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由陕西历史博物馆举办的大型公益文化讲座“历博讲坛”第43期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开讲。本次讲座是该馆“彩陶与早期中国系列讲座”中的一讲。原天津市文史研究馆研究员陈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春青分别做了题为《半坡文化彩陶里的故事》《庙底沟文化彩陶纵论》的讲座。讲座由陕西历史博物馆副馆长王炜林主持,该馆业务人员以及社会公众300余人听讲。
陈雍讲座从人类学视角出发分三个部分解读半坡文化的彩陶。首先,以“分类”为主题词,从彩陶施彩部位、表现手法、构图视角、具体纹样等角度辨识半坡文化不同类型的鱼纹,并认为半坡文化彩陶是目前世界最早的剖分式造型艺术。接着以“象征”为关键词,通过还原姜寨遗址彩陶出土背景,建立起“彩陶盆象征聚落,鱼纹象征人群;尖底罐象征人头,人面纹象征地位”这种反映象征含义的对应关系;最后,以“结构”为关键词,认为半坡文化彩陶清晰反映出半坡文化内部血缘组织的分层与分化,同时又明确反映出半坡文化与庙底沟文化地缘组织的和谐相处与发展,由此孕育出中国古代文明的萌芽。
赵春青首先介绍了庙底沟文化以及典型遗址庙底沟的概况,接着围绕庙底沟文化的分期、分布、年代、艺术主题等将彩陶文化划分为核心区、外围区、互动区三个层级的彩陶艺术。其中核心区由南交口遗址、西阴村遗址、泉护村遗址、杨官寨遗址以及西坡遗址等为代表的五个单元构成。外围区由大河村遗址与洪山庙遗址为代表的两个单元构成。庙底沟文化的影响范围十分广大,互动区辐射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海生不浪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溪—屈家岭文化、马家浜和崧泽文化,极有可能是最早的“大同之世”。
讲座引发现场听众热烈讨论,陈雍、赵春青共同回答了有关鱼纹样式特征、人面纹宗教含义、施彩技术、彩绘颜料构成、彩陶功用、半坡文化以及庙底沟文化与传说时代对应关系等问题,讲座在听众热烈的掌声之中结束。
关键字: 内容标签: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