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传媒网讯 日前,由文化和旅游部外联局主办、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承办的2018年“非洲国家文物修复技术人员培训班”在北京结业。来自贝宁、喀麦隆、毛里求斯、尼日尔、塞内加尔5个非洲国家的15名文物修复技术人员,顺利完成了他们为期11天的文物修复学习之旅。这是在文化援非千人计划框架下,继功夫武术、博物馆运营、剧院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培训项目后的又一个主题培训。
培训期间,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柴晓明、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王大民、国家级非遗项目古籍修复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杜伟生、文物修复专家及全形拓传承人贾文忠等业内知名专家为学员授课,并与大家展开互动交流。非洲学员还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中国农业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地,近距离观摩学习。
“这些纺织品修复的流程是什么?”“如何进行纺织品信息的采集?”在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修复室,学员们争先恐后地提问,生怕错过任何细节,博物馆负责人则一一进行了详细回答。中国文物修复技术的发展赢得了学员们的赞叹。贝宁旅游文化和体育部文化遗产司司长博尔纳·安妮特·卡罗尔·于盖特表示,千年历史的纺织品得以出土并得到修复,充分展示出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在汉族和少数民族服饰展厅,非洲学员为服饰背后多彩的文化内涵所吸引,从首饰、蜡染、刺绣到各具特色的织锦,中国少数民族工艺技巧之精湛也让他们大开眼界。北京服装学院教授贺阳向学员们展示了以极简剪裁方式制作的苗族服饰,大家从中直观体会到中华民族“节用”的传统思想,来自塞内加尔文化部的迪奥普·恩德伊·玛丽安娜还饶有兴致地试穿了不同款式的服装。
在中国农业博物馆,学员们参观了中华农业文明陈列,璀璨的中华农耕文明和讲解员的讲解让他们不时点头称赞。参观结束后,贾文忠研究员围绕“老北京文物修复技艺对中国文物修复的贡献”作了专题讲座。
来自毛里求斯的巴哈都尔·巴比塔·德维是第一次来中国,长城的雄伟、故宫的神秘都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她说,故宫文物医院对辽国时期的人面纹牌饰、战国时期的连弧纹镜等修复实例的讲解以及各种文物展示,让人看到了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多彩多元,以及其中所蕴藏的中国智慧。“中国在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方面的成就值得敬佩。如果给我机会,我很乐意在中国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学习。”巴哈都尔·巴比塔·德维说。
看到、学到中国最新的文物修复理念与技术,非洲学员也期待未来与中国有更多的交流与合作。接受采访时,他们纷纷表示,要把此次北京之行所学带回各自国家,助力本国的文物保护和修复,同时也会把在北京的所见所闻告诉更多非洲人。来自塞内加尔的文化官员提出,希望自己国家出土的文物能够送到中国来共同修复。博尔纳·安妮特·卡罗尔·于盖特表示,非洲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与此同时,多处遗址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近年来,非洲多国政府在文物保护与修复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但专业人员经验匮乏、保护与修复技术缺失等因素成为严重制约,这次培训班为非洲国家的文物修复工作者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机会。“希望各国的文物工作者能够打破国家和地域的限制,通过共同努力,让全世界感受到文化遗产的魅力。”博尔纳·安妮特·卡罗尔·于盖特说,“我们想和中国靠得更近。”
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外联局非洲处副处长苑大喜表示,中非文化交流与合作是构建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内容。今年9月,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将在北京召开,中非元首将再次聚首北京,共商中非合作大计。“中国与非洲作为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应在坚定各自文化自信的同时,密切人文往来,厚植中非友谊。”苑大喜说。
关键字: 内容标签: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