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中国文化史迹》 网络图
山西、陕西、山东……那些散落在田野之间,苍山之上的古建筑、雕塑、陵墓、寺庙经历了百余次的战火,时代变迁,曾经的模样发生了怎样的巨变?有影像作证。《中国文化史迹》(日文初版书名为《支那文化史迹》)共十二卷,是一部以图片为主,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国百年前有代表性的建筑、宗教、艺术等文化史迹的丛书,收图、照合计约三千幅。这部由日本学者常盘大定、关野贞编撰的巨著是日本学界对近代中国系统调查的图像资料中最有影响力的图书。该书中文全译本日前由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编纂,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新书出版座谈会上,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教授葛兆光将《中国文化史迹》称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化遗迹的“定格”。
在清末民初中国时局动荡期,许多来自欧美和日本的探险家和学者相继来到中国,进行历史文化遗迹的调查和发掘活动,并因此发现了著名的敦煌遗书和居延汉简。1918年至1924年,常盘大定和关野贞组织田野调查团,在中国的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山西、陕西等地从事文化史迹调查工作,他们所著的《中国文化史迹》不仅保留了中国东部和中部众多重要文化史迹的丰富照片图像资料,同时也是那个时期以沟通不同学科的方式阐释中国历史文化的代表之作。所录史迹的照片图像和解说,对于当今从事文化史的研究工作十分重要,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书中照片和图像资料所反映的史迹和文物,经历百年的时代巨变,已经有很大的变化,其中多数史迹和文物保存至今,但是也有相当部分由于各种人为或自然的因素,现在已经不存,或者损坏,或者改变样貌。因此书中的照片图像已然成为保留这些史迹和文物物质样态的唯一材料,其珍贵性自不待言。
图说:《中国文化史迹》出版座谈会 网络图
据该书中文全译本主编、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副院长李星明统计,原书记述了大小佛教石窟群和摩崖窟龛二十九处,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巩县石窟、北响堂山石窟、南响堂山石窟、天龙山石窟等,著名的佛教圣山七座,佛教寺院或寺院遗址二百三十四处。在涉及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高僧时,还专设高僧小传,这样的小传计有四十一个;同时在踏查佛教史迹过程中踏查道教史迹28处……
此次出版的《中国文化史迹(全译本)》基本采用了日文初版本的形制,但相较日文原版的十二卷本,中文全译本另编有“踏查校记”一卷,全书共十三卷。新增的“踏查校记”更直观地呈现了文物在中国的百年变迁。据李星明介绍,自 2014年7月起,他们沿着百余年前两位日本学者的足迹开展踏查勘校工作,去了书中所提到的所有省份,踏查了大部分史迹,确认它们的现存状况,并尽可能按旧照的拍摄角度拍摄新图,以进行今昔对比。
图说:《中国文化史迹》 网络图
葛兆光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提出,今昔对比中,以山西天龙山石窟最为典型。“天龙山石窟内的佛像经过几十年的盗凿,已经分散在世界各地博物馆美术馆,美国哈佛有,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也有,一些又毁于战火,比如原来立于门口的两个力士,早已被整体运走。即使收藏于博物馆,已不可能再看到之前在原来所在地时的模样,而我们的修旧如旧也不复当年古朴本真的原貌。我们重访的目的就是对照文化遗迹百年来的变化,研究如何回到现场,在原来的语境中整体看待一件事物。博物馆里的陈列品失去了原来环境,观众的解读会有差异。”
关键字: 内容标签:文物文物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