,也在于艺术家未来不断创作实践的可能性中。

  注释

  1.《边界: 文献》, 2017, 沈凌昊。《河岸般的的边缘线》, 拍摄于建国西路56弄1号。

  2.伊塔洛·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 1972。

  3. 见teamLab主页对创作概念的阐述。https://www.teamlab.art/cn/concept/expandart/

  4. 引自福柯在1967年就“异托邦”概念在建筑研讨会上的演讲。

  关于艺术家

  沈凌昊毕业于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绘画系获学士学位,研究生毕业于旧金山艺术学院艺术系。2011年至今沈凌昊在创作中一直试图去探讨时间、记忆与城市变迁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对于感光材料的运用来呈现时间的回溯感以及记忆的易逝性。

  沈凌昊曾获得 “Murphy Award”墨菲奖(2016);“巨人提名奖- 邱志杰提名奖”(2011);“CREATIVE M50年度新锐奖-银奖”(2011);“三影堂摄影奖-提名”(2011)。沈凌昊曾获得 “Murphy Award”墨菲奖(2016);“巨人提名奖- 邱志杰提名奖”(2011);“CREATIVE M50年度新锐奖-银奖”(2011);“三影堂摄影奖-提名”(2011)。

  他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艺术机构展出,包括:“Murphy Award 墨菲奖提名展”,旧金山,SOMArts艺术中心,2016;“Regarding Beauty”,科林斯堡,科罗拉多摄影艺术中心,2015;“SIPF 2012 新加坡国际摄影节”,新加坡,2012;“一重影事”,深圳何香凝美术馆,2011;“万相: 2011年三影堂摄影奖作品展”,北京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2011等。

  关于作者

  于潍颖, 旧金山艺术学院艺术史硕士。艺评撰稿人,策展人


关键字: 内容标签:沈凌昊,当代艺术,城市空间沈凌昊 当代艺术 城市空间
下一篇:“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国博举行_文艺复兴-展览-文物-意大利||上一篇:水墨是一种智慧_蔡国强-谷文达-都是-绘画-艺术家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