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先锋,菲利普·加斯顿(Philip Guston)(1913 – 1980)是二十世纪的艺术巨匠,在其跨越半世纪的传奇般艺术生涯中,创作了众多饱含真情实感与人生体验,拥有恒久的生命力的作品。其晚期自由洒脱、随心而至的风格,更是对当代的年轻画家影响深远。豪瑟沃斯香港即将举办的加斯顿个展「画家之形,1950-1979」(A Painter's Forms, 1950-1979)将于5月29日(星期二)向公众开放。
艺术家之女、此次展览的策展人穆萨·梅耶(Musa Mayer)在本文中,对加斯顿艺术人生的各阶段进行总结,带我们回顾了艺术家如何在动荡的社会现实中坚守住遵循自我的创作。
菲利普·加斯顿
画家之形,1950 - 1979
Philip Guston
A Painter's Forms, 1950 - 1979
展览开幕:2018年5月29日 晚6至8点
展览时间:2018年5月29日 - 7月28日
展览地址:豪瑟沃斯香港
香港中环皇后大道中80号
H Queen’s大楼15及16层
开放时间:星期二至星期六 上午11:00至下午7:00
相关阅读:H&W展览:菲利普·加斯顿亚洲首次全方位回顾展,5月29日亮相香港
菲利普·加斯顿肖像照。 图片:豪瑟沃斯
早期壁画
加斯顿于1913年出生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的一个贫困的俄国犹太移民家庭,1919年举家迁居到美国加州。 1930年,他在洛杉矶的奥蒂斯艺术学院(Otis Art Institute)有过一段短暂的求学时光,除此外几乎完全靠自学。
17岁的加斯顿就创作出了他的第一幅力作《母亲与孩子》。他当时受到30年代社会政治局面的影响,早期作品兼具了乔治·德·契里柯( Giorgio de Chirico )和毕加索的风格,同时融合了墨西哥壁画艺术家的社会现实主义主题,以及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壁画的古典特色。加斯顿曾看过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和马萨乔这两位文艺复兴艺术家的复制品,并受到他们的影响。加斯顿与一位年轻的艺术家在墨西哥合作完成的大型壁画《与战争和法西斯的抗争》轰动全美。他之后为公共事业振兴署(WPA)创作,艺术之路一帆风顺。公共事业振兴署是经济萧条期的一个政府项目,委任美国艺术家在公共建筑上创作壁画。尽管加斯顿早期的壁画作品影响甚微,但壁画创作增强了他叙事与驾驭大型作品的能力,为其后期的具像作品奠定了基础。
菲利普·加斯顿(Philip Guston),《母亲与孩子》(Mother and Child),1930。私人收藏,图片:豪瑟沃斯
菲利普·加斯顿,《与战争和法西斯的抗争》(The Struggle Against War and Fascism),米却阿卡诺地方博物馆(Museo Regional Michoacano),墨西哥莫雷利亚。 ©菲利普·加斯顿艺术资产,图片:豪瑟沃斯
画室绘画
40年代初期,公共事业振兴署的项目接近尾声,加斯顿去到美国中西部的大学任教。他在画室里开始创作小尺寸、个人化的架上油画,主要为肖像画和寓意画,例如《战争回忆》和《若此非我》。他在爱荷华州举办的首次个人展广受好评,几年的时间里,便受邀到纽约市举办个展。加斯顿荣获“罗马大奖”后,暂时辞去教职,在意大利旅居了一年,在那里亲眼领略、学习了他喜爱的意大利大师的作品。
加斯顿在完成《摧残者》之际,风格几乎完全转向了抽象主义。他从意大利归来后,在两个地方之间穿梭,一个是纽约州北部的艺术家大本营伍德斯托克(Woodstock),一个是成为了战后艺术中心的纽约市。加斯顿在纽约市的10街上租了间工作室。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 威廉·德·库宁(Willem de Kooning)和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 )也在这条街道上创作。
菲利普·加斯顿,《战争回忆》(Martial Memory),1941。圣路易斯艺术博物馆,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图片:豪瑟沃斯
菲利普·加斯顿,《若此非我》(If This Be Not I),1945。Mildred Lane Kemper艺术博物馆,华盛顿大学,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图片:豪瑟沃斯
菲利普·加斯顿,《摧残者》(The Tormentors),1947-1948。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加州旧金山,图片:豪瑟沃斯
抽象主义
加斯顿抽像风格的油画与素描有一种自由率性的新气象,反映了艺术创作过程中迸发的力量。 50年代初期,很多人从表面上将加斯顿飘渺的抽像作品与莫奈联系到了一起,比如《绘画》,但他50年代后期的作品笔墨厚重、色彩沉郁,例如《归乡》。
接下来几年的作品透露出更为阴沉与焦虑的情绪,向姿态(gestural)绘画风格靠拢。这种日益阴沉的画风是受到了欧洲著作与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尤其是齐克果、卡夫卡和萨特。加斯顿等一批人在1962年离开了西德尼·贾尼斯画廊(Sidney Janis Gallery),他们对该画廊的波普艺术展展开抗议,反对画廊将艺术商业化的做法。加斯顿声名渐彰,1962年,他在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举办了首次大型回顾展,达到了其艺术生涯的高峰。
菲利普·加斯顿,《绘画》(Painting),1954。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纽约市,图片:豪瑟沃斯
菲利普·加斯顿,《归乡》(Natives Return), 1957。菲利普作品收藏,华盛顿D.C,图片:豪瑟沃斯
在加斯顿眼中,功成名就并不是最重要的。纯粹抽象主义的艺术语言已经无法满足他的表达欲,他尝试大型绘画,只用粉灰黑作画。他的作品越来越趋于极简,他一时放下了油画,开始用刷子或炭笔创作了一系列简化版的抽象“纯素描”作品。此时的加斯顿淡出了纽约艺术圈,在伍德斯托克度过余生,继续创作。
新的形式
加斯顿并非就此退出艺术圈。摆脱了艺术界的条条框框与评论家的声音之后,他可以心无旁骛地尝试新的形式,沉浸在自己的艺术天地里。
60年代的美国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动荡,充满了刺杀与暴力、民权运动以及反战抗议。 “60年代来临,我处于一种精神分裂的状态,”加斯顿之后回忆说,“美国的战事,世界上的种种暴虐。我算什么,居然坐在家里读杂志,我对一切都沮丧而愤怒——然后我能做的就只是回到工作室把红色调成蓝色?”
菲利普·加斯顿,《无题》(Untitled),1968 – 1969。私人收藏,欧洲,图片:豪瑟沃斯
兜帽形象
到了1968年,加斯顿就彻底走出了抽像画,他在抽像画中揣摩到了新的意趣,转而回归年轻时的壁画和具像作品,重新探索其中的叙事魅力。他就此进入了最活跃的创作期。
他从日常物品入手,创造出一系列典型的加斯顿式物品,包括灯泡、书籍、钟表、城市、木头上的钉子、香烟和鞋子。他在后来的大幅作品中加入了超现实的元素,用卡通化的效果,营造了一系列戴着兜帽的古怪人物形象。这些人物某种程度上有着美国白人至上主义团体三K党的影子。三K党早有暗施私刑、种族暴力的恶名。这些兜帽人不仅邪恶,同时给人一种不堪一击、甚至滑稽可笑的感觉,这些兜帽也可能代表了我们在社会上戴的面具,代表了人性的矛盾,或是代表了艺术家本人,正如在《工作室》中表现的那样。
菲利普·加斯顿,《工作室》(The Studio),1969。私人收藏,图片:豪瑟沃斯
晚期作品
1972年的时候,兜帽人的形象就不再出现了。加斯顿最后十年里的作品表现力丰富,自传式的意味愈演愈烈,画家躺着的形象反覆出现在作品中,人物抽象成了一个兜帽,或像豆子一样的头部,睁着一只偌大的眼睛。他与妻子穆萨(Musa)柔和的形像出现在作品中,例如《夫妻在床上》和《来源》。
菲利普·加斯顿,《夫妻在床上》(Couple in Bed),1977。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图片:豪瑟沃斯
菲利普·加斯顿,《来源》(Source),1976。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纽约市,图片:豪瑟沃斯
加斯顿的晚期作品受到内心力量的驱动,达到了自由的新高度,在同时代的艺术家中独树一帜。 70年代中期,他作品中那标志性的奇特造型是艺术界中的异类。“说到要画什么,”加斯顿在工作室的笔记上写道,“有一个地方,人和事物在这里被遗忘了,而我要唤起对它的记忆。我要看到这个地方。我要画下来我想看到的人和物。”
这一时期的作品如早期壁划一样,充满恐惧和战争的寓意,例如《坑》。但作品并非一味的阴沉黯淡,也流露出幽默、感性、甚至是超越性的一面,例如《线》。
菲利普·加斯顿,《坑》(Pit),1976。澳洲国立美术馆,坎培拉,图片:豪瑟沃斯
菲利普·加斯顿,《线》(The Line),1978。私人收藏,图片:豪瑟沃斯
舆论接纳
加斯顿晚期的具象绘画在1970年面世时,并不被艺术界所接受。尽管年轻画家对加斯顿的热情有增无减,但直至他1980年去世,他的晚期作品都一直被误读。
加斯顿善于启发学生,他经常告诉学生怀疑与自我质问在创作中的重要性。 “你们当中可能有人不明白,为什么我的风格一直在变,”他对一群艺术学子说,“我花了很多年的功夫,但我总算发现,唯一可以真正学到的'技法'其实是求变的能力。”
在加斯顿去世的三周前,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他的巡回回顾展,人们彻底重新审视他的作品。接下来的几年,在美国、欧洲和澳洲展开了加斯顿的回顾展和个人展。今日,菲利普·加斯顿的油画和素描被纳入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艺术作品之列。
菲利普·加斯顿在工作室,1980。照片来源:西德尼·菲尔森(Sidney Felsen),Gemini G.E.L.工作室,图片:豪瑟沃斯
关键字: 内容标签:菲利普·加斯顿,hauser&wirth,画家之形,香港,当代艺术菲利普·加斯顿 hauser&wirth 画家之形 香港 当代艺术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